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其中显示,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9.8万份,较2014年增长5.3%。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理用药后,出现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的不适或痛苦反应。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副作用”就是不良反应的一种。此外,不良反应还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特异质反应,及致癌、致畸等作用。为什么会产生不良反应呢?一方面是药品本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患者的因素。药品的有效成分、跟着剂、赋形材料等都可引发不良反应。另外,如果患者对某一种药品过敏,或者用药方式不当也可引发不良反应。
老人更容易出现药品不良反应,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有调查显示,51~60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4%,61~70岁为15.7%,71~80岁为18.3%,81岁上为24%。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表现在肾小好办法。
用药后,只要发生了与治疗前疾病本身表现不同的、异常的不适,即是不良反应。例如,服用解热镇痛药后,会出现胃部不适;降糖药会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等症状;抗过敏药物可导致嗜睡、口干等症状。对于症状较轻的不良反应,往往是一过性的,停药后不适症状就会消失。但也有的药品不良反应较重,甚至可引发过敏性休克,比如注射青霉素导致过敏;抗心绞痛药物可诱发或加重青光眼;皮质激素会导致高血压等,此类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诊治,并注意合理用药。
当明确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患者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症状轻微的不良反应,停药后,多数可自行恢复。症状较重的不良反应,或者患有慢性疾病不能随意停药的情况,患者必须到医院咨询医生,由医生进行处理。
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最大限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此外,在平时服药时,要仔细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检查药品有无批准文号、有效期、包装是否破损、药物是否变质,核对自己的疾病是否在适应证范围之内,有疑问时咨询医生,切不可不遵医嘱,盲目自行用药。在医生开处方时,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往的药物过敏情况,不能隐瞒。
徐海清(38xf网小编) 陈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