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女王C-cup
在最新开播的第四季《奇葩说》里,辩题为:
邀请的女神嘉宾是徐静蕾。(哈哈
,老徐可能已经是“单身女性生育权”的代言人了)
生孩子是一个承诺,它需要为此付出自己的自由,它是一种自愿加上的束缚。
但是如果一个人选择单身,她肯定是不希望有这种束缚,不希望放弃这个自由的。
我觉得这个部分确实是很多女性的顾虑。
结婚是一种责任和束缚,生孩子更是一种责任和束缚。
如果一个人主动选择了单身,很有可能她不愿意交出自由去对他人负责。
做一个单身妈妈,意味着接受很多人的检视。人人都觉得自己有权利指点你如何当妈妈、如何承担好妈妈的责任,这些检视这些指点是逃不掉的。甚至,还有很多“偏见”会降临。
你一个选择自由生活的人,在可以不选的时候,为什么要去选“单身妈妈”这么辛苦的一条路走呢?
而“支持做单身妈妈”的张泉灵,没有去迎接康永哥的这个质问,她另辟了一个角度,直言单身妈妈之普遍:
“你们以为有了一个婚姻,女性在里面就不是单身妈妈了吗?!”(哎呀说的好
!)
她提出: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父亲是缺位的,对孩子的情绪影响,和单身是一样的。
张泉灵用研究来论证“认为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会受到伤害,是我们的偏见”。
双盲实验之下,你根本区分不了哪些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哪些来自“双亲家庭”。
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行为模式,负面影响最大的,是充满了矛盾的“双亲家庭”。
不过,辩论情境给我们的设置往往是简单的、甚至是理想化的。是一种由得你选择:你可以选择“不当单身妈妈”的。
但这个话题真的很有价值,我想借此拓展一下:
one
第一种情况:非婚生育。
它也是我们关于单身妈妈最浅显最直接的认识 ,没结婚生了孩子。
在中国,未婚单身妈妈是少数,这跟我们的文化和婚育政策有关系。“未婚生子”不容于世俗,也很容易在户籍政策和经济上遭遇阻力。
随便搜一下相关新闻就能看到:
“2013年12月19日《新民周刊》报道,因单身母亲无法缴纳33万元的巨额社会抚养费,8岁的孩子小杰一直没有户口。”
近些年,不断有女性呼吁政府放开“单身女性生育权”,要求将对单身女性生育的政策限制取消。
徐静蕾远赴美国冻卵,她说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生孩子,但希望可以在准备好的时候,多一点生孩子的机会。
有些人会不管有没有准备好、先把孩子生了;
但也有一些人会因为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而延迟这个决定。
这是一个追逐个人成就的年代。
大多数人渴望的不但是“财务自由”,而且是“生活方式选择”上的“自由”。
金钱是实现这些自由的一个工具,它需要投入专注、时间,需要抓住机会,需要cut掉很多其他成本。
当你想要的自由越大,你需要的工具就越强大。
“冻卵技术”的存在,就是女性通往更大自由的另一个工具。
这种情况的单身妈妈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选择。中国离婚率逐年走高,单亲家庭只会越来越多。
( 注:粗离婚率是指年度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 )
不要再说“有了孩子、离什么婚”这种僵尸话。
一个女人不应该因为是母亲,就必须要放弃她个人的一切自由和权利。
真的考虑孩子的成长,那么,就提供单身妈妈更多帮助,而不是告知她:当初选择了生育,那就承担起无限的责任吧。
时代变了,对于婚姻和孩子的观念也在改变。
我姐当时离婚的时候,虽然也会为了孩子犹豫再三,努力挽回。但最后还是会意识到,有些事挽回不了。
单亲家庭可能确实不是最好的选择,但相比一个矛盾重重的双亲家庭,对孩子来说伤害还是要小多了。
第三种情况:养育母职化,也就是常说的丧偶式育儿。
我个人认为,这也可以被视作是“社会学调查”需要更近一步反思的地方。
当我们在做出“双亲家庭”及“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划分,并依据此来进行调查、下结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考虑到:
即使同样是双亲家庭,仍然有些家庭其实是“单亲养育”的模式呢?
罗振宇在节目中坦言,他双胞胎女儿出生到现在八个多月,他这个父亲几乎不存在,他夫人就相当于是一个“单身妈妈”。
虽然罗胖这个做法很不好,但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
中国的双亲家庭中,妈妈往往承担了绝大部分养育工作。
在以上三种单身妈妈中,养育母职化是被歌颂被赞扬的,各种言论诸如“一个全心付出甚至不顾个人发展的妈妈是伟大的”,甚嚣尘上。
其他两种,都在没有得到多少支持的情况下,被否定、被贬抑。
牺牲女性的发展换来的育儿,是不可持续的。
two
一、大众对单亲家庭存在归因偏见。
在这个问题上,大众可能走入了一个“注意力偏差”。
我们看待儿童的视角并不客观。
当一个单亲家庭的儿童表现出了什么问题时,我们会归因为“ta来自单亲家庭”,这个时候家长的单身就变成了一个问题。
而当一个双亲家庭的儿童表现出了什么问题时,我们会归因为家庭教育。
区别在于:
当问责“家庭教育”时,靶向是“方法论”;
当问责“家长的单身”时,靶向是“存在”。
方法论是可以研究改进的,是可以学习的,而存在却只能要么是这种存在,要么是那种存在,它本质是对现有存在的一种冒犯甚至否定。
说白了,是歧视。
单亲抚养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单亲“制造”的,而是单亲的力量“难以解决”的。
面临的问题
Part 1 : 单亲抚养会短缺人力,工作和养育很难兼顾
Part 2 : 单亲收入,尤其是单身妈妈收入低,可能会使家庭陷入贫困
Part 3 : 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面临社会压力
我姐离婚之后不但是单身妈妈,孩子年龄还很小,她还是一个很忙的老师。
她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人力短缺。
她需要工作,但孩子也一定要有人照顾。如果她学校有类似日托所这样的地方照顾孩子,她可能就不需要这么担心。
但没有。
所以,最后是我妈妈提前退休去帮她照顾孩子,帮她承担了大部分的养育成本。
恐吓着让女性承担所有成本,是很坏的示范 —— 这让更多人回避生育。
成为母亲不是一种错误,能力不足也不是惩罚她的理由,她需要帮助,而不是无限的道德压力。
欧美国家一般会提供住房、医疗、职业培训、生活必需品、救助金,以“儿童权益”为优先考量,保障其生活和入学。
中国做不到这些福利,但至少可以取消一些对单身妈妈的惩罚措施,从而保障儿童的生活和入学,帮助单身妈妈职业发展,让孩子有办法得到照顾,让家庭不至于落入贫困。
至于社会压力,从同伴间的霸凌,到戴着有色眼镜的善意或非善意的歧视,这些身为父母能做的其实只是“防御”。
对单身妈妈来说,她不是带来了这些压力,而是她“失去了一个防御”。
能解决这些压力的,正是对她们而言的外界,也就是社会,也就是我们。
每一个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去霸凌,每一个社会人克制贴标签和无论善意还是恶意的歧视,不以一个人的出身而给ta下结论。
每一个不假思索的臆断,都只是让她们的环境更糟糕了一点。
three
我能理解很多人的质疑,或者说担心。
说到底,我们欠缺的其实是一种“安全感”。
所以,我们随大流、跟从别人的脚步、融入群体、不做异类、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
这些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带给我们“安全感”。
但仔细思考一下这种安全感。
当它意味着“只能选择这种、而不是其他”时,准确说,它带来的并不是安全感,而是一种免于惩罚的幻觉。
你越需要安全感,意味着,你越判断这个环境是不安全的。
而如果我们假设这个环境“不安全”到了这个程度,那么势必,我们为之付出的“防御成本”就要不断提高。因为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着不安全的整个环境。
你很容易感受到这种心力交瘁。
一直防御的姿态是很累的。而且,只需要一半的人都如此,它就将最后提高整个社会的成本。
所以文明社会是怎么发展的,是怎么降低这部分成本,令社会更高效的运转的?
是合作。
是交出一部分信任给外界。
想想看,只有你信任食物不会让你中毒,你才会在外就餐。
只有你信任司机不会谋你财、害你命,你才会放心打车。
只有你信任生孩子不会让你孤立无援,你才有勇气做这件事。
这些,就是你和外界合作的方式。
潮水的方向就是:人们会更文明,更个体化,更重视自由和权利。
所以,生育、养育和婚姻肯定不会必然绑在一起。
单亲抚育几乎是必然会越来越多,或极可能会在人生某一个阶段出现。比如在婚姻从“离异”到“重组”之间的时间。
趋势如此。
它不是反对或阻拦可以停下来的,而应该考虑,往怎样的社会努力、怎么促进合作的发生,才可以帮助“单亲抚育”更好地完成。
我喜欢张泉灵说:不要因为社会没有Ready,就不去前进,社会永远不会Ready。
十几年前,“开房”都还需要结婚证才可以开的,但现在也慢慢改变了。
而且,正是有人在践行,所以才会有声音出来说:
“我们要这样的权利,我们需要这样的帮助”。
作者 | 女王C-cup,性科普作者、心理咨询师,多家媒体的性方向栏目作者及顾问,出版物有《第一口苹果的滋味》。致力于科学而诗意地,谈谈性与爱。
女王C-cup
( ID : gkc-cup )
科学而诗意地谈谈性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