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气管呛奶怎么办
在婴儿器管呛奶时应该如何处理呢?怎么办更好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呛奶?有什么危害?
新生儿、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造成会厌失灵,而呛奶就是其主要表现。婴儿吐奶时,由于会厌活塞盖运动失灵,没有把气管口盖严,奶汁误入了气管,叫做“呛奶”,婴儿不能把呛入呼吸道的奶咯出,这便导致气道机械性阻塞而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缺氧,即称为“呛奶窒息”。
呛奶窒息的婴儿可出现颜面青紫、全身抽动、呼吸不规则,吐出奶液或泡沫、鲜血、黑水等。婴儿的大脑细胞对氧气十分敏感,如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婴儿猝死。
二、婴儿呛奶如何处理?解决办法:
(一)、辨明情况
1、轻微呛奶
轻微的溢奶、吐奶,宝宝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不会吸入气管,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如果大量吐奶,首先,应迅速将宝宝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然后,把手帕缠在手指伸入口腔中,甚至咽喉,将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顺畅,然后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2、严重呛奶
如果宝宝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时,表示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了,使其俯卧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其能咳出。如果仍无效,马上夹或捏刺激脚底板,使宝宝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时最重要的是让他吸氧入肺,而不是在浪费时间想如何把异物取出。
(二)、采取呛奶急救措施:
宝宝呛奶时,会有剧烈的咳嗽、大哭等情形,若宝宝只是轻微呛奶,只需拍拍宝宝的背即可,他的身体会自行调适到正常状态。若是呼吸有问题或是脸部发紫(代表缺氧),有大量奶水进入气管,爸妈应牢记以下处理方式:
1、就地出招
因为严重窒息,完全不能呼吸,婴儿几乎没有入院急救的机会,家长只能争分夺秒立即抢救;2、体位引流如果宝宝饱腹呕吐发生窒息,应将平躺宝宝脸侧向一边或侧卧,以免吐奶流入咽喉及气管;如果宝宝吃奶之初咽奶过急发生呛奶窒息(胃内空虚),应将其俯卧在抢救者腿上,上身前倾45-60度,利于气管内的.奶倒空引流出来。
3、清除口咽异物
如果妈妈有自动吸乳器,立即开动,只用其软管,插入宝宝口腔咽部,将溢出的奶汁、呕吐物吸出;没有抽吸装置,妈妈可用手指缠纱布伸入宝宝口腔,直至咽部,将溢出的奶汁吸除,避免婴儿吸气时再次将吐出的奶汁吸入气管。
4、刺激哭叫咳嗽
用力拍打孩子背部或揪掐刺激脚底板,让其感到疼痛而哭叫或咳嗽,有利于将气管内奶咳出,缓解呼吸。
5、辅助呼气
重点是呼气,带有喷射力量。方法是抢救者用双手拢在患儿上腹部,冲击性向上挤压,使其腹压增高,借助膈肌抬高和胸廓缩小的冲击力,使气道呛奶部分喷出;待手放松时,患儿可回吸部分氧气,反复进行使窒息缓解。
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呛奶呢?看看下面介绍的原因。
三、为什么宝宝会呛奶?原因:
呛奶现象通常在1岁之前发生,这个时期的宝宝咽喉软骨发育尚未成熟,控制力较不好,若遇到下列几种情形就容易发生呛奶:
1、 新生儿胃容量较小,假使喝太多奶或喝完奶后未排气就容易呛奶。
2、 奶嘴的孔洞较大,例如奶嘴为十字洞,通过奶嘴的奶水量太多而导致宝宝呛奶。
3 、喝奶姿势不正确,也会呛奶。
4 、当宝宝感冒时,因呼吸道有感染,使得鼻子呼吸状况不顺畅,吞咽不协调时。
5、 有胃食道逆流情形的宝宝很容易呛奶。
6、 早产儿、有唇颚裂、心脏病、重度唐氏症或是脑性麻痹宝宝,因其吸吮力较弱,呛奶几率也较高。
7、研究发现,婴儿呛奶与维生素A的缺乏密切相关,而补充维生素A后可见良好效果。研究者认为维生素A对维持皮肤黏膜上皮细胞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当婴儿缺乏维生素A时,由于位于喉头上前部的会咽上皮细胞萎缩角化,导致吞咽时因会咽不能充分闭合盖住气管,而发生呛奶。婴儿可进食些胡萝卜汁、蔬菜汤或适当补充些鱼肝油及维生素A胶丸等,都能很快地改善呛奶症状。
四、怎么预防宝宝呛奶?
1、喂奶时机适当
不在婴儿哭泣或欢笑时喂奶;不要等宝宝已经很饿了才喂,宝宝吃得太急容易呛;孩子吃饱了不可勉强再喂,强迫喂奶容易发生意外。
2、姿势体位正确
母乳喂养宝宝应斜躺在妈妈怀里(上半身成30~45度),不要躺在床上喂奶。人工喂养宝宝吃奶时更不能平躺,应取斜坡位,奶瓶底高于奶嘴,防止吸入空气。
3、控制速度
妈妈泌乳过快奶水量多时,用手指轻压乳晕,减缓奶水的流出。人工喂乳的奶嘴孔不可太大,倒过来时奶水应成滴而不是成线流出。
4、注意观察
妈妈的乳房不可堵住宝宝鼻孔,一定要边喂奶边观察宝宝脸色表情,若宝宝的嘴角溢出奶水或口鼻周围变色发青,应立即停止喂奶。对发生过呛咳婴儿、早产儿,更应严密观察,或请医生指导喂哺。
5、排出胃内气体
喂完奶后,将婴儿直立抱在肩头,轻拍婴儿的背部帮助其排出胃内气体,最好听到打嗝,再放婴儿在床上。床头宜高15度,右侧卧30分钟,再平卧,不可让孩子趴着睡,避免婴儿猝死。
6、用合适的奶嘴
使用圆孔奶嘴,圆孔奶嘴流出的奶量较少,反过来,十字型的奶嘴会通过较多奶量。
7、特殊情况
若宝宝是早产儿或有特殊疾病,喂完奶后均应多观察他是否有异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