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坐公交,听到一个小姑娘,在跟妈妈复述绘本里的故事。
小姑娘大约五六岁,吐字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好,故事讲得一丝不差。
我通过她的讲述,很容易从手机上搜到了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彩虹鱼》。
大海里,有一条彩虹鱼,浑身长着七彩鱼鳞,游起来一闪一闪,非常漂亮。
一条小蓝鱼看到了,央求彩虹鱼:“反正你有那么多漂亮的鱼鳞,不如送给我一片吧。”
如果我是彩虹鱼,听到这么厚脸皮的话,一定会让小蓝鱼滚一边去。
渐渐的,彩虹鱼发现所有的鱼都不理她,也不再跟她玩。
于是她向海星诉苦:“我这么漂亮,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呢?”
海星建议她去问章鱼奶奶,因为章鱼奶奶非常聪明,她什么都知道。
彩虹鱼找到了章鱼奶奶。
我以为章鱼奶奶会有什么好主意呢,结果章鱼奶奶教她把鳞片分给每一条鱼。
最后,彩虹鱼真的那么做了,她把她身上的七彩鱼鳞,一片一片地分给其他鱼。
其他鱼得到了鳞片,都很开心,喊着:“彩虹鱼,快来跟我们一起玩吧。”
没有了鱼鳞的彩虹鱼,觉得自己好幸福。
-2-
故事讲完,小女孩的妈妈问她:“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女孩说:“分享。懂得分享的人,才会得到幸福。”
女孩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我却感到一阵悲哀。
这个女孩很有天分,妈妈也重视教育,但他们却被垃圾绘本欺骗了。
这个故事讲的不是“分享”,而是“讨好”。
分享和讨好的区别是什么?
分享,是你真心希望别人能和你一样,体会某件事情的乐趣。
比如,你有一块蛋糕,你觉得吃蛋糕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你希望某人能和你一样体会这种幸福。
于是你把蛋糕分给他一半。
而讨好,却是违心的。
你很珍爱一样东西,根本没打算分给任何人。
但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和称赞,为了证明自己真的不错,你忍痛割爱这样做了。
最终,你也确实成功了,大家都说你是个好人。
但归根结底,你活在了别人的眼光里,被舆论绑架。
实际上,一个人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不是自私。
相反,那些用自己的意愿,来指责和要求别人的,才是自私。
-3-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阶层,那一定是从孩子的教育开始的。
当一些孩子被引导着开拓眼界,关注科学技术,学习自然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的时候,另一些孩子却被训诫,怎样做一个讨人喜欢的服从者。
然后,他们会长成不一样的人。
前者会更有主见,热爱真理,喜欢探寻事情的真相,主宰自己的人生,聪明而且干练。
而后者,擅长察言观色,做事中规中矩,缺乏想象力,更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
《月亮和六便士》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画家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梦想离家出走,却意外感染重病。
乐于助人的施特略夫,不顾妻子的反对,把病得要死的画家接到家里照顾。
没想到,他的妻子爱上了画家,执意要跟画家在一起,最后在痛苦的情感挣扎中自杀而亡。
有人指责画家:“你就一点也不感到愧疚吗?”
他反问:“我为什么愧疚?”
对方把事情捋了一遍:“你病得都快死了,施特略夫把你接到自己家里,像你亲生父母一样服侍你。为了你,他牺牲了自己的时间、金钱和安逸的生活。他把你从死神的手里夺了回来……”
画家耸了耸肩膀:“那个滑稽的小胖子,喜欢为别人服务。这是他的习性。”
“习性”,这个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4-
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习性。
狮子擅长追逐,老虎擅长捕食,羊羔温顺而谦逊。
人也有自己的习性。
当一个人从小被传统观念教育,要做一个乖巧的人,要懂得讨好别人,要把“合群”当成最重要的事。
那么他的习性,和羊羔没有区别。
可惜我们有太多人,在培养羊羔一样的孩子。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能教育孩子善良,分享,乐于助人。
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教会孩子当一个“强者”,再当一个“好人”。
做一个强者,意味着你能够爱自己,懂得捍卫自己。
然后你才可以做一个好人,去爱别人。
一团火苗,在长成熊熊烈火之前,就急于分享温暖,那么它很可能熄灭。
一条小鱼,在还没学会说“不”之前,就被教育要学会分享,那么它只能做一条失去光彩的鱼。
一个孩子,在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之前,就被教育要“乐于助人”,那么他可能会上当,被人利用,甚至被拐骗。
我们当然要做一个好人。
但我们必须先学会做一个强者,然后才是做一个好人。
一个国家可以支援另一个国家,输送技术和物资。
但如果那个国家敢厚着脸皮说:“反正你地大物博,不如割让给我一块?”
那么,它必须亮出自己的底线。
做人也是一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