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特鲁里亚和古罗马的艺术
公元 79 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把意大利古城庞贝以及邻近的几个城镇覆盖掉,直到十八世纪考古学家才陆续把它们挖掘出来。由于熔浆的覆盖,把当时建筑里的许多古罗马时期的壁画保存下来。因此古罗马的绘画就根据这些壁画遗迹分成四种风格。
庞贝城
第一种风格:镶拼式 〔或称砖石结构式,Masonry Style〕流行于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当时壁画不仅盛行于公共建筑,同时也流行于民居建筑。这种风格实际上是从希腊传来的一种装饰形式,它吸收了公元前五、六世纪「匀砌式」墙体建筑技术,用彩色灰粉摹绘出用这种技术砌成的墙基部分凸出的地方。墙壁的主体为大平板,上方边饰为较小的石块排列式样,有时用列柱饰增加墙面的节奏感。色彩面貌是利用不同颜色和不同质量的大理石壁画形式来表现。
这是公元1831年从庞贝古城遗址发现的镶嵌画,据考证是描绘伊苏斯之战,是根据公元前4世纪希腊画家菲罗克西诺斯的同名壁画复制而成,从中可见希腊绘画发展情况。原画是应雅典统治者卡山德的要求创作,作于公元前310年。
画中描绘公元前330年秋天,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帝国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大战的历史,是一幅著名的历史画。在这次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把大流士打得丢下母亲和妻儿落荒而逃,后来大流士写信给亚历山大大帝,表示愿以巨款赎回母亲妻儿,并将女儿嫁给亚历山大,但遭到亚历山大拒绝,依然东侵灭掉波斯帝国。
画中描绘两军大战,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的场面。画面只用一棵击倒的大树来表示战争所发生的环境。画家集中描绘两军对阵,突出描绘波斯大流士和他的士兵,由他们的动势表明激烈的战斗情况,整个场面充满了戏剧性冲突和强烈的战争气氛。
《伊苏斯之战》
第二种风格:〔称建筑结构式,Architectural Style〕形成于公元前 80 年。它的根源,一是从希腊化时期罗马戏剧演出中,模拟真实场景的舞台布景;二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之间的一种浮华的建筑式样。这种风格的特色是在室内墙面上应用透视法则画上建筑结构,造成墙壁那边还有空间的错觉,而产生室内空间扩大的效果,换言之是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创造三度空间的视觉效果。直接在平面墙上描绘建筑细节,用透视造成更宽敞的空间幻觉,题材多样,有建筑物、林木花鸟和人物,并穿插以情节性绘画,《密祭》就属于这一风格。
《密祭》(又叫《酒神秘仪》、《提奥尼索斯秘仪》),表现了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秘密献祭。用27个人物画连续地表现出礼仪过程,讲述一位接受教仪的新娘获得超世幸福的过程。在深红色的背景上,密祭的场面一步步展开,那些紧张的少女、狂饮的萨陀尔和焦虑的女信徒都处于一种肃穆、神秘和紧张的气氛中。值得注意的是,人物造型已使用明暗法,立体感很强。
《密祭》
第三种风格:华丽式〔亦称装璜式,Ornamental Style〕流行于公元一世纪,由于画中出现埃及图案和狮身人面像,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埃及式”。与浮华的以假乱真的第二风格相反,是一种遵循奥古斯都时期古典式学院风格特点的装饰式样。它还原了墙壁以作为环抱一个封闭空间的普通平面的本来面目。这种风格主要是用单色水平和垂直的线条画出精致的建筑装饰图框,将每一片墙面分成三个图框,每个图框中央画了一幅画,这些画多为神话、宗教或田园题材的风景和人物。墙面的上方仍然保留着第二风格时期以假乱真的建筑结构装饰。
第四种风格:复杂式〔亦称庞贝巴洛克式或复合式,Intricate Style〕流行于克劳地亚斯皇帝﹝Claudius﹞和尼罗皇帝﹝Nero﹞时代,是在第二、第三种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多种装饰类型、充分表现罗马艺术广泛性的特点;在用色方面比较鲜明,加上光影技法表现,因此充满生气的色彩对比和动态感。这种风格的另一特色是画上舞台布景,并且演上一出戏剧;同时也出现了日常生活和神话相关题材,如对流浪汉的描写,以及对神话和神明的嘲讽。
《采花少女》约公元前15-公元前60年,高30cm
《有桃子的静物》公元50年,尺寸35*34cm
《奈奥夫妇》公元1世纪,尺寸58*52cm
《络腮胡子青年》 公元2世纪,尺寸43*2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