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发现,如今中国的共享经济正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不过各种共享经济的近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就在共享单车忙着倒闭和合并时,蛰伏数月的共享雨伞却宣布卷土重来。日前,共享雨伞企业有伞Usan宣布获得3000万天使轮融资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就在有伞拿融资的前几天,今年2月拿到1000万融资的“伞多多”开始大规模投放,并于酷骑单车配合,投放于车篮下方专门设计的伞桶内。有消息称,“伞多多”晴雨伞已量产12万把,预计首批投放6万把。与此前的低调试水相比,卷土重来的共享雨伞变得很高调,但这究竟能否改变共享雨伞得靠天吃饭的尴尬么?
其实同火爆的共享单车相比,共享雨伞的使用频次要低的多,甚至不及被叫停的共享休息舱。雨伞的特殊性,注定了共享雨伞这个新生事物要靠天吃饭,这也是这一商业模式的最大软肋,因为太低的使用频次会影响盈利。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国内的气候非常多样化,对雨伞的需求差异也是天壤之别。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南方城市,每年的雨季比较长一些,而北京、天津和内蒙古等地,天气多以晴天为主,雨水季节非常少,一年也就几十天。相比之下,江苏、福建和浙江等南方省份每年都会有梅雨季度,但每年下雨的时间也不过几个月。显然,共享雨伞的使用频次是非常低的,这无疑成为盈利的绊脚石。
为了提高共享雨伞的使用频率,一些共享雨伞企业推出即可以在晴天遮阳,又能在雨天使用的共享雨伞。多功能的共享雨伞推出后,在三亚、深圳这样的亚热带城市,不下雨时消费者也能使用共享雨伞遮阳。既便如此,共享雨伞整体的使用频率还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在三亚这样的城市,很多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出门带太阳伞的习惯。
不难看出,共享雨伞这个新生的共享经济商业生态,要靠天吃饭。由于共享雨伞目前唯一的收入来源是租赁费用,靠天吃饭的尴尬无疑会影响其盈利。事实上,既便是雨天和晴天遮阳,共享雨伞的使用频率都是非常低的,因为在正常的生活中,人们每天出行的时间也就1个小时左右,长时间停留在外面的时间并不长。
显然,与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这样的产品相比,共享雨伞不仅要靠天吃饭,而且平时的使用频率相当低。在互联网领域,高频率的使用才能生存,才能衍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盈利模式。过低的使用频率,注定了共享雨伞盈利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