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放开手,这是优秀老师的观察;少说点,少管点,这是真诚孩子的希望;那么,家长的看法是什么呢,我不说你也不难知道,因为对立存在嘛!
记得当初孩子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暑假里,带着去南方参加某教育机构活动,印象深刻的是机构“笑长”说,那些与父母很难沟通的孩子,只要他和孩子交流很快就可以无话不谈。
当时听了很震惊,也没有深究,这么多年走过,孩子慢慢长大,突然想起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家长真正从尊重孩子出发,应该也可以做到走近孩子心里。
可是,正因为家长身处其中,才难以做到,毕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感慨源自假期遇见几个初中生孩子和家长们,交流后感到家长与孩子根本不在一个频道,所谓交流要么没有,要么就是各说各话,鸡同鸭讲,严重的对立之下不见统一。
当众毫不在意指点、评论、指责孩子,这是不少家长一个共同特点,丝毫不顾及孩子自尊,看似大道理很正确实际毫无效果,因为孩子要么装作不在意的麻木,要么就是插嘴争论反驳。
而孩子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学习成绩水平预期不达标,以及热衷玩电脑和手机游戏。
中学阶段的很多孩子和父母,就如同敌我双方,互相猜疑和对峙,互相抱怨和不满,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记得曾经问过一位优秀班主任老师,家长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他意味深长的回答,“管住嘴,放开手”。现在理解这是家长走进孩子心里的注脚总结。
由此,今天我借机问一个初中孩子几个问题;
“在你的父母中,你认为谁能走进你的心里?”
“都没有。”
“相比较而言谁更有可能呢?”
“谁也没有!”
我当然认为这是孩子对我不怀好意问题的最佳回答,避免得罪父母一方,可是就我理解这也是孩子内心真实感受。
“你觉得父母如何做,才可能走进你的心里?”
“少说点!”
“具体少说些什么呢,比如喊你吃饭算不算呢?”
“吃饭也算!”
这个答案可谓直接明了,毫无掩饰,希望家长少唠叨少评论,不正是孩子基本要求吗。甚至对于父母喊吃饭都厌烦了,可见亲子关系该是怎么不顺畅,而又有多少家长明知道多说无益而照说不误,能不对立冲突吗。
“除了少说点,你觉得还希望父母做些什么呢?”
“少管点!”
“具体是哪方面,能说说不?”
“就是玩游戏呗。”
“平时上课放学也要玩吗?”
“这个不能玩。周末可以玩。”
“周末希望玩多久可以?”
“写完作业,别管我,玩个够。”
这一点说的很直白,少管自己,自己时间自己支配玩游戏。抛开具体让不让玩游戏,玩多久合适,直言不讳说出自己想法就足够很多家长汗颜。
管住嘴、放开手,这是优秀老师的观察;少说点,少管点,这是真诚孩子的希望;那么,家长的看法是什么呢,我不说你也不难知道,因为对立存在嘛!
为何多说多管无效,家长却乐此不彼。一个解释是焦虑情绪导致视野狭窄,所以当局者迷,只因为太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得意愿望去做,稍有差错就是焦虑。再一个解释就是防御机制的体现,家长习惯用这个说教和苛刻管理与孩子交流,用以代替内心对孩子的爱,明明是爱却反向形成为苛刻,为的是缓解自己焦虑情绪,更是自己不想变只想孩子变,不能觉察自己就把自己想法投射给孩子。
我想,家长们要认识到多说多管是防御,需要思考防御自己内心的什么才重要。当家长看到孩子与自己的激烈对立,也要想想如何变对立为统一。
有四种家长模式,苛刻、放任、民主、权威这几种类型,一般而言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权威型家长最好,所谓权威是既有民主也有要求,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
如何掌握这个度,没有定量测算,只能依赖孩子反馈,以及家长猜测和感受。唯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的爱,而不是家长自以为是的付出的爱,这个感受体会并不难。
而做到这个一点,不太关乎家长的严格要求,更在于你能否自知之明,适可而止少唠叨,留有空白时间给孩子。可用技巧很多,比如识别不同心理状态的应对,非暴力沟通使用,底线思维的承认,敢于承认自己局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