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各位小伙伴是怎么安排这个小长假的呢?端午节也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了,从第一次出现端午开始已经过去了千年。我们现在说到端午就会想到是纪念屈原,不过实际上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很多其他的风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让你对端午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在中国古代,端午节可是相当隆重的节日,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端午节在古代各个朝代和地方,纪念的风俗都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但是从现在看来,大体是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等;尤其是赛龙舟和吃粽子,成了过端午佳节的象征。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赛龙舟和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传说中,那些敬爱屈原的人们,驾着龙舟在汨罗江撒粽子,避免河中的鱼虾吃坏屈原的尸体;而屈原也因此成了端午节的象征人物。
但是真是这样吗?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端午节由来已久,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
而后世学者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学者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在司马迁之前至屈原所在的战国时期这段时间内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始于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在《荆楚岁时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殉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
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就莫名其妙了。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再来说一说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而吃粽子也是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据记载,当时的人们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而端午节的真正发扬光大,还是在隋唐时期,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不过,既然这个误会已经形成,就让它存在下去吧,有了屈原为国跳江自尽这个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端午节明显丰满了很多;就让端午节的真正的起源及含义,留在学术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