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号【爸鼻马迷】ID:lucytalkshow
阿立,是我大学时的好友。高大英俊的阿立虽然学习成绩平平,但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在校内校外都拥有极佳的人缘。三年级时,阿立应聘成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的营销顾问,很快就凭借得体的谈吐和出色的业绩获得了公司器重。
一个星期天的傍晚,满面春风的阿立约我一起到校外吃饭。在金色晚霞的映照下,坐在靠窗雅座上的那个大男孩儿显得格外阳光。他告诉我,公司老总上午亲自找他谈话,表扬了他,并且决定不等毕业就破格提拔他担任销售组长。
非常惊喜的我连连拿起啤酒罐和好朋友庆祝。几番恭维之后,我顺口问了一句:“叔叔阿姨肯定也很高兴吧?你提前找好了工作,明年大四就不用他们发愁了!”
没想到,阿立笑呵呵地回应,“他们不知道。我什么都没说。”
我大惑不解。“为什么?这可是大好事呀!”
“我们家有三十几艘渔船,家里人每天张罗着出海打渔,收入也不错。爸妈一心巴望着我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然后回去接管船队。我的事他们只会反对。”
听了阿立这番话,我为朋友感到遗憾。口才出众的阿立出色经营了朋友圈,获得了个人发展的契机。可他竟然从没想过去和父母分享成就感!
看着我略显疑虑的眼神,阿立解释道:“其实,他们根本不在乎我想什么,从不考虑我的兴趣,他们只希望我好好学习。我虽然理解他们的辛苦,但真的不想一辈子出海打渔。上中学那会儿我除了回家复习写作业和吃饭睡觉,有时候一连两三天都没机会和他们说一句话!”
阿立拿起啤酒罐一饮而尽!“父母辛苦我都知道!但他们实在太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也不打算去了解。所以,从现在起,我要走自己的路!”
我和阿立自毕业后已多年不见。在偶尔的微信交流中,我得悉阿立早已拥有了态势良好的公司,沿着自己规划的道路渐行渐远……
那一天晚上,我看到班主任老师群发的通知,得知女儿所在的班级将参加科学实验抽测。从来没有关心过这项内容的我几次三番询问女儿的掌握程度。忙着写作业的女儿被问得烦了,头也没抬就回了我一句,“哎呀!你别操心了!我没问题!”
女儿无意中那句“你别操心了!”就像一只灵巧的手拨弄了琴弦,瞬间击中了潜藏在我记忆中的某段碎片!这和十几年前那个大男孩儿那句“我要走自己的路”异曲同工。无论是当年20岁的阿立,还是如今10岁的女儿,两句话透出的是一个相似的意境: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和个性,意识到自己和父母的期望值已经不再同步同频,他们会逐渐另辟蹊径,沿着自己的轨迹成长。而这时的父母,就站在了一道坎儿上,要么学会放下主宰孩子的执念,尝试引导孩子,要么强化自己的主宰意识,扼杀任何“反抗”苗头,直到孩子像阿立那样缄口不言,默默抵抗。
在10岁到20岁的这3600多天里,孩子会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演化,逐步地萌发、思考和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孩子不再是父母眼中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幼童,而是一个渴望长大的少年。在孩子的眼中,时时处处为自己做主的家长角色会矮化,蜕变为生活经历丰富但难掩自身瑕疵的父母。父母的权威在减少,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加,此起彼伏中,孩子注定越走越远。
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这个节点昭示一个令我瞠目结舌的命题: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高大上的系统工程。就难易程度而言,俨然父母与孩子共同执行的人工智能项目!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曾对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研究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如何表示知识和如何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对照这个逻辑,孩子的成长不正是父母身边的人工智能技术吗?
通过学习,不论是学校学习、家庭教育还是辅导班学习,孩子获得认知(如何表示知识);孩子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获得知识);孩子通过知识完成学业获得社会岗位取得个人发展(如何使用知识)。由此可见,这几个点恰恰都与人工智能的特征吻合。而更重要的一点,孩子在学习成长中,会和人工智能一样,迭代演化出自我意识,然后进入自己的飞速发展轨道。
有人形容人工智能的发展,如同一列高速驶来的列车。如今的人工智能就像列车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人类可以看清它隆隆开来。但当列车驶过身边时,速度疾如闪电,人类根本来不及看清它的模样,更遑论它的未来方向!未来的不可控,正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之处。对比大家议论纷纷的人工智能技术,细思极恐,家庭教育的高大上和超高难度出乎想象。
高,体现在要求高
研究人工智能的,恐怕没有无能之辈,非博即硕,都是人类智慧的精英。而培养孩子的父母,从来都不需要什么准入资格,人人都能上手。我们都说养儿育女,可这个“养”跟“育”的含义截然不同,需要父母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因循守旧人云亦云,把眼光固化在分数升学和毕业证上。一句话,孩子成长而父母不成长,自然代沟凸显沟壑迭出。想避免或推迟这个困境,父母必须放下手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
大,体现在跨度大
和涉及众多学科的人工智能技术一样,其实细究家庭教育,也涉及了跨度极大的多种学科。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知识结构,你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特定于你家的孩子,任何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任何信誉良好的学校机构,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答案和培养办法。能够成功上手,对“项目”最有发言权的,也恰恰只有父母本人。面对这个“大”,父母的解决之道不是盲目地求大,而是“蹲”。蹲下身子,和孩子采取同样的视角看待社会,虚心和孩子结盟,耐心做孩子的后盾,不离不弃。
上,体现在审美情趣向上
道德品质不高的科学家只会搞出“黑科技”,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不高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恐怕未来的人生走向也不会始终被看好。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话糙理不糙,透射出父辈精神品质和家学渊源的传承特点。如果父辈善于学习、宽以待人,长大后的孩子多半一样出色;如果父辈惯于巧取豪夺、看人下菜,孩子恐怕也难掩如此特质。同样是博士,有的成长为国家栋梁,有的却只能靠在高铁上霸座耍赖出名,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断言,未来家庭教育格局的变革,难度远大于高考!为了佐证这个判断,我在此引用网上流传的对比范本来加强说服力。
提问:按照难易程度,如何排列制造汽车、制造火箭和家庭教育?
回答:制造汽车是简单的事情;制造火箭是复杂的事情;家庭教育则是超复杂的事情。
制造汽车,有图纸有零件,可以检修可以召回返工,所以简单;制造火箭,虽有图纸零件,但发射程序不可逆,容不得亿万分之一的差错,所以复杂;而家庭教育,个案独一无二且具备自我意识,没有图纸没有零件,生产的最终产品完全无法预料,超级复杂!
家庭教育的高大上和超级难度,绝对超乎想象!为父母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