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未来注定要面临三到五次重大的变化;他们要进入新的行业,从事新的工作;他们准备好了吗?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一生中,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至少三到五次严重的危机。这种危机,既包括国家危机、行业危机,也包括个人危机。
也就是说,在某个时候,我们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挑战,而我们采用惯常的办法却难以应对它。我们会对自己的身份、核心价值和世界观产生怀疑和绝望。
这种危机来源于夫妻关系或者亲密关系破裂;行业消失,公司倒闭,被解雇被裁员;投资失败,主要经济来源受到阻碍;中年的时候遇到健康问题,以及怀疑人生的意义。
在最最理想的状况下,人们成功地应对了这些危机,接受了新的价值观、新的工作、新的家庭,开始了新的事业和生活,甚至变得更加强大、幸福、快乐。
但是,往往实际的情况,是人们因此彻底崩溃,找不到任何新的出路,严重的甚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让孩子做听话的好学生
其实很害人
我们对于孩子,大多是这样期望的:好好学习,不能落后,不要关心学习以外的事情。
不许打游戏——浪费时间,
不许看漫画——低级趣味,
不许谈恋爱——扰乱心思。
▲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校服可以很好地防止学生早恋,模糊性别,让他们能够更加集中精力于学习。
考上好的学校,谋得一份好的工作,在家里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在社会上听政府的,做一个好学生,好员工,好公民,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听话的人”。
变化注定来临
谁也靠不住
但是,人生并非有这样一条轨道,可以让你按照这个道路过完一生。我们的社会在一场巨大的变革之中,我们注定在一生中要面临很多的变化。
宏观的调整,会让很多产业消失,就像我们的父辈一样面临下辞退下岗;经济的形态,会让一个行业消失,就像现在的传统媒体,实体商业面临的整体的崩塌,科技发展,互联网、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会让很多工作消失,比如司机、导游、收银员,甚至会计、律师、教师、医生……
毫不夸张,我们已经感受到,我们一生之中,至少要赶上一到两次对人生轨迹彻底改变的巨大冲击。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
而我们的孩子,他们的一生之中,随着知识更迭以三到五年为一个周期,他们遇到这样的冲击,至少会达到五次以上!
这些都会改变每个人的命运——不是你想不想变化的问题,而是必须面对变化的问题。在这样的变化之中,之前的积累毫无用处。任何人都要面临重新开始一个新的行业,从事一个新的工作的挑战。
曾经获得过的文凭,曾经拥有的经验,曾经的工作能力,这些都将会成为束缚,而不是优势!
在这样的变化中,谁也靠不住——当变革来临的时候,父母靠不住,单位靠不住,社会也靠不住。
▲ 在未来,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取代我们的工作!
让我们的孩子
学点儿真本事
我们的孩子,用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只为了不去应对“变化”,哪怕“一次的变化”。
他们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自己想学习什么;自己性格的优势是什么,自己能够做什么,自己要开拓什么样的事业,自己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梦想;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伴侣,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他们如果这样成长,可能到了35岁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大学毕业,在大公司做到了中层,结了婚生了孩子,买了房子车子……但是,他们其实,还没有真正地为自己做过一次“主”。
我们作为父母,已经感受到了几次这样的“寒冬”。但是,我们仍然不敢放手,不去教自己的孩子学习那些真正的“御寒能力”。
是时候让孩子学点儿人生中真正有用的本领了!
能力一:身体健壮
每个人都知道,一个健康的身体,有多么重要。但是,我们却又认为,只要不出明显的问题的时候,是可以稍稍牺牲一些身体健康,去换取学习成绩的提高的。
这个代价,到了30岁之后,尤其是40岁的时候,就非常明显了。正当是事业最黄金的时期,有很多人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退出了。
家长该怎么做,自然不用多说,如果你真正重视了,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能力二: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里,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就会严重阻碍事业的发展,生活的幸福。
而如果仅仅去关注孩子的成绩,不惜用破坏亲子关系的代价,甚至用打骂的方式去逼迫。那么,孩子的心理创伤被种下后,往往会在成年之后爆发。
所以呢,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成绩提高,能力增长的所有行为,只要是以破坏孩子心理健康的方式换取的,都应该被禁止。
能力三:找自己所长
我们现在的升学考试,是多学科的综合评测。所以,我们会让孩子“不偏科”来应对。
但是,这个度需要适度,如果过多地强调“补短”,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就此失去“所长”。那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未来,当孩子长大成人,自己在社会上立足的时候,需要的能力首先要“有所长”,然后,才是“均衡”。
比如,一个设计师,只要设计这个特长有足够的能力,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设计师了。然后,他的语言能力也好,文学修养也好,都可以会为“设计”加分。
而任何一个公司,也不会录取一个化学、物理、汉语言每个科目都平均,总分很高,但“设计”的水平,也和物理化学一样平均的设计师。
拜托各位家长,不要硬逼着孩子去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只要孩子坚持自己热爱的东西,自然会有时机去自己重视他所欠缺的学科的。
▲ 施一公: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好好走自己的路,不要轻易地被周围的价值观牵引,尤其是不要轻易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有一个前提,就是先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是什么。
然后,家长不要去评价,也不要去引导——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的想象肯定不如孩子那么大胆的。
孩子喜欢恐龙,喜欢太空旅行,喜欢小虫子,喜欢拆玩具,喜欢画漫画,喜欢写小说……这些都没有任何的问题。你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应的环境,帮孩子坚持下去。
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如果你的孩子,在任何一个领域内,能够坚持十年以上。那么,我们其实就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未来的生活了。
给孩子一些机会和空间,不要太着急了——把任何孩子的兴趣,都很快地引入到立竿见影的轨道上去。
能力五:终身学习
我们给孩子太多的“阶段学习”的要求了。
这几个月好好复习,度过“小升初”,就好好放松去国外度假;考进重点班很重要,这个阶段要抓紧;一切都要以高考为指挥棒,考进好大学就不管你了……
于是,中国就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人们的阅读量,随着大学毕业,步入工作之后,越来越低。大多数成年人,几乎不怎么读书,不怎么学新的东西。
那么,当旧的知识过时,旧的行业变化的时候,被淘汰的就是他们了。
所以,孩子只要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学新的东西,这件事,其实比考了多少分,考进什么名校,都重要的多。
能力六:自己犯错的机会
中国的家长,替孩子做的太多了。
孩子穿衣吃饭要帮,喝水也要帮;写作业要帮,收拾书包也要帮;替孩子决定学什么兴趣班,怎样完成兴趣班的任务也要帮;孩子运动要帮着拿器具,连孩子擦汗也要帮……
我们的孩子,被剥夺了“自己犯错”的机会。所以,我们的孩子,就算表现出来很优秀的能力,其实也不是自己“发现”的,而是被装扮出来的。
家长们,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需要自己做决定。尤其,当他们遇到困难,和已经犯错之后,来自己做决定。那么,他们就应该从小有犯错误的机会。
在“最强大脑”的现场,一位中国很优秀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没有赢得比赛的时候,顿时崩溃地大哭,然后情绪激动地离开了赛场。
这样的情景,发生在每一天的千千万万的学校和亿万个家庭里。很多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大哭大闹情绪失常。就算到了大学,都会因为成绩啊、恋情啊,这些挫折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培养了太多看似优秀的“玻璃心”的孩子了。
JK·罗琳说:“在挫折中成长,更聪明,更强壮,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你已拥有了牢不可催的生存能力。这些历经艰辛才获得的宝贵财富,这比任何资格证书都更有价值。“
▲ 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罗琳说:“这些历经失败和艰辛才获得的宝贵财富,这比任何资格证书都更有价值”。
我们的孩子,需要“皮实”一些,“顽强”一些。需要“任何时候,都可以从头再来的”乐观积极的能力。很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家长让孩子自己“犯一些难”,“经一些事儿”,自己则一步步地鼓励他。
总之,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请家长心狠一些吧!
现在的孩子,都太“独”了。
或许,是因为孩子教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把别人挤掉”吧。我们的家长,更多地教孩子如何赢得竞争,如何PK掉同伴,如何先干掉一个班级,再干掉一个年级。
但是,未来真正地走入社会,你会发现,如何和他人相处,才是做好事情的最重要的能力。这么说吧,很多家长很重视的所谓“领袖力”,其实,就是如何与人相处的能力。
让别人信任你佩服你,愿意和你一起做事情,一起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这种能力不是去竞争得来的,而是合作相处的能力得来的。
家长可以做什么呢?我有一个小建议,就是让孩子小的时候,真诚一些,傻一些,多吃一些亏——这个时候,不会有太多损失的,而当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就会拥有能够团结他人的能力。
我们去问一个大学毕业生,未来想做什么,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得到的回答,大多是“不知道”。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听家长和老师的,该上什么学,报什么班,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
不妨,在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比如,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去哪里旅行,住什么酒店,买什么礼物,和谁交朋友,邀请谁来家里玩儿,发展什么兴趣……
这些,一点一点地交给孩子去思考,去决定。这至少是一个开始,让孩子获得一些经验。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知道做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伴侣,过什么样的生活。
适合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多说几句,我并不是所谓的名校反对者。在我的概念里,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获得真正面对未来的能力。
如果清华北大哈佛耶鲁可以获得这些能力,就去上这些学校;如果上其他学校也可以获得,就没必要一定要上这些名校;甚至,如果一个孩子可以自己掌握这样的能力,上不上学都不重要了。
换一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在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多看看孩子在这些能力上的提升。
世界上并没有最好的学校,也没有最坏的学校,只有适不适合你孩子的学校。请大家理解。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