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揪心!孩子才2岁就被抽动症缠上了,症状还这...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

你口袋里的"医生朋友"

育儿科普、医生讲堂、在线问答

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宝贝。2岁的诚诚是一家人的开心果,活泼开朗。

可自从细心的妈妈发现,孩子频繁挤眼睛、咧嘴,还时不时的耸肩...一家人就陷入了无尽的担心中。

诚诚妈妈自责又无助,觉得是自己没带好孩子。后来了解到孩子很可能是抽动症。于是,带着孩子慕名来找我院孟青主任看诊。

在经过一段综合治疗后,复诊时,诚诚的抽动症状基本没有了,孟青主任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了治疗方案。

看到诚诚的好转,一家人也非常开心。可诚诚妈妈心中,却有着一些疑问。

1、孩子才2岁,为什么就被抽动症缠上了?

2、我看到别的孩子症状都比较单一,为什么诚诚症状这么多?

3、孩子抽动症状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治疗?

1:

为什么

2岁的孩子就会得抽动症?

诚诚2岁就患上抽动症,确实让人很惊讶。

针对这个问题,西西也特别询问了我院发育行为科孟青主任,她从医46年了,临床经验丰富。

孟主任说:

从我们临床上来看,一般发病率是在2岁左右到10岁左右,是它的高发期。

但是也有发病晚的,12、13岁到21岁左右发病的,这种发病率不是太高,但是他一发病起来比较难治了。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抽动症患者,他是体育学院的教授,是在50多岁发病的。虽然治起来时间要长一点、慢一点,但现在治疗效果还挺好的。

为什么孩子会被抽动症缠上呢?

孟青主任介绍说,其实很多家长也在询问这个问题,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也还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因为引发它的因素太多了,包括母亲孕期、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影响。

抽动症发病的部分相关因素↓,家长可以滑动查看

1.神经递质失调;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色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有关。

2.神经生化因素;

3.遗传因素;

4.感染、免疫功能紊乱;

5.精神心理因素;

6.社会家庭因素;

7.神经生化因素;

8.其他相关因素:如饮食、血铅、药源性因素等;

8.中医理论认为:心、肝两脏失调。

根源上来说,抽动症其实是大脑神经上的问题,一些诱因趁虚而入一触即发。

孩子患了抽动症,犹如随身携带一只隐形怪物。你毫无选择的,要带着他一起生活。越想甩掉它,它反而缠你越紧。

一旦身体与心理防线被攻破,什么多动症、睡眠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等等共患病,也一并找上。

抽动症所伴发的共患病越多,病情就越严重。

2:

别的孩子症状都比较少

为什么我的孩子

症状这么多?

针对这个问题,在门诊中,西西也确实发现,有的孩子抽动症状单一,有的孩子抽动症状又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可能原因有两个:孩子抽动症病情轻重不同,或是孩子抽动症的类型不同。

①关于抽动症病情轻重,我们就要了解它的症状发展

一般来说,孩子症状越多,会更严重。这个部分,家长们也可以点击视频,看孟青主任的讲解。

②关于抽动症的类型

我们在临床上,抽动症也分很多很多的类型。

★根据抽动症的症状发生的多样性,可以分为简单性抽动和复杂性抽动

★再比如,根据临床特点、病程长短,抽动症主要分为为短暂性抽动症、慢性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TS)。

短暂性抽动可向慢性抽动症转化,而慢性抽动症也可向多发性抽动症转化。

▽关于如何区分,家长可以滑动查看详细

★短暂性抽动症是最多见的一种类型,病情最轻。

①表现为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

抽动一天发作多次,几乎每天发作,病程在1年之内。

★慢性抽动症:

①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但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在病程中不兼有);

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可每天发作或有间歇,但间歇期持续不超过3个月,病程在1年以上。

★多发性抽动症,是病情相对较重的一型。

①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

抽动可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丛集性)或间歇发作,但间歇时间不超过3个月,抽动病程在1年以上;

抽动的部位、次数、频率、强度和复杂性随时间而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成年期发病的抽动症(迟发性抽动症)、难治性抽动症等等。

所以,总结来说,孩子抽动症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抽动症的病因、病情轻重等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

3:

孩子抽动症状都没有了

为什么还要继续治疗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家长比较纠结的。

抽动症的治疗中,巩固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目的是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

比如从我们了解的抽动症的特点来说:

抽动症的特点之一是抽动症状容易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

比如紧张、焦虑、惊吓、兴奋、疲劳、感染等会使症状加重。

如果孩子症状消失了就停止治疗,那么在遇到一些情况下,就很容易复发。

除此之外,在我们医院,也遇到过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抽动症症状没有了,就立马给孩子停止治疗。

结果孩子的症状反弹,甚至出现比之前症状更严重的情况。这样,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还让前面的治疗前功尽弃。

所以,在这里西西是提醒家长谨遵医嘱,不要贸然行事。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怀疑孩子抽动症要做哪些检查?

孩子抽动症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哪些干预方法?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抽动  抽动词条  揪心  揪心词条  症状  症状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亲子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作为成年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