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举办的“夏季防哮喘互动讲座”上,一名30岁出头的哮喘孕妇焦急地询问:“一个月前我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全家期待已久的。因为担心哮喘药物和脱敏治疗会影响胎儿,我已经停止所有的哮喘药物和治疗。但上星期,我又觉得呼吸开始不顺畅,晚上还咳嗽。我该怎么办?”
据保守估计,我国有3000万哮喘病人,哮喘女患者中有相当部分会经历怀孕生宝宝这个特殊阶段,在医学上称为“哮喘合并妊娠”。不少哮喘孕妇因担心药物影响胎儿而停药,实际上这是个误区。专家提醒,哮喘孕妇不能停药“硬扛”。想要避免哮喘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反而可能“引爆”杀伤力更大的危害。
需重点保护的特殊哮喘病人
在众多哮喘病人中,哮喘孕妇是个特殊群体。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过敏反应科主任李靖介绍,尽管哮喘的发病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其影响,这取决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尤其是在妊娠、生育与哺乳期。怀有宝宝,哮喘孕妇可能比普通哮喘病人遇上更多问题。
新加坡是哮喘高发的国家,该国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女性患者的哮喘严重程度在妊娠期可能有所改善,三分之一保持不变,而三分之一可能恶化。
哮喘患者照样可以生育
此外,还有女性怀孕后诱发了哮喘。美国国家健康调查中心最近报告称,妊娠合并哮喘的发病率是3.7%~8.4%。值得注意的是,妊娠期的哮喘约有0.05%~2%为重症,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但是,这并不表明哮喘女患者就不能享受做妈妈的幸福。李靖说,哮喘患者照样可以生育,但对哮喘孕妇需要“重点保护”。只要控制得当,可以平安且顺利地生下宝宝。
不过,如果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依旧不能搞定顽固的哮喘,而且孕妇还出现心肺功能不全的话,应该考虑终止妊娠。
哮喘孕妇用药三大问题
问题一:担心哮喘药物对胎儿有影响,我可以暂时停止用药直到宝宝生下来吗?
答:停药对胎儿的危害更大
怀孕可以使哮喘发生变化,不使用药物控制哮喘症状的话,假如哮喘反复发作,妈妈的身体的血氧含量会降低。血氧含量降低会在妈妈体内产生一系列代偿机制,包括子宫动脉血流下降、母体静脉回流减少以及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左移等。这些变化会“传导”给胎儿,引起胎儿血氧的下降以及胎儿缺氧。而如果妈妈的哮喘进一步加重,会加剧她的低氧血症,进一步威胁胎儿的正常发育。
因此,如果擅自停药导致哮喘控制不足,对胎儿的危害比使用哮喘药物更大。
答:尽量选择表面吸入药物
在给哮喘孕妇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每种药物的药效以及危险性。总的来说,要尽量使用表面吸入的药物,而非口服药或静脉给药,这样可以减少全身的吸收和对胎儿的影响。
遗憾的是,目前国际上还缺乏哮喘孕妇用药对胎儿安全性的全面研究。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报告,只有布地奈德有足够且恰当的临床对照研究,归类为孕妇较为安全的药物。一些哮喘的药物如茶碱、白三烯受体调节剂等,因为没有怀孕相关安全性的数据,所以不要随便服用。
李靖建议,如果患者是轻度哮喘,每天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为首选治疗药物。中度持续性哮喘的孕妇,每天应使用吸入性的低剂量皮质类固醇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应联合吸入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果需要,可以加用口服的皮质类固醇。但她提醒,要尽量减少或停用全身性的皮质类固醇。
问题三:已经在进行脱敏治疗的哮喘患者,怀孕后应该停止脱敏治疗吗?
答:不提倡怀孕后开始脱敏治疗
李靖说,如果患者怀孕前没有进行脱敏治疗,不提倡她在怀孕后开始脱敏治疗,这是因为脱敏治疗可引起相关的全身反应,有可能导致自然流产。此外,脱敏治疗引起的过敏反应,也可能增加对妈妈和胎儿造成的副作用和死亡率。
不过,假如患者在怀宝宝之前已经展开脱敏治疗,而且控制哮喘的效果良好,怀孕后可以继续脱敏治疗,但治疗剂量不可以增加,且一定要在医院里进行。
专家提醒 安全度过妊娠期哮喘准妈妈“四步走”
近4%的妊娠妇女合并有哮喘,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升高。哮喘准妈妈怎样才能安全度过妊娠期,生下小宝宝呢?李靖介绍说,哮喘准妈妈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每天检测肺功能
最重要的是肺功能测量,因为妊娠期约2/3孕妇哮喘病程会发生改变,所以应监测肺功能。一般来说用“呼气峰流速仪”测量最高呼气峰流速便足够了,每天将测得的最大呼气流量值记录下来,供医生参考。
同时,要注意胎儿的活动,特别是哮喘的控制欠佳,或者中度至重度的哮喘孕妇,在怀孕32周以后必须进行定期的胎儿超声检查。尤其是在哮喘急性加重发作之后,胎儿超声检查非常有帮助。
第二步:远离诱发哮喘的“变应原”
避免接触日常生活中可能诱发哮喘的因素。每个人哮喘的“变应原”不同,常见的变应原有尘螨、花粉、动物皮毛、烟味等,要在生活中避开。尤其要避免香烟,这样可提高孕妇的身体素质和减少药物的使用。
第三步:避免精神刺激
哮喘孕妇要掌握哮喘的知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正确对待病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第四步:哮喘药物的阶梯治疗
哮喘孕妇每天都必须规则用药,而不是有症状时才用药。药物使用呈现“阶梯”形,即病情严重发作时药物使用量大,但随着病情减轻并稳定,可减少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