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白起为什么不在武庙?赵匡胤为何将白起移出去?

白起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在历史上也是被称为战神级别的人物,白起的一生征战无数,杀敌无数,更是有长平之战,让白起的形象更令人印象深刻。而在朝之前,白起也是位列武庙当中的,但是到了朝,赵匡胤却将白起从武庙里面移出去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赵匡胤将白起移出武庙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认为白起不配在武庙之中?但为何后来白起还是回到了武庙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赵匡胤为何将白起移出武庙

朝建立后,太祖为了结束五代以来“武人干政”的混乱局面,实行了许多实质有效的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条就是“杯酒释兵权”。太祖在未定天下之前,就已经解除了几位禁军大将的兵权。

在此基础上,他还实施了军权上的权力分离。他让枢密使掌控调兵权,但却不给他们领兵权;他建立了庞大的中央禁军体系,剥离削弱地方军事力量,使他们无法再兴风作浪;他实施了更戍法,让将领们和各地军队轮岗驻防,以至于“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免武将们结党营私、培植势力。

在对待武将的选拔任用上,太祖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设置了严密的制度,来防止五代期间王朝更迭频繁的现象再次重演。“有能无德”就是危险品,所以,对待那些在德行方面曾有污点的将领,太祖宁肯不用,也不愿承担因此而带来的风险。

尽管以今天“马后炮”的观点来看,这种做法有点矫枉过正,但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这才是结束五代乱世最快捷的方法。

所谓“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皇帝必须保证军权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哪怕下面的将领军事能力差一点,只要是忠心耿耿,那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太祖将白起赶出了武成王庙,实际上是以一儆百。

2、白起为何回到武庙

不过有趣的是,在此事过去100多年后,北宣和五年,即公元1123年,徽宗又把白起给请了回来,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太祖和徽宗对待白起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一个赶出去,一个请进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朝面临的内部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彼时的北,正处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对内,北朝廷刚刚扑灭了南方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对外,北联合金国,主动进攻辽国,但是却遭遇了惨败。此时的北,与安史之乱中的唐朝一样,急需像“战神”白起这般能够站出来解决问题的良将。

这个时候的徽宗,就不会像太祖那样,再去考虑什么武将的“私德”因素了。战斗力标准,也成为了他选人用将的唯一标准。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将白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乐毅。

宣和五年(1123年),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白起亦位列其中。

3、白起杀降,到底冤不冤呢?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个根本问题:太祖以“私德”不佳而把白起赶出武庙,白起到底冤不冤呢?这就涉及到白起当初杀降的初衷问题了,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这样处置40余万赵国降卒。

当年的长平之战中,秦军围困赵军长达40余天,赵军粮草已尽,只能轮番发动突围。最后,赵军主帅赵括在突围战中阵亡,赵国士兵因此放下武器投降。

摆在白起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放这些降卒回去,那么他们有可能重整旗鼓,长平之战等于白打;而如果收留数量如此庞大的降卒,一是粮草根本不够吃,二是担心这些人无法控制、降而复叛。

因此,白起最后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出于40余万降卒实在难以处置,而非他真的生性残暴。

《史记》记载,白起在临死前,曾经说过:“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这也足以说明,一代名将白起,当年做出杀降40万这种令人触目惊心之事,实在是有违他的良心,他也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忏悔。

如此看来,太祖以“私德”不佳而把白起赶出武庙,白起实在是有点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白起  白起词条  赵匡胤  赵匡胤词条  武庙  武庙词条  出去  出去词条  不在  不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