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受疫情影响,开学延迟,我们家孩子这段时间都宅在家中学习,除了上上网课、做做练习、看看书之外,还有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要背诵老师布置的文言文,这对孩子的大脑记忆来说,不啻于是个挑战。孩子在忙,同在一个班级的老母亲们自然也没能闲着。这不,在前段时间,“老母亲”们又在线上聚在一起“八卦”了,不过不是在“八卦”网购和美容等话题,而是在“八卦”自家孩子怎么背书都不会背的苦衷。
从微信聊天截图中,明显能感受到当好“老母亲”之不易,字里行间也透出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们似乎看到了各家孩子苦于背不出、记不住的绝望泪水。不过,孩子们的一把眼泪并不能让老母亲们收起“紧箍咒”,谁叫现实压力摆在面前呢,现在不努力去学习,开学后肯定要掉队。
看看,“老母亲”们都被不争气的娃们虐成了啥样?而娃们的不争气,说到底还是脑子太不争气,摇头晃脑背半天书,却记不住所要学的东西,或者是刚背下过后不久就忘,这才是孩子们被虐哭、老母亲们被气坏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我们印象当中,孩子的记忆力通常应该是很不错的,可为什么老母亲和孩子都在抱怨记不住东西,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由于对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特点还不够了解,没有科学掌握好记忆技巧。
我们不禁要问,儿童是怎样记忆和解决问题的?儿童短时记忆容量又有什么特点?儿童记忆策略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儿童记忆和遗忘有什么规律可循?为什么会出现遗忘?等等。当然,受限于篇幅,这里有不少问题是无法在一篇文章中能予以全部涵盖和解答的,但尽管如此,本文仍试图从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角度和儿童记忆策略发展过程去分析儿童记忆的“奥秘”,揭开能为我们所利用的记忆真相,去帮助那些希望能帮孩子提高记忆效果的家长。
下面,我们就先来剖析一下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特点,这有助于帮助我们家长指导孩子如何科学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01 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特点
人脑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其中,短时记忆是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因此,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
这里重点探讨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特点。和成年人不同,儿童在短时记忆容量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相对固定性”这两点上,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短时记忆容量要相对小一些。
拥有能够准确表征语音信息的短时记忆,是儿童学习记忆必不可少的。有研究证实,短时记忆容量的缺陷是造成记忆力不好等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可以记住的东西越来越多,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逐渐接近成人记忆的水平。
02 神奇的7±2效应
认知儿童短时记忆的规律无疑有着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科学帮助孩子提高记忆。
众所周知,记忆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孩子记忆力差是很多父母在早期养育中经常抱怨的问题。对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每个父母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痛点。
而要解决这种普遍性问题,就不得不从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现象说起: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短时间内一般能记住7个单位以内的内容,却对超出7个单位以外的内容难以记住。比如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记住固话号码,却难以记住只不过增加了三四个位数的手机号。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很早以前,就被不少人关注到了。早在19世纪中叶,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曾经在实验中发现,如果将一把弹子撒在地板上,人们很难一下子看到7粒以上的弹子;发现遗忘曲线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也说过: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音节、字词等。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在1956年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论现象: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即一般为7 ,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这种效应是由我们的记忆容量(又称记忆广度)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短时记忆的最大容量为7±2,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巧用“7±2效应”,扬长避短,以此解决孩子学习记忆差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增大记忆容量,记住更多的东西。
具体来说,针对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要记忆的内容通过科学分组,变成由7个以内单位信息组成的组块(模块)。然后再通过改变组块(模块)的容量来增加孩子短时记忆的容量。
简单来说,这个巧用“7±2效应”的诀窍就是“组块”。而所谓的组块,一言以蔽之,就是将若干较小单位组合而成我们所熟悉的、较大的单位。
比如我们想记住手机号码时,一般不会“傻傻地”将11位手机号一口气从头到尾背下,这很难做到,而是会将11位手机号分成3个或4个一组来帮助记忆。
这里以手机号码12345678999为例,为了方便记住并保持长久记忆,我们通常习惯于把这11个阿拉伯数字分成三个组块,即123;4567;8999。当然,也有人采取其它方法,如分成1234;5678;999这三个组块。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遵循于“7±2效应”的组块规律。
回到“老母亲”们所关注的孩子记忆差问题,根据“7±2效应”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孩子提高记忆效果。
已有研究发现,儿童年龄越小,记忆容量越小。因此,父母和老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记忆容量来提供相应数量的记忆材料,并提出适度的记忆要求,如对记忆内容进行合理组块,减轻孩子的记忆负担。
年幼儿童的记忆容量无法承载和负荷过多的记忆材料和过高的记忆要求,如果提出过高的记忆要求,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而且会挫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成人要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而不是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
有些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让孩子多学一点,甚至把小学内容提前到幼儿阶段学习,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不仅无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思想家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孩子求知欲的体现,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从孩子的学习兴趣出发,基于兴趣而学习,会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记忆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记忆兴趣,鼓励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轻松快乐地去记忆,这样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反之,父母如果一味强迫压制孩子学习、记忆,而不考虑孩子对记忆的学习内容是不是感兴趣,不仅记忆效果不理想,还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不过,我们也要避免另外一种极端做法,就是以尊重孩子兴趣发展为名,却不进行任何的正向引导,而是放任孩子的兴趣“野蛮”生长,这样孩子的兴趣很有可能会自动转到手机游戏、网瘾等,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可以明确的是,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得到有目的的培养和引导的。
三是利用丰富的知识经验提升组块容量,从而扩大孩子童的短时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
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可通过改变组块的容量来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组块受到个体知识经验和材料性质的影响,孩子如果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包含的信息就越多,就越有助于帮助孩子记忆。
比如,我们要记住数字1900 1895 1949101时,可以将其分成三个组块,即1840、1911和1949101。这样我们就可将这三组数字和在中国发生的三大历史事件,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紧密联系起来,可使记忆变得简单快捷。
为了使组块中包含的信息更多一些,父母可引导孩子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搭建起知识网络,帮助孩子扩大短时记忆容量。
04 儿童短时记忆7±2容量的实际应用
我们这帮老母亲深知,“坐以待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主动出击,迎难而上,才能帮娃化解成长路上的障碍。为此,这帮“老母亲”也是群策群力,教孩子使用组块记忆策略学习词汇。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发现效果还真是不错。这里以二年级语文学科生字词为例,相应的训练策略步骤如下:
1、由“新”联想“旧”。引导孩子分析新旧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联想,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组块,从而记住新词。例如,学习新词“千层糕”,就可以引导孩子找出已学过的旧词,展开联想,如联想到“蛋糕”“米糕”“雪糕”“糕点”等等,从而在新旧词汇之间搭建起桥梁,达到举一反三的记忆效果。
2、意义相近词汇的联想。汉语词汇中有许多词汇的意思相近,故在学习新词时,父母可引导孩子通过意思相近词汇的联想,将这些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组块。例如,学习新词“河堤”时,可以扩展联想到“海堤”“堤岸”“沙堤”等等;学习“泥泞”时可以想到“泥淖、污泥、烂泥”等等。这样,既学习了新词,又掌握了它的用法,使记忆的组块扩大。
3、设想情境法。设想情境法也是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例如,我们把上面几个生字词串在一起,设想出一个有画面感的情境:有一群学生穿过一条泥泞的小路,来到河堤边,他们准备在这里野餐,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糕点,比如千层糕、蛋糕、米糕等等。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记忆相关的词汇。
4、进行语义联想。不同词汇可以按照不同类别组成一个相互间有关联的整体,比如要记忆“吃惊”这个词汇,既可联想到意思相近的词汇,如联想到“惊讶、惊异、惊奇、受惊、惊诧、惊讶、惊愕 、诧异”等;还可联想到意思相反的词汇,如联想到“冷静、镇定”等。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语义联想,不仅仅只是记住一个“吃惊”词汇,还能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等的联想来记住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形成一个特殊的记忆组块,和“以点带面”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很简单,只是一个抛砖引玉。家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
如果仅对信息进行组块记忆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这些组块进行快速地联想,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组块信息图像化、游戏化、故事化等,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记忆水平。
1、图像形象法。看图像是一种最直观形象的记忆方法。形象、直观的图像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并保持长久的记忆。
2、音乐辅助法。对一些陌生的、识记有难度的内容,父母有条件的可以将之编成歌谣,让孩子在轻松的音乐中反复听或诵读,从而有效识记;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上网搜索,一般也能找到相关的内容帮助“组块”记忆。
3、策略归纳法。父母有意识地教给孩子归纳、分类、联想、比较等有效的记忆策略,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记忆力。
4、游戏参与法。儿童的特点就是爱玩游戏,父母通过引导孩子参与玩游戏的方式,可以让记忆内容既有趣好玩又好记,而且也记得牢,不容易被遗忘。
5、故事表演法。以故事表演的方式能够帮助记忆某些知识性的内容。表演时让孩子尽可能动用多个感官共同参与,这样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很长时间都不会被遗忘。
总之,父母要利用各种场合与时机,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记忆策略,提升孩子的记忆力。
结语
“7±2效应”给我们最直接的启示就是:儿童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父母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合理地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利用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这一特点,采用科学方法,将大量的信息内容组成少量的组块(一般在7±2之内),使孩子能又快又牢地记住所学的内容。
如果家长能掌握并运用好这一规律,就自然不会再遇到孩子记不住东西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