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千百年的风俗文化,让我们的血脉中都有着一种“家族情结”的凝合。受到快节奏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很多宗族形式的消散,让许多中国觉得中国人的凝聚力已经大为缩减,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中国人虽然不再有家族似的聚居,可是我们却依旧有着“振兴家风”的思想传承。这种传承体现在我们虽然过着很多洋节,可也并没有摈弃掉老祖宗所留下的那些专为合家欢聚所设定的民俗节日。
我们的生活习俗依旧和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些是华夏文化的内核,不论我们的外在生活形式如何的变迁,这些骨子里的东西是我们所不会丢弃的。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始终不能够算作是真正的成功,我们用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掺杂上他的家庭。
而想要让家庭能够兴旺发达,那么就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家风。曾国藩对于家风有很透彻的认识,并且曾国藩本人的成功也来源于曾家的良好家风。
曾国藩认为一个家庭只有能够修养以下四点,那么就能够保证一个家族的兴旺和发达,这四点家风就是:“1、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2、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3、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4、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今天我们就从这四点家风来分别学习曾国藩的治家之道,也能够更为准确的领悟到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家风的基础是什么?对于曾国藩来说,家风的基础就是孝道。曾国藩所谓的孝道并不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宣扬的愚孝,曾国藩很具体的给出了孝道的实质,那就是“以得欢心为本”。
所谓的“得欢心”,就是要让长辈们心情愉悦,孟子曾说过,如果孝顺只是让父母有一口吃的,那么跟饲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孟子和曾国藩是不谋而合的。
对长辈的孝顺一定是要让他们感觉到心身的愉悦,而并不是在晨昏定省上做功夫,不拘泥一些形式主义,只有从内心中真正的做到孝顺的义务,这样才能够让后代子孙们耳融目染这种潜在的教化,这也是一个家族想要兴亡的基础。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
在一些西方的心理学中,很多心理学家都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极为重视,认为一个脾性不好的父母,会在很大程度上去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且这种影响一定是消极的。
曾国藩也是认识到了在一个家族中,温和的脾性对于整个家族的裨益有多重要。不要轻易的家中宣泄自己的愤怒,因为这种愤怒不论是对于后代的影响还是对自己的健康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只有能够掌控好自己的脾性,这样才能够有一个和谐的家风,这样的家风也能够让每个人都拥有健康的心境。
“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中国人的说话方式总是习惯于过分的夸张,并且对于这样的说话方式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在佛教中,“不妄语”是一个很重要的戒律,而曾国藩也提出了一个人的不妄语在家族中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为何一个人不能够夸大其词呢?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事情,最怕的并不是不懂和不明白,而最为不利的就是眼高手低的心境,这样的心境会让我们无法保持谦逊,没有了谦逊也就不能在困难中避免失败的结果,并且在失败后也无法学习到一些能够有用的经验。
这样的心境会让我们不可避免的走向人生的平庸,最后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愚蠢之人。只有在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微言微行中谨慎和实事求是,这样才会使得后代有一颗谦逊之心,也能够在任何的困境中做到脚踏实地。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多成功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极其注重一些繁琐的小事。这种繁琐的小事就能够潜移默化的来影响自己的品行。和打扫房屋一样,曾国藩也在家风中极其重视不睡懒觉的生活习惯。
一个想要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着克服自己惰性的本事,而起床这一件看起来很细微的小事,反而是很多人都难以克服的事情。因此一个“不晏起”的人,虽然不一定能够有什么做大事的能力,可是却意味着他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
惰性是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也是家风败落最重要的因素。身为父母倘若无法做到早睡早起,进而就会影响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以至于懒于心,惰于体,最终就会败于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