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如果放到现在的理解中来看,意思更像是一句骂人的话,说一个人老了如果还没死就是贼,但这句话是在《论语》中孔子所说,两千多年前当时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那时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很显然不会等同于现代人的理解,那究竟孔子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所说的贼指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老而不死是为贼从何而来
有这么一句话,叫“老而不死是为贼”。这话乍一听让人感到十分的冒犯,人老了长寿点怎么就是个盗贼、害虫了?这句话到底出自于何处?为什么会有这样充满敌对性的说法?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是我们的至圣孔子所说的,出自于《论语·宪问》。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什么意思?
就是说有原壤这么个“人才”,某次在会客厅等待孔子的时候,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还岔开双腿坐着。要知道先秦是特别讲究礼法的时期,为了表示敬重与礼节都是跪坐在地上,叉腿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举止。
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那么看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样,内心的无名火蹭蹭往上冒,立马开启怒怼模式。
毫不留情地说道:“你小时候就不懂孝顺尊重长辈爱护兄弟,长大了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现在老了还不死,简直是祸害!然后就拿起手杖抽他的腿。”
刚说了孔子本人少而好礼,能让他大动肝火而且丝毫不给情面的破口大骂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其实孔子对原壤这么一副烂泥扶不上壁的咬牙切齿的模样是有原因的,那孔子跟原壤是什么关系?
孔子跟原壤的关系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这段记录说的是原壤这号人是孔子的老相识,结果原壤的母亲去世时,他居然敲着他母亲的棺木唱歌!
孔子当时无视了他,但是作为一个推崇礼节尤其是孝道的人,内心说不嫌弃恶心他的这个老友肯定不可能。所以后来真性情的孔子又碰上了他坐没坐相的损样就直接骂上了。
所以各位看官看到这应该知道孔子又被断章取义了吧。
第一,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某个群体,更不是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还没作为,老了也没有长者风范的人,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国家粮食的混蛋么?
因此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任意一个老人,是非常不恰当且不礼貌的。
3、如何理解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而不死,就是害人虫吗?这句话是否有不尊重老年人之嫌?
“老而不死是为贼”译作“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有违儒家“尊老敬长”思想。为什么人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虫?何况孔子比原壤更老,岂不是说自己更该死吗?所以决不是孔子说此话的本意。
这个译文:“老了还给别人做坏榜样却不去死,这是个害人贼啊”。
此译文,认识到“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孔子责备原壤叉开双腿坐着(不给他人做好榜样)的愤切之语。而不是说原壤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贼。所以意译作“老了还给别人做坏榜样却不去死,这是个害人贼啊”,这样就指明了孔子的本意,即:人老了更应该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丝毫没有不“尊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