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正确的指导与对待宝宝的艺术探索
你家的宝宝是不是经常“乱涂乱画”,你有没有和孩子一起探讨他画的东西呢?
你理解你的宝宝在干什么吗?
请妈妈别太认真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涂鸦期末期或象征期初期,爸爸妈妈又该如何指导与对待宝宝的艺术探索呢?
涂鸦末期是“命名涂鸦”时期,具体来说,此时孩子其实是先以涂鸦的心情随意涂抹,之后开始关注纸上所画的图形、线条,开始将二维的图象与熟知的实物对号了。或许,他会开始告诉你:“妈妈,我画了一个鸡蛋,我画了一朵花,我画了太阳……”其实这仅仅是他的想象,而非有目的创作。此时爸爸妈妈最好的态度就是认可孩子的联想,并且和孩子讨论他们的画,用语言补充、说明和发展画面。这样的讨论会在孩子的心里逐渐建立一种事物间丰富的关系,这对孩子将来的思维发展与表达能力都有好处。而且无论是对绘画还是对语言,都是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积累。不过一定要记住,讨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孩子对涂鸦后的形象加以关注和联想,并初尝创造的喜悦,而并非画出可以辨认的图画。
跟孩子一起探讨
和涂鸦期不同,象征期是孩子开始有目的创造形体的时期了。顾名思义,“象征”就是以简单的符号代表复杂形象。比如一条单线就代表了整个手臂、手掌、手指。一条长长的线,也许就代表了一列火车。而且最初的符号都是孩子们以自己的体验角度、心智认识发明的。别说爸爸妈妈。就是专业的教师有时也是难以辨认和理解的!比如一位小姑娘就曾以十几个插在一起的大“H”来表现楼梯,如果不问她。成年人是万难明白她画的是什么的。由于心智年龄的缘故,5条腿的动物、肢体比例失调的形态都会出现在画面中。每每此时,总会使人想起欣赏抽象派大师们作品时的感受。我们真是既惊叹,又无奈于理解力的局限。所以,此时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放下写实效果的画面追求,认真诱发、聆听来自孩子们的解释。不论多混乱的画面,只要你有耐心挖掘,宝藏就在里面,而最为宝贵的也正是这份沟通和理解的过程。爸爸妈妈如果能真正成为孩子们作品的欣赏者,孩子就一定会成长为你心目中的“大师”。
画画就是游戏
画画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种美术造型活动,而对于宝宝来说,这种造型活动的最初,其实仅仅是一种游戏。当宝宝1岁多刚刚能够握住笔时,他们并非把笔视为成人心目中的笔来使用,在他们看来,笔如同其他玩具一样,仅是玩法不同。画道道、点点儿都是在玩儿。和摇动手铃或敲打积木一样,会从中获得游戏的快乐与满足。并且,从最初的玩儿过渡到有意义的绘画活动,再到能够画出成人能理解与认可的图画来,常常会经历几年的时间。这种漫长的演变,是和宝宝自身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有赖于他们肌体的成长,心理的丰富。特别是小肌肉群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增强。
了解孩子更重要
宝宝绘画能力的发展是有顺序与阶段性的。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生与发展进行过研究。其中美国学者凯洛格(R.kellogg)就对约100万张儿童画进行了研究与归纳,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幼儿绘画的发生是从最初的涂鸦线到圆形,再到圆形的组合,然后是画人,最后再画人以外的其他东西这样一个成长历程,而且不分国界与性别,所有身心正常发展的儿童,其美术能力发展的顺序都是惊人一致的。从研究中我们认识到。
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是有顺序与阶段性的。如同婴儿“三翻、六坐、八爬”的生理规律一样,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也要经过 1岁半左右的涂鸦阶段、3岁左右的象征阶段和5岁前后的图式阶段,再到8岁以后的写实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典型的表现特征。而且和身心的发展相吻合。因此。每一阶段的表现内容、能力状态很难通过教学进行超越。作为父母了解了孩子这些表现特征,会更好地理解宝宝,更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孩子的美术活动,客观合理地对待他们的作品与表现。
以上简单的说明,是给爸爸妈妈们提个醒,咱们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美术能力的发展,珍视孩子的美术表现,才能用心体会小天使们的形象语言。如果您已经认真地理解了本文,并开始若有所悟地关注孩子的画儿了,说明您已经读懂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