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折》是由李伟执导的一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历史剧,该剧主要讲述的是毛泽东等我国元勋在红军长征的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着中央红军以东西驰聘、南北往返高度机动灵活的战术,最终是粉碎了十倍之多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得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在长征中遭受湘江惨败之后的中央红军,被迫在通道转兵进入贵州,之后历经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苟坝会议、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北渡金沙、会理会议等历程,千难万险,艰苦卓绝,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
《伟大的转折》剧评
看了两三集,有一点小小的感想。在当年那艰苦的环境,险恶的时局中,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力挽狂澜,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之际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走上了正确的征途,开启了我党我军辉煌的历程!现在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在电视屏幕上重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让我们重走伟大长征路,寻找革命先烈无私奉献投身革命的伟大初心,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在很受感动的同时,对这部电视剧对于人物的塑造及细节的呈现,也有一点点浅见,不吐不快。
其一,总体服化道基本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以及红军的艰苦,像战士的服装,脚上的草鞋,缺医少药的现状等,但是看到周总理和博古丝毫不乱油光黑亮的背头以及毛主席飘逸的中分时,还是有一点点出戏!
其二,主角毛主席的塑造,有一点点弱了!演员没有表现出主席领袖的气质以及临危不乱的大气,忧国忧党忧民的胸怀。剧中有一些细节来表现主席关怀战士、看望病中战友、与四老坐谈、夜找博古等情节,但表演得很刻意,不自然,特别是有时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看着很不自然!而且导演布景构图用光好象也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表现出主席大气与睿智的形象!
其三,对于博古的塑造,是不是太浅了?一时痛哭,一时要自杀,一时又歇斯底里,有点幼稚,不象是手握大权的三人团中方首脑!
其四,刚刚第三集中,一个受伤的红军战土被迫留在贵州,毛主席亲自把他送到老乡家中。然而同时旁白就说这个战士原形叫什么名字,在当地成家生子活到二十一世纪去世时103岁!其实这样的真实人物就用本名不好吗?穿插一段几十年后本人的真实镜头不更真实吗?旁白介绍既多余又出戏!
刚刚看了三集,一点浅见,不吐不快,希望后面越来越好看!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作者:李正中)
8月26日晚,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在黄金时间播放了革命历史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我观看后深受感动和鼓舞。
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缺少粮食、缺少医疗器具和药品、没有重武器和空军支持,一个外国人(李德)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乱做决定,导致红军经过湘江战役后,从起初的8万多人减少到3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伤病员在内。危机时刻,毛泽东主席带病与其他领导人一起,与“三人团”进行了讲道理、摆事实,最后力挽狂澜,带领红军转折到了贫穷落后的贵州,走上了一条切合中国革命实情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之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将无谋,累死三军。中国的事情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做决定。如果都相信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那样会危害中国的发展。著名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开放、给政策办理特区发展经济等。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从我记事开始:街道上面跑的小车,老百姓根本就是望尘莫及,最多只能去坐长途公共汽车,每次买车票都要开后门;每个月的粮食都要搭杂粮;想吃月饼和糖都要票,穿的衣服都是穿大哥的;住房都是要靠单位按照职务进行分配......现在,再看看普通的老百姓家:自己修有大房子、银行有存款、小汽车比比皆是......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带一路等,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农村提出脱贫攻坚,不让一个人掉队,给老年人办理低保,两不愁三保障,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时刻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杨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扎扎实实搞好电力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