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那些从小被骂大的孩子,长大后怎样了?

01

最近,初一女生被老师辱骂的新闻频上热搜。

来自陕西商洛的13岁女生婷婷,因为成绩不好,常被班主任在课堂上辱骂,还让同学们都疏远她。

虽然商州区教育局成立调查组,给了老师处分,但婷婷仍旧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

这样的事情无独有偶。

在此之前,也有学生家长爆料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在家长群内公然骂“弱智的该去打残疾证明,纯粹来拉班级分数”,最后逼的家长不得不给孩子转了学。

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好,就遭遇了如此的辱骂,有人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毕竟许多父母也是担任了这样的角色——他们和老师一样,努力做着孩子的“人生差评师”。

影帝姜文在做客许知远的《十三邀》时,说自己是个“不自信的人”,而这种心态源于他的母亲。

姜文一直想要得到母亲的认可,想让她高兴。

他考上中戏时,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母亲却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看你衣服还没洗呢。

之后出演《红高粱》时,母亲也没有任何骄傲和快乐。

姜文说他不知道怎么才能让母亲开心,遗憾的是母亲已经去世了,再也没办法得到母亲的认可了。

在《向往的生活》第一季中,宋丹丹骂儿子巴图的画面引来了 一大堆吐槽。

早上其他人为大家准备了早餐,巴图却没干活,宋丹丹脱口而出: “怎么这么笨呢,我生了一个废物!”

之后,巴图想要帮忙做鸡窝,宋丹丹说:“巴图,你要能把这鸡窝做起来,妈妈真是觉得这孩子就没白养!”

对宋丹丹来说,这可能是个玩笑,但是对巴图来说,这样的“差评”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快乐。

你看,这样的事件多常见,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不管孩子有没有成绩,家长和老师都喜欢打击式教育,习惯性否定孩子

他们的想法大概如此:不就是骂几句吗?谁不是这么长大的呢?孩子要是这点骂都经受不住,以后到了社会怎么办?我骂你你才不会骄傲,才能进步。

他们不知道的是,打击并不能为孩子带来一颗强韧的大心脏。

02:

对于孩子来说,被父母否定,是比天塌还要严重的事情。

不管以后是否会成功,这种阴影是会伴随一生的。

在麦家先生新书《人生海海》的发布会上,主持人董卿谈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她从小父亲就对她十分严苛,不能买新衣服,不让她照镜子,不许参加任何文体活动,寒暑假的时候必须打工,天亮前要去操场上跑1000米。

可就算是这样,父亲也总是不满意,有时候吃着饭就会开始数落她。

最严重的时候,她一边吃饭,一边哭。

这些经历造成了董卿的自卑。

有人觉得难以理解,董卿这样优秀的人也会自卑?

可董卿说:“别人是很难理解的,你也自卑?我要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我才会觉得踏实。如果我觉得我跟别人差不多,或者只好那么一丁点儿,我就会很没有安全感,我会觉得我不行。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搏。”

少年时经历给她留下的创伤,在成年后也未曾痊愈。

即便她认同了父亲,与父亲和解了,可还是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卑的情绪。

成长只是让人成熟了,可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永远存在。

打击教育可怕的地方在哪呢?

自卑只是那些从小被骂大的孩子最好的结局,董卿和姜文能够成功,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更多在打击下教育的孩子,很小就开始消沉,抑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出了非常冲动的举动。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说: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所以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央视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有一期来了两位八旬的退休教授,他们的儿子小海在大学毕业后,就留信和父母断绝了关系,再也没有回过家,至今已经23年。

小海留下的断绝书中写:断绝一切关系,从此我就是一个有人格尊严,能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人......

在采访中,小海说从小父母就把他当成废物,什么都要掌控,小时候他经常被爸爸扇耳光,可他向母亲求助时,母亲却说:“每天扇你耳光要你多长时间了吗?”

小海到47岁时,才等来了父母的一声道歉。

可失去的时光和能力再也回不来了,小海47岁,至今单身,已经没了和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些伤害如此深刻,影响到了他们人生的每个抉择,仿佛一个失控的方向盘,让这些孩子的人生都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最糟糕的方向。

03:

然而,父母从未觉得自己有错。

他们习惯了掌控,习惯了贬低,即便事情的结果已经十分糟糕,他们只会认为孩子太不领情。

去年,“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的新闻又惹了争议。

有人觉得王猛是“垃圾”,不配做人。

有人觉得能够理解,因为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

可站在王猛的角度,他从小到大没有过自己的意愿,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生活在父母的否认和掌控之下。

即便是上了北大,他心里也装满了自卑,甚至无法正常应付周围的环境,连工作都做不好。

他向心理医生求助,对方说他是“创伤性应激障碍”。

可惜王猛的心理问题、决绝离开和万字长信,依旧没能让他的父母清醒。

他们觉得王猛是在小题大做,而且被他们掌控的前半生没出问题,后半生才出了问题,只能说明他们的掌控还不够。

父母以为的权威,对孩子来说是枷锁,王猛的离开,不是因为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因为每一根稻草。

综艺节目《少年说》有一期请了一个女学生小袁。

小袁从未得到过妈妈的认可和赞扬,她妈妈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她作比较,永远看不到她的努力。

这样的控诉并没有让她妈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说:“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头,其实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对于小袁妈妈来说,女儿是在挑战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她不肯与孩子好好沟通,认为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我是“为你好”。

可打击下生长的不是谦虚,而是自卑。

王猛和小袁的父母,恰恰是中国长辈们的缩影。

就像心理学家弗洛姆形容的一样:“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着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04:

在打击下成长的孩子,或许能够成为父母期待的模样,却永远也无法成为自己期待的人。

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换一种教育方式,他们或许会过上另外一种人生。

前两天去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马飞是一个不被认可的孩子

考试永远全班倒数第一,上学偷看武侠小说。

教导主任觉得他是“坏学生”,连妈妈也觉得他天生就没长着一副优等生的样子,说他“真的很笨”。

父亲马皓文刚看到他的时候,马飞全身是刺,觉得他会把父亲蠢哭,不相信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有救,对未来也是迷茫的。

面对这样的儿子,马皓文并没有像是别人一样放弃他,而是为他营造了一种充满爱的、支撑性的、包容性的“抱持性环境”。

抱持性环境即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给他肯定,在他搞不定的时候,就给他帮忙,任何时候都不贬低、不评价、不限制孩子

在马飞自己都放弃自己的时候,马皓文告诉他:“所有人都说你是废物、笨蛋、蠢货,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

期中考试,马飞从倒数第一考到了倒数第五,等来的不是父亲的责骂,而是夸奖。

马飞问父亲他可以不睡觉吗,马皓文告诉他,“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来问我。”

这样的自由恰恰鼓励了马飞拿起课本学习,拥有了对自我的掌控力和成就感,内心便会获得强大的力量。

在马皓文的鼓励下,马飞觉得自己就是“少年霍金”,而少年霍金是一定会好好读书的,他开始对学习迸发了极大的热情,班主任也说“这孩子眼里有光了”。

在马飞学习的过程中,马皓文告诉他不要别人说什么都信,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校和孩子只是为了期末考试努力的时候,马皓文带着他去看了航空展,见证了更辽阔的世界。

期末考试不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高考也不是。

“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均匀地散布在他一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希望他学的不止是知识,他必须知道人活着为什么!”

在这样的良性环境中,马飞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他知道,无论自己是好是坏,马皓文都相信他,即便是他过得很惨,父亲也愿意承接和帮助他。

最终,马飞不负众望地成长为了优秀的孩子,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与马皓文的教育相对的是,马飞的妈妈和阎主任的教育方法。

马飞的妈妈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将孩子放在学校便不管了,心里只想着怎么挣钱。

她以为给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好,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

她不关心儿子有怎样的理想,单纯地灌输给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清华北大”。

而阎主任,则是大多数学校的缩影。

他以升学率为唯一的目标,分数是审判孩子未来的唯一方法。

阎主任觉得:“不上补习班,他们一定会被社会淘汰。”

可讽刺的是,阎主任的教育方式,恰恰是他一生的悲剧。

他亲手教育出了一个状元儿子,可他的“骄傲”,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被阎主任说了两句,就选择了跳楼。

如果没有马皓文,马飞重复着这条路,或许真的会去卖煎饼,又或者会和阎主任的儿子做出一样的选择。

有马皓文这样的父亲,是他的幸运。

只是现实中的大多数孩子,并没有马飞的幸运,没有转机,也没有被拯救。

05: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那些在爱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

他们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底气和自信,敢于去尝试任何想法。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有这样一段话: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的孩子,心灵却可以健全发展。

他们也可能因父母一时的忽视表示不满,然而他们对父母的爱感激不尽。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

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孩子幼年起就享受到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幼年培养的强大自信,也会使其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致自暴自弃。”

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那些在打击中长大的孩子,一生都在努力将自己从自卑的漩涡中拔出来,并且要拼命才能不让自己对孩子也重复老路。

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一味打击,也不是一味鼓励。

而是将目光从结果中拿出来,着眼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都有闪闪发光的地方。

就像马皓文说的:“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从小  从小词条  长大  长大词条  那些  那些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亲子

 儿子我想告诉你-61:最重要的指...

高考终究会成为记忆深处的一幕,如同陪伴高考的家人,亲人,友人,老师,同学,朋友们,离别时时有,情深印心中。家长群里热闹起来,因为话题是讨论如何两所大学的好坏。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