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想一想,用4根火柴能拼出哪些汉字和英文字母?
当孩子的脑袋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把这些思考结果呈现到思维导图上:
图2.1-2 圆圈图的画图步骤
第一步:在纸的中心先画出一个小圆圈。
第二步:以小圆圈为中心,再画出一个大圆圈,并且尽可能在大小圆圈之间留出足够多的空白区域。
第三步:在中心的小圆圈内写下或画出我们将要思考、解决的主题,例如:四根火柴。
第四步:在大小圆圈之间的空白区域,写下或画出我们基于这个主题发散联想的结果,例如中文汉字“木”、“丰”等等,英文字母“X”、“M”等等。
到这里,一个圆圈图就基本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往大圆圈里添加新的思考结果,让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加丰满。看出来了吗?大圆圈里足够的空白,给了孩子充分的发散思考空间,小圆圈里的中心主题,也时时刻刻在提醒孩子,放飞思维的同时别忘了,咱们的目标是使用四根火柴拼出新花样,想法需要满足这个目标条件,可别跑题了哦。
【圆圈图三要素】
刚刚,我们用圆圈图完成了对“四根火柴不同拼法”的发散联想,在绘制的过程中,我们从最开始的几个零星想法,逐渐引发出别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创造性思考结果,为这个开放式问题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为什么解决四根火柴拼字的问题,我们要用到圆圈图,而不选择我们在后面将要讲到的气泡图、树形图等其他几个思维导图呢?换言之,我们如何知道,在面对某一问题时,应该选择哪个思维导图呢?要解决这个选择疑惑,首先需要了解圆圈图的三要素。
要素之一——定义
圆圈图的定义是:可视化地表示联想和定义(Brainstorming and Defining)的发散思维过程。
根据情景导入的例子及圆圈图的定义,我们可以感知到,圆圈图能帮助孩子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发散联想能力。同时,在接下来更多的应用场景中我们能了解到,圆圈图还能帮助孩子回忆学过的知识,来定义一个事物或者概念。
熟悉定义的好处就是知道这个工具有什么作用,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就直接找这个工具。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发散类问题“秋天能让你想到什么?”,或者是一个定义类问题“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兴趣?”,这时候选择圆圈图就对了。
这对成年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孩子仅仅只知道定义还不够。
当孩子面对某一问题时,要想他能够快速判断该用哪个思维导图来帮助思考,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家长需要有意识地,提出含有特定思维关键词的引导问题。经过反复练习,孩子能够感知到,这些问题里的关键词就是某种信号,指示他去选择特定的思维导图。选择了对的导图,孩子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还要了解三要素中的另外两点——“思维关键词”和“引导问题”。
要素之二——思维关键词
圆圈图的思维关键词有两类。一类指向发散联想,用于头脑风暴,比如“联想、想一想、知道、找出”等等。另一类指向定义,对某一概念下定义,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定义、解释、说说/说一下”。
要素之三——引导问题
使用圆圈图思维关键词,在对某一个话题做联想,或对某一个概念做定义的时候,就可以提出特定的引导问题。例如,在引导孩子对“圆形”做联想时,可以这样来提问:关于圆形,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吗?而在引导孩子对“圆形”做定义时,可以这样来提问:你可以解释一下,圆形是什么吗?你会怎样来定义圆形呢?
回过头,复盘我们在前面【情境引入】例子中提到的几个引导问题,看看它们是否包含了符合 “联想和定义”的这类思维关键词?
● 4根火柴就像汉字里的4个笔划,想一想,4笔可以写出哪些汉字?
● 你能找出哪些可以用4笔写出来的英文字母?
● 观察你已经拼出的这些汉字和字母,变换一下笔划,你还能联想到哪些新的汉字或字母?
一定要用4根火柴吗?能不能一次只用1根或2根火柴来拼字?你还知道什么不同的拼法?
发现了吗?引导问题中包含的思维关键词就像指南针一般,能引导孩子打开思路,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