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的含义是什么?

说到管仲,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如果不熟悉,那你也肯定会知道“管鲍之交”这个成语了。这里面所讲的人物就是管仲与他的好基友鲍叔牙。管仲齐国打造成为了一个“重商”之国。在华夏大地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圈子当中,齐国算是个另类了。正是由于齐国经济的强大,这才得以称霸春秋。管仲,本来一句好话,“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却变成了“重农抑商”的口号,那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慢慢道来。

说到管仲这个大名人,人家还是周王室的后裔。是周穆王一系的子孙,他的祖上在齐国做过官。但是,到管仲这里早就家道中落。所以,年轻时候的管仲也跟咱们一样,是个穷屌丝。好在有鲍叔牙这个好哥们,用管仲曾经回忆的话是这样说的:

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管仲有了鲍叔牙这个哥们,俩人合伙做生意。鲍叔牙知道管仲很穷,所以每次分红都多给管仲一点。后来,生意做得不好,鲍叔牙也没有抱怨他。管仲求官吃瘪,当兵逃跑,这样的人我想也真就是鲍叔牙能容忍他。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后来管仲还是在公子纠那里找到了工作。这个公子纠就是齐僖公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兄弟,就是公子小白和太子诸儿。齐僖公死后,自然太子诸儿就继承了国君,就是齐襄公。这个齐襄公不愧是国君,有个跟段誉一样的爱好,喜欢了自己的妹妹。再后来,由于不走寻常路的齐襄公导致齐国发生了内乱。

此时,早就在国外避难的两兄弟,在齐襄公死后,一看时机成熟,是要是时候赶回来夺取大位了。这个时候,管仲就已经表现出他的才能了,主动要求在小白归国的途中埋伏,先结果了小白,助公子纠登上国君的位置。不过事与愿违,管仲的草丛蹲的不够好,没有射死小白。小白装死,躲过一劫。而后,公子纠以为大势已成,所以晃晃荡荡地赶往齐国临淄。此时的公子小白,却日夜兼程,在公子纠来到国都时候,小白早就变国君了。所以,公子纠一行只得灰溜溜跑回了自己外公家鲁国。

那鲁国也不是好欺负的啊,毕竟在春秋初年,兼并战争才刚刚开始,鲁国其实并不比齐国实力差,在某种程度是要强于齐国的。毕竟齐国在当时,可是在边疆。他的东边就已经是东夷这些少数民族了。不过,天佑齐国,姜子牙的国家不是好惹的。

齐国击败鲁国,还要求鲁国交出管仲和召忽。看来管仲是要死了,不!并没有,这是鲍叔牙的计策!鲍叔牙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好哥们死了。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但是,如果明晃晃的就召管仲肯定是不行的。那就通过这种方式,以押解囚犯的要求索要管仲。毕竟鲁国已经吓得要死,不得已就只好交出了管仲。可能怕死也有好处,因为不怕死的召忽此时已经自尽了。就这样,管仲被带到齐国后,在鲍叔牙的力荐下成为了齐国国相。

成为国相的管仲,开始大规模改革齐国,毕竟管仲不只是一个靠关系上位的人,他在齐国做了很多改革但是一句话却误解了千年。

管仲成为齐国宰相,首先就是将齐国人民划了个特区,然后在特区里面分片区。这里面管仲有句话被后来误解了几千年,管仲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管仲说:“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原本这四个职业是指:士兵、农民、工匠、商贾。但是,传下来士就变成士族也就是官员了。这个锅,管仲背了两千年。还有就是,管仲的四民分业所指是人民分专业。不同的专业干自己的事情,然后分乡,同一个专业的人在一起。

根据《国语》所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起码三万人(这个数字会比较接近,因为一般每户出一个士兵就够了),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这个就比较笼统,一般一户可以全家都干一个活,不过我们可以理解为户主)。剩余的就是农民,当时有四十五万户。但是这个分专业,到了后来就变成分等级,工商这个国家最需要的行业变成了末流。我就不理解,要是没有工匠,锄头哪里来的,用手刨吗?真是为了划分等级无所不用其极。

这样的配置,在管仲看来有几个好处:

第一,“相语以事,相示以巧”

就是大家干同样的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互相交流。这个,就好像现在的交流群和论坛。把熟悉行业的人放在一起,技艺水平就会慢慢提高。当时,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丝织品,不仅在齐国受到青睐,更是畅销整个东周列国。各国贵族以穿戴齐国丝织品为傲。《考工记》对齐国的记载相当多,可见齐国工匠技术之高,有着“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的美誉。

第二,“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

商人聚在一起就能了解各处的物价,发现商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这就像今天的超市和商业区,我们更喜欢在这里购物的原因第一是种类繁多,第二是货比三家。在齐国一样,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刺激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平抑物价,还可以降低商人投资风险。毕竟,“傻子过年可以看对门”。

第三,营造一个氛围

毕竟大部分人都有从众心理,如果大家都干一个事,那自己也会安心做。就好像如果你的班上都在努力学习,你也当然心无旁骛。如果,有的人春招去了高校,你也要考虑要不要去,有人特招走了,你也会想我能不能特招。所以,如果大家干同一件事,当然就会安心去干。这个后来古代学的倒是不错,因为中国自从秦朝开始,一直都是“重农抑商”。那大家都在种地,起码没人觉得商人有多好。

第四,能够营造很好的教育环境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对于徒弟,我们可能不一定要那么倾心培养。毕竟,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何况说不定真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很多时候都有传说中的了“留一手”。但是,对孩子就可能把毕生知识全部传授。毕竟,不留给孩子,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虽然,可能还是有可能“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但是这个,额,好歹总比死在外人手里强那么一点点。

第五,打造春秋第一职业军人

管仲规划的十五个士乡里面,五家为一轨,十个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所以,齐国的常备兵就是三军,且三军是由齐桓公亲自统领,由齐国的世家大族高氏和国氏辅助,所以才有了“号令三军”这个成语。这样的好处就是国家的军人职业化,且掌握在国君手中。在春秋初年,还是延续着西周的制度。齐国的政令虽然看起来是由国君管辖,实际上一直控制在各大家族手上,所以齐国的国力没有迸发出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无法整合齐国国力。而职业军人掌握在齐桓公手里很大的好处就是有了枪杆子,说什么话都硬气了。

再有在春秋初年,各国打仗都是延续西周制度利用士这个阶层作战。但是,士就好像日本浪人或者西方骑士一样,本身就是武士不需要训练且数量不多。而农民组成的徙卒战斗力相当有限。管仲扩大了士的编制,平时为农节省了国家开支,战时由于经过更多军事训练所以战斗力会高很多。这也是齐国能够称霸诸侯的原因。

正是“专业分工,军人职业化”使得管仲治理下的齐国能够欣欣向荣。管仲还有一项经济措施就是“国有化”,今天我们先不谈。也许太平之时,鲍叔牙能够统领齐国,但是要想使齐国迅速崛起,不再是跟鲁国平起平坐的存在,只有管仲才有如此才能。正是如此,齐国慢慢走向争霸中原的轨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四民  四民词条  分业  分业词条  农工商  农工商词条  含义  含义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