在清宫剧中,一位底层的宫女成为皇后逆袭的故事大家已经喜闻乐见了,但是在清朝正史上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么?会发生,只是几率比较小。清朝皇帝的后宫,是有专人挑选的,这个选妃的过程一般皇帝不会参与。但是如果有皇帝看上的女子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被皇帝亲自点名得到的宠爱肯定也会更多一些,只要这位妃子能在残酷的宫斗中存活下来,离皇后之位或许就不远了。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有这种逆袭的故事,就证明清朝奴婢就可以过的很好,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有这样的待遇。
喜欢看清宫剧的各位读者朋友们对“奴才”可能不会陌生,那么,清代很盛行蓄奴吗?奴婢在清代居然还有很多种吗?
清代的奴婢
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奴与婢,但到了八旗子弟从白山黑水之间入主中原,奴与婢的包衣性质便让清代的奴婢在历史上尤为突出。
所谓包衣制度,全称包衣阿哈,是从满语转化而来的,包衣就是“家的”而阿哈就是“奴隶”。包衣只存在于八旗满洲之中,其中上三旗的包衣由内务府直接管辖,服侍皇室;下五旗的包衣分属下五旗的王公贵族。值得注意的是包衣世代为奴,其所生子女仍为奴,也就是“家生子”。他们的一切,包括婚丧嫁娶等等都要由主人来安排。
清代的包衣大致有三种来源,一种是满洲平民因为犯罪或者贫困沦为包衣,一种是通过战争劫掠而来,在清朝进行统一战争时这种包衣的数量有了显著的提升。另外就是上文所说的“家生子”,随着承平日久,这类包衣渐渐成为包衣的主要来源。
包衣的数量相对于旗人而言极为庞大,以顺治年间的北京为例,顺治十四年,北京城共有八旗男丁391868人,其中,家奴的数量为237338人,占据八旗男丁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
清代奴隶的种类
当然,上面的包衣阿哈只是存在于旗人中,实际上清代奴隶还有不同的种类。
简单而言,清代的奴隶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户下人”,一类是“雇工”。
户下人可以大致等同于包衣,清代区分户下人常分为三类,也就是红契、白契和家生。所谓红契,也就是单独立户的家奴,这类包衣一般在入关之前即已开始服侍主人,效力已久,对主人比较特殊,可以被允许开户。而白契就是普通的包衣,没有户部的盖章,不单独立户。家生也就是包衣的子女,一般而言家生奴比一般刚进门的奴隶更受到主人的信任。
而雇工则是不卖身的仆役,大致分为长工与短工两类,长工就是长期雇佣,一般一次签约一年以上,这种仆役虽无主仆之名而有主仆之实。短工就是自由雇工,既无主仆之名也无主仆之实。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一般佃农也被看作是某种短工。
清代奴婢的“职业前景”
其实作为清代的奴婢,尤其是包衣,有一些还是有不错的发展前途的,比如上文也说了“红契”包衣,因为与皇室的亲近关系,又跟随日久知根知底,所以受到重用的可能性很高。比如年羹尧就是包衣出身而做到了大将军。
不止如此,一些包衣女子在进宫后甚至能有不错的发展。比如雍正的生母,康熙的德妃乌雅氏,后来被追封为皇后,就是包衣出身。而嘉庆的生母,乾隆的令妃,后来也被追封为皇后的魏佳氏干脆就是汉人包衣。
但也有一些奴婢的“职业前景”相当不乐观,比如如果有罪被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那很可能一辈子就交代在白山黑水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