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朝秦暮楚的历史典故 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在战国时期,因为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时常交战,周边的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只能时而靠向秦国,时而靠向楚国。当然,哪边国力强大,小国自然会向哪边倾倒。朝秦暮楚的背景故事和一个叫鄀国的小国有关,鄀国身处位置比较特殊,所以这也是鄀国很尴尬的地方,他一时属秦,一时属楚,那下面就来讲讲这段历史,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1、朝秦暮楚的典故

这里简单说下鄀国。周初,鄀国受到周王室的册封,春秋时期到来以后,各个诸侯国间相互战争,相互吞并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期间鄀国此时已经沦为了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小国,但其国都商密(后来的商於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秦、晋、楚三国交界的黄金地带。

由此秦楚鄀之战也就爆发了,鄀人为了两头讨好就诞生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

最后还是秦国靠谋略生出,秦人在鄀人面前伪装与楚将斗克、屈御寇会盟,让鄀人以为楚国已经将他们出卖给秦国了,被迫向秦人投降。等到斗克和屈御寇赶到的时候便糊里糊涂成了秦人的俘虏。

再待令尹子玉亲自率军追赶秦人时,秦人已经走远,秦、楚间的第一次交锋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从秦军撤走,楚军没追上来说,秦国在这地区肯定没实行有效统治,所以鄀国之后应该还存在了一段时间。

其实鄀国之地所在的商於在春秋中期只是个小地方,秦国也好,楚国也罢,在这样的时间段里根本不可能将其发开成方圆600里之地,而事实上,商於地仅是丹江流域的一部分,丹江流域包括了丹阳和商於等多个地界。

所以,商於600里地应该只是诸多史书里对整个丹江流域的总称。对其地开发也等要到成为商鞅封地以后,但是到底有没开发到600里之广,笔者不敢妄加断论。

而日后张仪欺楚之所以能成功,更多应该是因为楚人的出生地就在丹江流域,对楚始都丹阳整个地界有着不同于别国的向往。

到了公元前340年为商鞅封地,名商邑。前337年更商邑置商县(今古城村)。这个地方到今天都是个小村落,战国时期根本不可能有600里之广袤。

而在《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一《内乡县》中记载:“自内乡至商州凡六百里。皆古商於地矣。”另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注释武关时说:“武关在商州东一百十里。”

由此由此可见商於600里地实际上指的是秦楚交界的整个武关道区域,也就是从今陕西省蓝田县到河南省西峡县。

那么商於600里在战国以前到底怎么记载的呢?

《左传•哀公四年》记载:“晋、楚有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这段话就是说晋国和楚国有过盟约,如果不是,楚军可以打到少习山。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晋国西南边疆已经延伸至今陕西商洛一带,与楚国毗邻,所以设置了“少习关”。

此正是晋国设于其西南边陲之一处要塞,而此时正值秦晋之好时期,此举无疑就是要防楚国。而少习关一名,缘于它地处少习山下。后来的史书《括地志》记载:“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春秋时少习也”。

由此可知,春秋时名“少习关”,战国时名“武关”。而此地在三家分晋以后成为韩地,战国中期被秦国夺取。

2、武关道地理特征

武关道不同于秦岭中连接汉中与关中的南北纵向通道,武关道是连接关中与荆楚的通道,大体上是属于横向的通道。

《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记载了其东西连接点:“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史记集解》中则记载:“武关在析西百七十里弘农界”。《辞海•地理分册》记载:“楚之析邑,后属于秦。”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武关道西连秦蓝田关、东接楚析城。而除了《读史方舆记要》 、《史记正记》记载了其位置外《明一统志》与《大清一统志》及《关中胜迹图志》 等地方志都和《史记正义》 、《读史方舆记要》所载武关位址一致,即今陕西商州市。也就是说,古今武关位置与武关道基本没发生变化。

古代的军事要塞,关卡大多依山傍河,比如黄河与秦岭之间的潼关,或者依山傍海,比如渤海与燕山之间山海关,古武关同样是在少习山与丹江之间,秦岭中有多条河流,其中丹水在流经商邑之后,就向南拐了个弯,在丹江的最窄处正好适合建关,所以武关的位置其实正好将武关道分割成了东南与西北两段。

西北段所在的商邑因为是商鞅的封地,所以得到了有效开发,秦国从而能控制住了西北段。而东南段的终点则是楚国的析城。析城同样也是在淅水、大别山之间的要塞,又靠近楚人的最早的国都丹阳,所以楚人在此地开发远早于秦人。由此可知武关道东南段的控制权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楚人的手上。

秦楚的国土接壤年代应该是在商鞅被封在丹凤县以后,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才会有人力来筑造关城。

从那以后商鞅便在封地筑造关城,关城的防御布局从遗址来看武关城城墙呈不规则方形,西侧和东侧为陡峭的悬崖,为了防御外敌并保障城内安全,城址三面环水,背靠少习山,依托地势修建了四面城墙。

城墙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曾有东、西、南3座城门,上有城楼,关城处于少习山与笔架山之间的河涧谷底之间,武关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武关城遗址东去2.5公里处四道岭拦路截断,作为武关城的外部防线。山河险阻及外部防线的构成,使得武关城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防守的地理优势。(武关河为汉江支流丹江上游较大的一条支流)

楚国对于武关道东南的丹阳地区开发远早于秦人对商邑,再加上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争霸,楚国很早就建造了北部防线,也就是楚长城,而对于武关道东南段的析城,楚人也很早就开始了布防。

比如说《括地志·内乡县》记载:“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攘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攘县即今河南邓州。翼望山在今河南栗川县南。这道长城应是北依伏牛山,南衔邓州镜的湍河建筑的。虽然这段楚长城是何时建造,现在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楚人在武关道上也建造了防御设施。

3、秦楚之间的主要道路

其实在秦楚的国界上的交通线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沿渭水、黄河南岸东行。经韩、周、魏之地转而南行,过楚国的上蔡以东,到达楚国的不被陈城。

第二条是由关中越秦岭,经褒谷至南郑,然后沿汉水谷地东行,出汉中盆地,到达楚国西部的平靖关。

以上两条道路前者需要经过周、韩、魏之地,后者则途远难行故而实际利用的并不多。所以武关道这条西连秦蓝田关、东接楚析城的道路的控制权对于秦楚而言都势在必得,而想要得到这条路的控制权最直接的方法无疑就是战争。

热播剧《大秦赋》好看,但一定要了解这个背景:朝秦暮楚,顺便也学学这个成语。

【作者简介】吹雪,上海男,自幼喜欢动画、武侠、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朝秦暮楚  朝秦暮楚词条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词条  背景故事  背景故事词条  介绍  介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