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婚俗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述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述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作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督终身了。但在旧社会的封建制度下,许多对彼此相爱的情侣并非都能成配偶。那时,婚姻的缔结,绝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或媒纳之言定亲的。许多父母对儿女的亲事仅从财札多寡或门户相当出发,并常以"八字"是否相属或相克作为亲事的重要决择,往往因此造成许多不幸的悲剧。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宇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布依族婚俗过程
布依族的婚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相亲:主要方式有三种:1、男孩5.6岁时,父母为儿物色对象,女比男稍大;2、“指腹为婚”;3、自由选择,男女青年利用节目、集会等,互唱情歌沟通,称为“朗绍”。
二、托媒:经月老、冰人说合,作为婚姻关系的证人和双方对话的桥梁。
三、问亲: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往返多次才最后确定关系,女方收下礼品。
四、论婚:1、“对八字”;2、取“红八字”;3、“回八字”;4、送彩礼,多以粮价折现金,少为2石6斗米,多为3石6斗米。
五、过礼:婚姻关系确定后,媒人和男方家组成8至16人的“过礼队”送礼到女方家,举行合家“礼节”。
六、接亲:这是最隆重的一次礼仪。1、男方组成“迎宾客”随同,“过礼队”,一同前往女方家;2、女方家亲家中;3、男方家大办三天红喜酒。
布依族婚俗风情
浪哨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熟练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开始懂得与异性接触、交谊,他们相识之初,一般都要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如在大树下、路边、草坪、河边等地方,男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为一方,相距一定距离互相观察,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个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叶让对方留住。这时姑娘们会停走或原地坐下,小伙子当即会唱出山歌来试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还歌,互相对答。反之,姑娘们窃窃一笑,又继续赶路,小伙子也不必再唱,但有的小伙子因留恋,也有多次唱挽留,有的姑娘被小伙子诚心打动,会改变主意,并还歌对答。
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客歌”(问路歌)可进一步深入至“花园歌”(情歌)。通过对歌,双方认识,若彼此印象好,下一次赶场或走亲访友见面就互相打呼问候,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双方产生了感情,就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一般为赶场天)。如此直到男女有较深的感情就互赠信物。女方送的信物一般是亲手做的鞋垫、布鞋等,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品一般是毛巾、相片之类。
问亲
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浪哨”认识的男女,由男方询访姑娘的生辰八字,若八字可符,就请人做媒到女方家,因为青年男女有约在先,所以女方家会很快同意,二是青年男女没有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一种,一般是男方父母看中了姑娘,并征得到儿子的同意就进一步了解女方的为人,如是否勤劳等,经过了解,若有其它方面可以生辰八字相符,则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在摆所、云盘、鼓场一带,布依族请媒人还有内、外之分,男方请到女方去称外媒,女方托人给自己姑娘问亲的叫内媒。内媒困是父母同意才请,故只征得姑娘同意即可告诉外媒叫男方来问亲。男方家请的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时需要带一封糖,并说明来意。能说会道的媒要先赞扬姑娘尊敬老人,心灵手巧,勒快,然后才说“我要介绍姑娘到某家去挑水给他家吃”之类的话。
女方家一边听着媒人介绍男方家情况,会一边客气地说:“你老人家本来是好心,但是得慢慢来。”(注:媒人多是上了年纪的我,所以称为老人家。)这是第一次,无论同意不同意都是这样答复。女方家按规矩说完客套话,会接着对方媒人说:“你老人家多来几次。”第一次提亲后,女方经过协商,并征求女儿的意见,若认为可以,就进一步打听男方及家庭情况,假如女方家还未了解清楚男方家的情况。媒人第二次来提亲,仍然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女方家说的仍是“多来”之类的话。若不不同意,媒人第二次来时女方家会说“我姑娘年纪还小,过几年再说。”来打发,媒人听当即明白。
布依族问亲一般要三回五转。这与布依族古老的习俗“一锄挖不成窝,一刀削不成筷……。问亲要多来”有关。通常情况下,媒人第三次去,女方家基本同意,但回媒人话仍要说“慢慢来”,我们姑娘笨,我们家姑娘配不起他家。“聪明的媒人听到这话,会说:无论如何,我要把这桥搭通,非要办成这桩婚事不可,我要叫某家某天就要来“吃鸡”。如果女方同意就笑笑说:“不嫌我家穷,看得起我的女儿就来吧。”媒人就随口应答:“他家哪天来,你家一定要做饭等。”
认亲
问亲事情已妥,男方家就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到女方家认亲。去的人员人中年妇女七、八人,带去的礼品是糖、酒之类,其数量多少视女方家族户数而定,要求每一户一封糖、一瓶酒,女方家则杀鸡盛情招待,族中第户也派代表来陪客人,同桌吃饭,双方认识之后,彼此呼称亲家,晚上唱“亲家歌”。代化一带布依族认亲分为二次,第一次叫“号记”,第二次称“拜念”。“号记”由男方家指定请的一人和媒人带起礼品前往,回转时女方家打发布鞋、床单各一,一对大圆块糍粑。带回的粑粑男方家要其切成若干块,分别给家族,每户一份。
尔后,男方家就选择吉日,邀约家族叔伯去认亲家。带去的礼品有糖、黄果若干,到女方家后由其分给家族各一份(红糖一封、黄果两个)。当客人到来时,女方家要以酒拦门,斗酒歌,这种仪式,布依族称“劳端度”(拦门酒)按照规定客人唱输要罚喝完拦门桌上的所有酒,如此方能进家。随即,女方家安排酒席招待,并互相介绍,互称“胞弄”(男家亲),接着女方家族轮流宴请,席间唱“亲家歌”。通过认亲,男女双方家族便结成了亲家。日后若有红白喜事,就彼此走转,互相帮忙。
更该
“更该”汉语译为吃鸡,意即订亲或吃小酒。这次男方家请去的人必须是偶数(八至十二人),带去的信物有礼钱封、礼品、一对烛和一串炮竹。礼钱封数额多的几十元,小有只几角钱。十元以上称为大礼。十元以上称作小礼,大礼的项目有养育礼、母抱礼、舅家礼等,小礼项目有斟酒礼、厨师礼、升炮礼等。礼品与认亲时基本相同,但另增加一方猪肉(带“六”字或“八”字重量的肉),一对糍粑作为供奉女方祖宗祭品。男方家到女方家,就将带去的烛点燃置于香火上,并摆上礼品,待供祀完毕,就燃放鞭炮,着手开席。席间当众拆“礼钱封”,若少一项即令男方家当场交清。场面有说有笑,气氛热烈。
布依族的“更该”主要议定女方家置陪嫁依笼帐被,家具的开支数额。布依族称这笔开支叫“卡交”,汉译为“财礼”。“卡交”在各个时期各有不同,变化很大。清代以银锭为“卡交”,数量一般为四、五两银。到了民国时期,一律改用银元。解放以后,“卡交”变成人民币。据对代化、鼓场、睦化一带的调查,五十年代的“卡交”为人民币100-200元,六十年代增至200-400元,七十年代末至今为800-2000元以上。“卡交”完全由男方承担,数额在席间议定明确,女方家陪嫁的放笼帐被也在席间明确。去“更该”者当日返回,女方家回赠的礼品有一只鸡腿、两双布鞋和一床执垫单。
报日子
订亲过后,男方家根据男子生辰八字,请来布魔择定吉日,然后通知媒人告知女方家。女方若同意,男方家就请两个福寿双全的长辈去“报日子”,女方家也请两位长辈作陪,席间,报日子的老人会说:“某月某日是好日子,我们来领姑娘去吃一顿饭。”报日子一般提前三个月,目的让女方家作好准备。
接亲
又称吃大酒。接亲前一天,女方家清早就将姑娘的嫁妆整齐地摆堂屋两边供亲友观看,男方家另约请家境富裕、父母双全的童男童女各两人伴亲,陪送新娘,男方家带去糖、酒、粑粑、一方肉等礼品和“鸾书”一封,并用红纸叠成类式信封样式。上书“鸾凤和鸡”或“天作之合”字句,里面装有一支毛笔主上锭墨做书写姑娘生辰八字用。接亲者还要担去一头小活猪,作为接亲礼。在代化一带,礼品则是一壶酒,一对红蛋,男童女要去迎接庚书,俗称“背八字”。
来到女方家,女方族中四位寨老即与迎亲长者中的四位明礼人同桌坐于堂屋中,验点各类礼品、礼钱封。席间,女方妇女按辈分大小依次向来宾敬酒,并说:“酒杯不干净用纸来抹咧!”客人会意,先双手接过酒杯一口饮下,随即将预先准备好的红封钱放在盘中。而后姑娘叔伯敬第二轮,姑娘瓣嫂子敬第三轮……。布依族称喝这种酒为“抹杯酒”。席上气氛和谐,谈笑风生。
待畅饮完毕,撤去筵席,由女方族中长妇在大门内的地上放镜子一面,禾麻一束,再点上菜油灯一盏,然后两位长辈分别站在大门两边,手持米筛在油灯上将依笼帐被、枕套、枕巾、布鞋等伴嫁物件一一筛几转(据说如此会把一切污秽阻于门外,未来吉祥幸福),就可以拿出大门装入柜子、箱子内。这时族中小会蜂涌而至纷纷爬坐在柜子、箱子一面讨钱,小孩得钱欢呼雀跃,很快跑开。迎亲的小伙子们才抬起姑娘嫁妆高兴而去。若男方礼节不周,孩子们则赖在柜子上不下来。如此不仅男方家难堪,姑娘家孔子没有脸面,因而接亲者多早准备。
接亲的童男童女当晚要留宿新娘家,以便第二天同新娘、寨上陪送的姑娘、新娘的兄弟、嫂子、姐和妹步行去男方家。在代化一带,因男女双方是同日办酒,故下午新娘就和陪送者与迎亲队伍一同到男方家。新娘在途中,凡遇桥就要由陪送的姑娘背过去。若同日也有结婚的,新娘不能走其他新娘走过的路,必须绕道而行(在布依族中,把两个结亲的相遇称“闯亲”,认为不吉利)距男方家不远,新娘要更换一双新鞋。此时,伴娘们都坐下来不走了,待新郎家拿来红封钱,又才起步,俗称“草鞋钱”或“脚步钱”。
新娘入夫家之际,新郎一家老小得离家回避。相传这样可以趋吉避凶,以后大家能和睦相处。新娘入门时。新郎家堂屋大门坎下设置一张仰放的耙田用的耙,耙齿朝天,其下燃一盏菜油灯,并用米筛罩住。新娘必须从耙上跨越而过据称这样可将污秽阻于门外。通往新房门旁,有两位老夫人用度凳拦要门口,凳上放有用碗盛着的肉、豆腐、酒、也燃灯一盏,陪伴新娘的童女就将肉、酒,分别敬奉两位老人,接着就用手帕把灯扇熄(不能超不定期三次),布依族语称这方式叫“酿药”。尔后,新娘的兄嫂便打开柜子、箱子,将依笼被盖等陪嫁品拿出来摆在堂屋,让亲友们观看。当晚新娘与伴娘同宿,第三天偕同伴娘返回娘家,新郎邀约伙伴挑着糍粑送行。至此之后,直至春节,男方才请两个童女去接新娘,俗称“吃年饭”。在代化一带,一个月就可以把新娘接回夫家,当地称“热烈”。无论是哪种形式,新娘夫家同样要请八至十人伴陪同路。在夫家的几天里,家族都要轮流宴请,新娘则趁仍以礼品相赠。
以后,每逢农忙或男方及家庭有事,随时可以去接新娘。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就回转。待怀孕之后,才在男方家定居下来,布依族称这为“坐家”。近年来,布依族中,青年男女多是自由恋爱,结婚之后双方即共同生活。一些青年男女,甚至不用办酒,只要选择一个吉日(一般是春节)挑上一礼品去女方家行走,双方家族认识就行了。
布依族婚嫁特色
赶表
布依族少女,头戴一块精工编织的彩色方中,身着考究的绣花白布罩衣,下穿衬垫数层或数十层,向四周蓬撒的蜡染长 筒百褶花裙,显得和欧洲妇女的古典长裙一般雍容华贵。每逢赶集之日,这些穿新戴银的少女们,便你邀我约,成群地聚集街头,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和青春的欢呼声。那些英俊的布依族后生,也收拾打扮徘徊于姑娘们的身边,用甜美清亮的情歌,在她们耳边吟唱,以唤起她们那天真烂漫的爱情,或则男女各自列阵,后生们默默含情地两眼盯着姑娘,用清脆的木 叶和悠扬的琴声,去触动姑娘心中的情弦,激起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在后生们追求之下,姑娘们偏着头,羞答答地斜眼偷看对方,以弄清是谁向自己投来一束求爱目光。一旦木叶和口琴之声停息,后生们亦把头偏向一边,假装和同伴喜笑攀谈,让姑娘们从上到下仔细打量,审慎挑选。
如此反复数次,两人目光频频相碰,达到情投意和之后,姑娘便以彩巾结成圆球,或 织成猫、狗,向后生投去,后生接到这一爱情信物,欣喜万分,即刻将它抛回。为了进一步考察后生的聪明才智,姑娘接 到抛回的信物,一闪身即飘然而逝,并将自已的行踪,路线巧 妙地隐藏起来。她给情郎留下的唯一标志,是在沿途用柔嫩的 马鞭草或苗条的狗尾草,编织成投向情郎信物同样形状的草 结,或挂在树上,或抛向草丛,或压于石下……,而自己则藏 身在浓密的绿叶枝条间或灌木草丛中,等待情郎前来寻找。由 于姑娘的特殊魅力,后生怀着异常兴奋,激动的心情,以十分 敏锐的目光,搜寻姑娘留下的蛛丝马迹。只要细心观察,审视,沿着姑娘留下的记号,一般都能迅速将她找到;少数人粗 心大意的后生,往往遍找无首,成为姑娘的过眼烟云而遗恨终 身。那些找到了姑娘的机灵后生,则赢得了姑娘倾心的爱情。
他们置身于绿草丛中,相距约三四尺,或侧面面立,或背坐交 谈,或相隔数尺,信步走在茅草封满的山路上,情歌互答,倾 吐心中的爱慕之情。他们虽然处于爱情萌芽的最甜美的时刻, 但按布依民族的习俗, 姑娘也决不允许后主去碰她那最惹人注 目之处的。待到美丽的黄昏来临之时,他们流涟忘返,依依惜 别,深沉的目光互相注视,最后则互赠以戒指,手镯或手帕, 作为他们爱情新萌芽的定情之物一。
打接亲
布依族青年男女这种名曰“赶表”的社交活动,每当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民族节日,便达到高潮,他们对歌谈情,通宵达旦,任意追求和挑选情侣。他们在通过“赶表”建立了感情后,便你来我往,经过几度春秋,丝萝之情变得根深蒂固,再经过认亲、定亲、到了结亲的大喜日子里,新郎则选派族中两名父母健在的未婚后生和一名聪明美丽的姑娘,穿上崭 新的衣服,戴上闪光的银饰,挑着糯米,酒肉,前去迎接新娘。这时,新娘寨中的孩子们,情绪异常高昂,象迎接盼望已 久的节日一般,忙着准备烟、苦楝果、水枪,稀泥等物,给前 来迎亲者以隆重的“欢迎”,他们守候在寨子门前,只等迎亲的 后生到来,便腾跃而起,飞拜向前。
将烟稀泥徐抹在迎亲者的脸上,身上,随即用苦楝果投掷或用水枪向他们喷射,并高 声叫喊:“敖弯岂弯好哈们!”(把最好的谷种,菜种送你们)。 寨里的人们纷纷走出门,笑脸向迎亲者表示友好的祝福。燃放 的爆竹声震耳欲聋,不时还发出一声沉闷的铳响,抹着花脸的 迎亲者,在这热烈而又欢快的气氛中;挑着丰盛的礼物,在爆竹的蓝烟中穿行。他们对孩们的袭击,非但不生气,反而笑盈 盈地向孩子和寨子里的人们频频点头致意,感谢他们赠给的 “种子”,这种子不仅预示着新婚夫妇会很快得到可爱的孩子,而且还象征着婚后的丰衣足食。直到他们达到新娘家的门前, 这种喜气洋洋的隆重欢迎仪式,始告一段落。迎亲者来到新娘家中,他们巧舌如簧,为其双老恭贺喜事,论说吉祥,新娘父 母心花怒放,急忙杀鸡宰羊,盛筵待客,并请来近亲作陪。席 间,寨上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轮批前来唱敬酒歌,献糯米酒,非要把迎者灌得酪酊大醉,方肯罢休。席终,迎亲者挑 着数面状如铜锣的糯米粑和其它回赠礼物,拥戴新娘离去,孩 子们则再次掀起打接亲的欢送高潮。在他们七嘴八舌的喊声和 欢呼声中,那些好酒贪杯者,在苦楝果和泥沙等物的袭击下, 常常挑着沉重的礼物,狼狈不堪地偏偏倒倒,把礼物撒得满地 皆是,从而引起新郎家中的不快;而聪明机智的接亲后生,为了避免这种酒后的失态,在席间即假装醉倒,到了此时,则振 奋精神,挑着礼物,一口气跑出数里,使孩子们失去战机。
新娘虽然没有受到孩子们的袭击,然而她离开母亲的怀抱,心里有说不出的留念和伤感,想到她将解缆登舟,到陌生的婆家去 开始她人生新的航程,心里又充满着担忧和恐惧。因而在途中 踌躇不前,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拖延到黄昏时分,始进入新郎村寨,由陪女睡于邻居家中。翌日举行婚礼,新郎请人 杀鸡驱邪,断绝新娘对娘家的相思,并让她用手摸满斗的粮食 和万贯的银钱,以表示新郎家对她的信任,希望她婚后有效地 主持家务。有趣的是,婚礼举行之后,新娘不仅不让新郎进入 洞房,而且连眼色也不丢结他一眼,等三天大宴结束,挚亲好 友散去,新娘便在伴娘们的前呼后拥之下,浩浩荡荡地回娘家去了。
戴假壳
新娘回到娘家后,投进母亲温暖的怀抱后,仍然过着少女 那样自由自在的安逸生活,她们留恋那黄金般的少女时代,以在娘家久居为荣,特别是旧社会流行的那种包办婚姻,新娘更 是三年五载,甚而长达八九年不落夫家。致使新郎在婚后独守 空房。为了尽早结束这种不落夫家的生活,新郎在婚后每年五 月农闲时,就悄悄用青布和笋壳精制成一顶形如畚箕,后沿翘着六七寸长尾巴,上坠彩色缨须的“假壳”帽子。这种帽子虽然 别致,美观,然而新娘把帽子视若枷锁,对它怕得要死。新郎 把帽子做好,便选择吉日,请母亲担任指挥,派嫂子或姐妹二 人提酒捉鸡同行,于黄昏时分上路,天黑时潜入新娘家中,隐 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窃听四下动静,焦灼不安地等待时 机。她们异常沉着和勇敢,只要新娘单身一人经过她们身边,母亲即令其中一人出其不意地上前新娘拦腰抱紧,另一人则迅速地解开她的发辫,取掉她的头巾,将“假壳”牢牢地给她戴上。
如若偷袭成功,母亲即出面将鸡、酒送给亲家,以表安慰。如果发辫未能解开,新娘挣扎脱逃,他们只好扫兴而归, 全家陷入沮丧。新郎只好同他们的总结经验,以待来年重整旗鼓,再次进行偷袭。偷袭一旦成功,新娘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即告结束,变成了循规蹈矩的少妇,忠贞于男人的妻子,操持 家务的主妇。这种名曰“更考”的仪式,引起的震动之大是出乎人意料的,周围人们对新娘的指指点点,投向她异样的眼光,纷纷议论,女友的取笑,都使她羞于戴着假壳露面见人,而躲 在家中痛哭数日,名曰“哭假壳”。戴假壳这一仪式的完成,标志着新娘的就范,新郎因而踌躇满志,大宴宾客,举酒碰杯, 庆祝“更考”的成功。数日后,新郎即派人带着礼品将新娘接回 家同居,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从而度过了新郎这段令人担心而 又兴奋的迷人时光。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扁担山区的青年男女绝大多数已摒 弃了这种古老的习俗,而采取自由恋爱结婚的新礼仪了。可是,这种戴假壳的风俗,还在极小的家族中残存。已婚妇女的 头饰,迄今也还保留着“假壳”的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