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详解二十四节气

0

节气就实质来说是属于阳历范畴,即它也是以地球绕太阳周期(回归年)来编定的。所以在阳历里节气的日期变化范围很小。在阳历里每月各有一个节气与一个中气,上半年节气总是在每月5日左右,中气总是在23日左右。一般最多相差一两天。所以很容易记忆。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在外国的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分别作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开始。而我国历法中是“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季始于立春,夏季始于立夏,秋季始于立秋,冬季始于立冬。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的。从天文学意义上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轨道

(黄道)360°,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24等份点,两等份点相隔15°。每个等份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我国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古老的天文仪器之一)测日影的方法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即两分、两至)。土圭测影,就是利用直立的秆子在正午时测日影的长短。当太阳光直射地球上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的高度最大,日影最短,这一天就定为夏至;当太阳光直射地球上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的高度最小,日影最长,这一天就定为冬至。我国使用土圭测日影定两至两分,比希腊人用土圭测日影定冬至夏至要早几十年。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土圭建筑,现在仍保管着,它在河南省登封县(洛阳东南)的告成镇,五岳之一嵩山就在它的北面。

后来到秦朝《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的《十二纪》中所记载的节气已增加为八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到了汉朝《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39年刘安等集体著作)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一样。这说明二十四节气在秦汉之间便完备了。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易经预测中,年月的界限都以节气为准。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边的叫节,后边的叫气。每个阴历年都是从立春这天开始,到下一个立春结束。两个阴历年之间以立春为界,以此为标准。每年阴历第一个月叫寅月,也是从立春开始,到惊蛰结束,中间夹了个雨水。寅月中的节就是立春,气即为雨水。每个月都有一节一气。每个月都从节开始,到下一个节结束。

例如:2018年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是民间所认为的新年开始,实际不是。2018狗年的开始应该以立春来区分。2018戊戌狗年的立春是在公历(阳历)的2月4日,农历2017年的腊月十九(12月19)的卯时,从这一时刻起,已经进入了农历戊戌狗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年前打春。

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把24节气按次序列为四组: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春季

立春:2月3-5日交节

雨水:2月18-20日交节

惊蛰:3月5-7日交节

春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4月4-6日交节

谷雨: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5月5-7日交节

小满:5月20-22日交节

芒种:6月5-7日交节

夏至:6月21-22日交节

小暑:7月6-8日交节

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8月7-9日交节

处暑:8月22-24日交节

白露:9月7-9日交节

秋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10月8-9日交节

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11月7-8日交节

小雪: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12月6-8日交节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1月5-7日交节

大寒: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发展

1.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由农业主导的传统生产方式。

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淮南子》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4.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5.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6.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7.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反应情况

1.反映季节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反映太阳高度或者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节气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3.反映气温高低程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其中处暑是秋季的节气

4.反映雨雪现象及降雨量的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5.反映气温变化过程的节气:白露、寒露、霜降,其中白露是北半球昼夜温差最大的时间。

6.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惊蛰、清明。

7.反映农作物成熟情况的节气有:小满、芒种。0: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文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的说明

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太阳直射到地面的热,称为暑。大暑,就是一年中地面的热在这个时候最大(多)。太阳的热,是万物生命的元素(要素)。这个热经过秋天由地面降入到地面之下,又经过冬天下沉然后封藏到地下的水中。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这个热)再从水中和水化合升出到靠近地面的地方。到夏天的时候浮在地面上的天空,再经过秋天,偕带着太阳刚照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到地下的水中。这就是宇宙一年的圆运动。“地面上的天空”,这里“的”字,注意,意思是不远的。热能下降,是因为金气有收敛的力(作用)。

立秋处暑两个节气,这两个节气,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立秋的时候,距离地面不远的天空的地方,压力刚开始下降,降到处暑节气的时候,这压力增多(大),于是把降到地面而还没有降入到土下的热,压到土下。处,就是归,入的意思。是说地面的热,经过秋天金气的下降,回归到土下了。这时正是中伏。夏至第三个庚日(古人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庚日是就是“庚”字日)开始,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开始,是中伏,第五个庚日开始,是末伏。伏,意思是下降的金气,把地面的热,下降收伏归入到地面下。初伏前,地面虽然热,但是不会觉得有热气熏鼻。初伏以后,地面上就会感觉到有热气熏鼻子了。中伏的时候,人走在地面上,感觉热气由地面而往上蒸发,特别浓厚,这就是暑气要降入地下的前兆。中伏过了,就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就会觉得清凉,这就是已经有很多暑气降入地下的外在表现。庚日时候下降的金气,就是大气的压力。详情请看本书生命宇宙篇中气象学的证明。

秋气肃杀,这个“杀”字,古文也把它作为“降”字来解释。人们都以为是生杀的杀,以为秋天是树枝上的阳气,下降到树根。有谚语说叶落归根,这说到底(其实)只是对这一件事而言的。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到根本,人身就比较强健了。

白露秋分两个节气,热已经下降液体开始生长,这时地面早晚都有露气(露水),秋分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降入到地下,地面上有了露水的时候,地面上的热,和地面下的热,多少是一样的,上下平分,所以叫做秋分。

寒露霜降两个节气,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下降到地面下的已经很多了,天空的压力,压入地面下的也很多了,地面上于是变得寒冷。白露时的露,只是觉得凉,而此时的露,就是觉得寒了。再过半个月,地面上的热,降入到地面下的就更多了,大气中的收敛的力量更大,寒气也会增加,露就变成了霜。西北方住在窑洞里的人,在洞穴内的感觉,特别明显。东南方也会感觉秋天后期屋内会有热气。这时候地面上觉得凉爽,地面下就已经开始变温暖了。人身的下半身也变暖了。

立冬小雪两个节气。一年的大气,秋天下降冬天下沉,春天上升夏天上浮。名义上是大气在降沉升浮,其实是大暑小暑的阳热在降沉升浮。立冬时,降到地下的阳热,开始下沉了。如果今年小暑大暑时候的阳热,不下降沉到土下的水里去,或者下降下沉得少,那么明年春夏的时候,就没有阳气升浮上来。不但庄稼农作物颗粒无收,而且人也会有很多虚症寒症死亡的病。阳热经过下降而沉到土下的水里,地面上从凉爽变成寒冷,地面下由温暖变成炎热。寒冷说明收敛的力很大,雨就变成了雪。在矿坑下的工人朋友们,夏天穿着棉衣,冬天却光着膀子,就是因为地底下是夏天寒冷冬天炎热的缘故。

大雪冬至两个节气,大雪的时候,阳热下沉得越深,地面上的雪就越大。看到地面上的雪下得很大,就知道地底下的阳热下沉得越深。整个气体的圆运动,阳热下降到极点就会往上升,冬至时,阳热已经到了下降的极点并且将要上升的位置。这时如果天气暖和不冷,或者是打雷,或者是起雾,阳气就往外泄了,就会生出上热下寒人死得最快的温病,到来年春夏时病会更严重。冬至时,人身体的下半部分阳热多,阳多就会动,所以会有很多男子遗精女子白带的病。

小寒大寒两个节气。下降到了极点就会往上升,这升降是带有直上直下的性质的,所以不能生育成生物。(能生成)生物的大气的升降,是圆的,阳热的性质,原本就是动的,动了就会直直往上,这是规律。惟有冬至以后,接着是小寒,然后到大寒。寒冷才能封藏,阳热经过寒冷的封藏,就不能任性地直直往上升。小寒和大寒,就是封藏之后再封藏。沉到地下水中的阳热,是万物能够生长的生命的根本。冬至后,寒冷封藏得足够多,根本才会深厚,(来年的生物)生长的阳热才足够。所以冬至之后寒冷,明年(农作物)才能丰收,(人)才不会生危险(严重)的病。从来都不下雪的地方,冬季也要寒冷,(来年)才能少生病。地下水中封藏的阳热,升出地面,就会变成雷,变成雾。冬季阳热应该封藏,现在反而升泄出来,根本被拔起来(动摇),所以重庆冬季雾大,大多数的病人适合用附子补充阳气。

立春雨水两个节气。寒冷的冬天过后,到了春天气候变得温暖。温,就是冬天时封藏在地下水中的阳热,升出地面,火从水中升出,气是温和的。立春时,大气的阳热,由下沉变成上升。雨水,阳热经过秋天的下降,地面的大气是冷的,露水就变成了霜。阳热到了春天开始上升,地面的大气是温的,雨就变成了水。这时阳热的根本动摇,小孩容易生虚病。

惊蛰春分两个节气。冬天时的阳热,收藏到地下的水中,万物也随着阳热的下沉而冬眠封藏了。到了春天动物开始交配,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植物发芽,万物随着封藏的阳气的升发,而活动起来。春分是对应秋分而言的。秋分节气前,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秋分节气后,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春分节气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春分节气后,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地面下的阳热减少,所以春分后的时令病,大多是下虚的病。

清明谷雨两个节气。阳热刚刚升出地面,阳气弥漫,地面还不是很清明。到了春分节气后,(阳热)再升出到地面的天空,地面才会清明。这时有很多阳热升出地面,雨水也多,适合播种耕种。大部分的阳热都升出地面,地下的阳根就变少了,所以这时候外感发热的病,服用凉药就适得其反了。

立夏小满两个节气。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变成浮,就成了夏季。立夏以后地面阳热比较多。满,就是地面上阳热很多。说是小满,是和大暑比较而言的。这时地面阳热小满,不只是去年降沉的阳热升出来的关系,今年太阳由南往北,地面受热关系也占一半。但是生物的阳根,则是去年降沉的阳热占的比重较多。靠近地面的地方,阳热小满,地面下,阳热已经很虚(少)了。所以小满节气后,有很多下寒的时令病。

芒种夏至两个节气。在靠近地面的地方,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麦穗生出芒,将要成熟了。夏至,至,就是极的意思。冬至是阳热下降到极点转而上升的时候,夏至是阳热升到极点转而下降的时候。夏至之后,经过小暑大暑,然后是立秋。冬至之后,经过小寒大寒,然后是立春。立春阳热就会上升,立秋阳热就会下降。夏至阳热下降,必定是经过小暑大暑的炎热,然后才下降的。冬至阳热上升,必定是经过小寒大寒的寒冷,然后才上升的。升降的范围大,那么由升降而生成的圆运动的中气就足。所以夏天极其炎热,冬天极其寒冷的地方的人,特别聪明。冬至以后,要到了立春后阳热才上升。夏至以后,却还没有到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热已经先下降了。生育生物,最怕阳气不下降。因为阳性本来是上升的,所以阳性下降是很难得的。所以《皇帝内经》里说:“虚的人,就是阳气从身体里出到外面了。实的人,就是阳气从外面进入身体里面了”。阳气上升就出去,阳气下降就进入,所以人到了春夏的时候就会感觉倦怠,到了秋冬就健康。

二十四节气,简单来说,就是夏季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经过秋天降入土地下,经过冬天封藏在土地下的水中,经过春天从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过夏天浮在靠近地面的天空处,再和夏季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一起下降到土地下。升降一个周期,就会生出中气。图中的太极图,表示中气所在处。中气,就是万物的生命。

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长,春升夏浮。升,就是阳热上升。浮,就是阳热上浮。降,就是阳热下降。沉,就是阳热下沉。藏,就是封藏阳热。收,就是收敛阳热。长,就是生长阳热。生,就是生发阳热。

我们所在的北温带地面,到夏至时,看到太阳往南,地面天空上的压力向下,地面上的太阳的热力,于是就往下降。冬至时,看到太阳往北,压到地面下水中的压力,仍然往上收,压到下降到水中的太阳的热力,于是就往上升,周而复始,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谓的大自然的宇宙,就是这样罢了。是非常寻常普通的事。一天的卯时(5:00-7:00)午时(11:00-13:00)酉时(17:00-19:00)子时(23:00-1:00),就是一年的春夏秋冬。《伤寒论》中肠胃的热证,在申时(15:00-17:00)和酉时(17:00-19:00)热必定会加重。遗精和白带病,半夜的时候病会发作。春天生温病,夏天生霍乱病,秋冬的时候人的身体特别健康。这些都是整个大气运动发现的事实。所以学习中医学,必须先学习和了解大气,必须先学习和了解二十四节气

读这个图要整体地去读。在读阳气上升时,就要注意阳气下降,在读阳气下降时,就要注意阳气上升。在读地面上,就要注意地面下。在读地面下,就要注意地面上。在读春,就要注意秋。在读冬,就要注意夏。在读右下左上,就要注意中间。把图的左右上下,合在自己身体的左右上下看,就知道人身这一小宇宙的大气运行的奇妙,从而得到治病的关键。

节气的“节”字,就是竹节。节和节之间,是滑利的。一到节上,就很难过去。宇宙大气,到了节气必定郁结而后通畅。久病的人,很多到了节气前三天会死去。大气郁结,人身也郁结,人的身体也会郁结。久病的人,皮肤肌肉的纹理很干塞,到了节气不能顺利通过,所以就死了。但是在节气前有起色(好转)的病,以后会痊愈得很快。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是关于人身这一小宇宙的学问。所以学习和了解二十四节气,必须要下功夫,一点都不可以含糊(不清楚不明白)。务必在事实上,随时随地都能找出凭据。想要找到凭据,必须在病人身上去找。我常常说在家读医书,还不如医院的护士容易明白,(因为她们)时时刻刻不离开病人。中医如果脱离事实依据,那就只是理论了。(如果)书再不好,更无法学会了。二十四节气的圆运动图,就是中医的医院。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详解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词条  详解  详解词条  详解二十四节气词条  
综合

 简笔画基础训练有哪些

你知道简笔画的基础训练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操作方法01:简笔画的基础训练,首先要训练你对点线面,还有角度的把控,可以先从自己画图形和形状来练习起来。02:在...(展开)

综合

 儿童简笔画蒜苗的画法

用弧线画蒜苗,特别简单,下面就来画蒜苗。操作方法01:先用黑笔在纸上画一条弯弯的弧线,表示蒜苗的球状底部。02:在弧线下面画几条短短的直线,表示蒜苗生出的根。0...(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