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南儿童医院
你口袋里的"医生朋友"
育儿科普、医生讲堂、在线问答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抽动症遇到这5种情况,随着孩子的长大会加重,做家长的要及时关注起来。
1:
病情快速进展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
表现比如:
★眨眼睛、皱眉毛、咧嘴巴,吸鼻子、耸肩、甩头、点头、鼓肚子、甩手、踢腿;
★喉中不自主发出“哈”、“嗯”等异常声音,似清嗓音或干咳声,有的无缘无故骂脏话,狗叫,鸟叫;
...
孩子的抽动症状,通常是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部、颈部、肩部的肌肉,再严重一些就是身体上身下身都一起开始动,甚至混合发声性抽动。
大概在10到12岁左右的时候,会比较严重。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症状在快速进展,请及时关注。
曾经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小宇,从6岁诊断抽动症,以前是面部动作,眨眼睛和伸脖子。
后来到8岁的时候,就已经发展成全身抽动,发作的时候像癫痫一样...
2:
链球菌感染
或诱发抽动症加重
在做抗O检测使用抗生素后,部分孩子的抽动症状有所缓解得到稳定。
下面讲一讲,什么是链球菌感染?
链球菌属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分为两类:
★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脓皮病、肺炎等;
★另一类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链球菌感染为人类常见疾病。(百度百科)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不少的抽动儿童感染了链球菌,概率并不低。
治疗上,就不容易见到效果,甚至会不断加重。
3:
伴发共患病
或是有情绪行为问题
抽动症常见于 2~15 岁之间,约90%的孩子在10 岁前起病。
而这个阶段,又是儿童生长发育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建立正常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
很多抽动症孩子,会因为抽动症状所带来的影响或麻烦,自己又无法调节,进而合并其他类情绪和行为问题。
★如注意力不集中、频繁发脾气、强迫症、攻击行为、自残、自卑、抑郁、睡眠问题等。
相比单一的抽动症状,这种情况让我们更加担心。
昨天,我们收到一位妈妈的询问说,5岁的儿子诊断抽动症半年了。
最近几个月出现了厌学情绪,作业也不做了。还很冲动易怒,暴躁起来会自己打自己...
这不仅意味着孩子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无形之中更增加了抽动症治疗难度。
随着孩子的长大,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建议家长如果发现抽动症孩子情绪容易激动、焦虑等,一定要及时关注、寻求帮助。
4:
单一药物治疗
频繁停药、换药
药物是抽动症的辅助治疗方式,在这个方面:
★有的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孩子症状刚好转→停药→复发→又开始吃药,而往往药量更大了。如此反复。
上面这两种情况,结果只有一种:孩子症状总是反反复复、越来越严重,甚至最后没有药物有效了。
△看了这个图片,觉得好揪心。
这是药物的问题吗?
不是。药物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控制抽动症症状,剂量上也要靠医生根据抽动程度等孩子的情况,拿捏斟酌。
治疗改善既要考虑孩子自身大脑神经的因素、体质,还要考虑外因,比如心理、焦虑、压力、教育方式不当等等。
如果单靠西药治疗、反反复复想当然减药停药,是无法达到完全治愈的。
5:
家长不恰当的对待方式
会让抽动症更严重
生活中看到孩子挤眉弄眼、做鬼脸,家长往往第一时间会认为是“故意作怪腔”,是孩子调皮。
在多次发现后,就会严厉批评、动辄打骂,试图让孩子改掉“坏习惯”。
但实际上,抽动症并不能自我控制,这样并不可能使孩子改正,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越想控制,抽动症越严重,不利于康复。
比如,前两天就有爸爸询问说:
我一看到孩子抽动一下,我就特别紧张,有时就会提醒孩子,跟他说‘你怎么又这样了?你不能这样做……’等等之类的话。
可是,我发现越说孩子越重。
在这里,建议家长当孩子抽动时,不要多度的关注,不要反复提醒孩子。
被人提醒、惊吓、紧张...这些都是会让抽动症加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