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社会,女性自主权日益增高,职业妇女也愈来愈多,相对地平均结婚年龄延后,也造成生育年龄上升,以致高龄孕妇、产妇的比例增加不少,因年纪而影响怀孕的风险性问题也渐受孕妈咪的注意。如果已经是高龄产妇的孕妈咪们,在怀孕时更应做好相关产前检查,以期能够顺利生下健康的宝宝!
在医学上的界定,是指35岁以上的怀孕妇女,即为“高龄产妇”。但因一般怀孕时年龄超过34岁,当其生产时多已逾35岁。因此不论是初产妇或是经产妇,将怀孕时年满34岁的孕妈咪统称为“高龄产妇”。
高龄怀孕生产的优缺点
◎缺点:卵子质量下降、孕产合并症较多、产后恢复较慢
一般说来,20?30岁是较适合女性的生育年龄,不仅生理机能已趋成熟,在心理层面上也较适应为人父母的准备。但随着平均生育年龄的上升,高龄怀孕可能增加的风险或容易发生的合并症也渐受关注。女性的卵巢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使得卵子细胞的质量也会渐渐走下坡,在受精后不理想的卵子会产生不理想的受精卵,容易使胚胎发生问题,直接影响胎儿的健全,例如容易发生胚胎萎缩、胚胎死亡、自然流产及胎儿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症等)。
此外,随着年龄增加,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也会上升,因此高龄怀孕较易出现的并发症如子痫前症、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增加。其他如胎儿染色体异常、胎儿畸型、流产、早产、胎儿生长迟缓或胎儿过大、周产期死亡的机会也较多,孕期发生胎盘剥离、前置胎盘的可能性也增加。
但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统计上这些合并症皆伴随年龄而增高比率,但有部份与孕妇过去的病史有密切相关,如流产、手术、生育史等,对于单纯首胎的高龄产妇,怀孕及生产的风险性倒也不尽然如此之高。高龄产妇因年龄较大,常感体力衰退,害怕尝试自然生产的孕妈咪人数不少,因此剖腹生产的比例较高、产后的复原期也较长。而骨盆随着年纪变得较为松弛,加上怀孕生产后,若没有做好产后运动及调理,日后发生子宫或生殖道脱垂、骨盆下坠感、频尿或漏尿的机会都较高。
◎优点:身心成熟、经济较稳定、对孕产及小孩教养较有全盘规划
不过高龄的孕妈咪不见得只有危险及缺点,通常高龄产妇由于身心较为成熟,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职场经历,家庭经济多半较为稳定,对怀孕生产较有周全的计划安排,对于新生儿的照顾比较完整,也较能全盘规划小孩的养成教育,一般而言,有助孩子日后的成就发展。
高龄妇女想怀孕,孕前及孕期6大注意事项
现代越来越受重视产前的优生保健,除了一般的产前检查外,对于高龄产妇所可能面临的高风险妊娠合并症,不论是医生或孕妈咪本身都应倍加注意。那么在计划怀孕或已经怀孕的高龄产妇,有什么是应该做好的准备事项呢?
1.进行怀孕前相关的健康检查:检查是否有不适合怀孕或高风险的内科疾病,如风湿免疫方面、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或肝肾、血液方面等问题。如果确定没有重大疾病就不用太担心,若有及早发现的问题,也期能及早治疗、控制后,才准备受孕。
2.加强孕期的营养摄取:同时在计划怀孕前三个月就开始服用叶酸,有助胎儿神经管的良好发育。
3.定期做产前检查、配合医生嘱咐事项:并能适度休息、充足的睡眠及适当的产前运动。不过度劳累、减少站立过久或提重物,并避免激烈运动。
4.怀孕时安排羊膜穿刺:高龄产妇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比例增高,因此在产检中,羊膜穿刺是极为重要的检查项目。国内曾有研究统计,由1990?2000年进行的16万余次羊膜穿刺中,筛检出4千多名染色体异常胎儿,其中有一半来自高龄产妇。
5.加强疾病筛检:一般而言,若本次怀孕胎儿较大、过去曾生过巨婴或较大的宝宝、有家族糖尿病史,或产检时发现明显糖尿的孕妇,在孕期约24?28周时,医生会安排进行葡萄糖水的耐糖测试,检查孕妈咪是否有罹患妊娠糖尿病。此外,高龄产妇应罹病的机会较高,也可选择性进行筛检。
6.在怀孕20?24周可进行高层次超音波检查:能检查胎儿的各部细节,以及生长的环境(如子宫、胎盘、血流供给等)。
高龄产妇的怀孕风险及合并症既然较多,如果能避免当个高龄产妇就尽早计划怀孕。但一旦已经成为高龄的孕妈咪也不用过于紧张,其实年纪较大的妇女在怀孕、生产过程中,与其他年龄层的孕妇并没有太大差别的,也许体力差一点、耐力少一点、紧张多一点,但只要配合医生的嘱咐,维持孕期的健康状态,即使有发生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心脏病或过度肥胖等问题,只要做好完整的产前检查,配合饮食、药物的治疗,就能控制所增加的风险。同时生产方式也一样可以尝试自然生产,不需要因恐惧难产而直接采取剖腹生产,只要先由医生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当个成功快乐的高龄妈咪并非难事。
结语
高龄生育已是社会所趋,高龄产妇最常见的问题就在于无谓的害怕和焦虑。有句谚语曾说:“无知易生恐惧。”因此只要能与产检医生有充分沟通,作好产前咨询,并安排完备的产前检查,就可以消除高龄产妇的忧虑、维护孕期的健康,以期经由顺利的产程来产下健康的宝宝。
??? 互动区:《母婴健康》杂志官方微博; 《母婴健康》杂志总编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