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荷香月暖
1,董合后裔三次迁居定流坑及其历史
隋唐之前,流坑一带悉为荒壤,“犹是鱼凫之境”,“榛篁森翳,人莫有居者”。董合一家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迁居吉州庐陵,开拓之初,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流坑董氏的真实写照。董合一家先在案山脚下乌江回转角处的白泥塘驻留建宅,垦荒植田。在很短的时间里,董合一族人丁迅速兴旺起来。董合之子董桢“以豪侠自任, 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固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济者甚众”。董氏由此在流坑立稳脚跟,并成为当地有势力、有影响的大户人家。不久,因族内人丁繁衍渐盛,白泥塘一带土地遂显狭促,董氏又把乌江东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开辟出来,阖家迁往耕居。后来,在堪舆大师杨筠松徒弟的指导下,董氏家族再将家业从白茅洲迁到乌江西岸一片名叫“中洲”的高地,即现在的流坑村所在地,由此擘划出一个日后彪炳历史的“千古第一村”——流坑。
具体有三次居住地变化才确定下来:1,董合先在案山脚下乌江回转角处的白泥塘驻留,至第二代逐步兴旺---,---2,阖家迁往新开辟的乌江东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3,堪舆大师杨筠松的指导,再次迁徙到乌江西岸一片名叫“中洲”的高地,即现在的流坑村。也就是在吉州庐陵三次迁徙最后才成为在今日的流坑地居住。
元代,流坑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和劫难(见:周銮书主编,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1276年,元军兵下临安(今杭州市)。元兵攻陷临安前后,江南义军蜂起,抗击元军,保卫乡梓。其中文天祥起兵江西,为抗元主要旗帜,在乐安,则有何时等人聚众响应。流坑董氏也参与了起义勤王,汇入了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大军,保卫乡梓。及兵败,“乡以勤王故,遭兵祸稍酷”,流坑为元军铁骑践踏杀掠,摧毁殆尽。
随后十余年间,又是“山寇劫掠,出没不时,流坑适当冲要,乡无宁居”,“1351年,红巾军起于淮甸,揭开了反元大起义的序幕。次年,江西各地亦普遍发生农民起义;赣中一带,也有起义军以“磨富长贫”相号召,百姓"翕然从之,所在蜂起’。族人流徙他乡(如后来衍为大支的湖北麻城派即此时北迁)。董氏家族组织乡兵自保,数年之内虽得稍安。至顺癸酉(公元1333年),族人继南宋始修族谱之后又二修族谱,至正年间又议建宗祠。到元末,流坑又重新昌盛起来。
及后,元至正十六年(1356),更惨遭“丙申之难”,在春季为本县夏普所率武装围攻,月余村破,董氏少壮“奔迸四出,老弱毙于兵刃者不胜计”。据明代董裕《居徒考》载,当时居于本县丁源的董氏宗亲"举兵赴援,赖于保全者十八家’,而回至白石岭时,又遭夏部掩杀,"死者过半’。这就是流坑历史上伤心惨痛的大劫——"丙申之难’。董氏族人再一次散亡四方,流离颠沛,流坑村也成为一片丘墟。
1365年,朱元璋平定江西之后,董姓陆续返回故园流坑,“芟荆扫砾,复有其居”;“不数年,弦歌而居”。就这样,董氏家族随着明初社会逐渐安定而休养生息,并很快重新繁衍昌盛起来。宋时,流坑董氏家族中董帧一系独秀,文广、文肇、文晃和文享四大支,族称明法、屯田、校书、道者四大派,经宋末元代的历次兵匪袭荡,到明朝初年惟存屯田、校书二支。此后,屯田派一枝独秀,渐渐衍生出七房,与文晃一支合而为八。直到现在,仍然一如其初。
进入明代,成化二十年,董时望再中进士,后官至御史,在族中传誉甚高。在族内一批精英的不断努力下,流坑董氏的宗族组织和社区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进入它的全盛时期。从明初到万历年间,董氏族人三次撰修族谱,三次修建大宗祠。明代中叶,董燧对流坑村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建设。
“咸丰七年(1857)四月,流坑为太平军攻破,族人伤亡惨重。流坑由此元气大伤;“1920年1月,乐安发生地震,春夏又有水灾、亢旱相继肆虐。
2,流坑谱300年的谱系依据董槐谱序的世系
董祯曾孙董傪在至和元年(1054)年写的《登科题名录》,早于欧阳修在嘉佑年间(1056年9月~1063年)编修了《欧阳氏谱图》,我不以修谱推定;流坑董合八世裔孙董德元因为依附秦桧不能入乡贤祠,加上“晋、申、三”的出现,与后来董槐的谱序矛盾,且至明朝嘉靖年间流坑依然延续使用董槐的谱系,否定《董氏历代源流考》出于董德元;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元至顺癸酉,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暨丙申乱,谱牒亡散几尽。癸卯春,友善购得《宗谱》?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
乾隆辛丑修坡成章暗亭氏敬譔重修谱序(部分泉溪支系提供资料)就有“曰:原谱尚公(见上文友善。修《旧谱事略》),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迄嘉靖末,谱所弗录者,四十余年又值辛酉流寇祠燬,谱亦散亡,迨万历七年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归,慨谱缺修巳久,御史公裕亦按秦还复续修。辛巳年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
再看《旧谱事略 》序文:“吾宗家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记》及揭翰林、刘申斋诸名公序、跋,议欲刊梓以传。后以祠堂未建弗果,遂家传写之。暨丙申乱,族众避难流徙于外,谱牒亡散几尽。癸卯春,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乃令良玉携归珍藏之。乙已复土,即以献之养性史。养性从新考订,缮写成编。及祠堂成,即议刊刻。值征书催逼,有志弗就。友善荷祖宗之佑,虽亦玷名仕版,幸获归老田里。顾瞻松楸,俯仰桑梓,慨想宗党归乡以来,生齿之蕃,既倍于前,昭穆之伦,恐紊于后。辄不自揆,遂与桂林侄将《登科记》、《衣冠图》逐一参互考订,从新增广。刊刻板行,散归各房收受。务要珍惜,毋致损失,聊卒前人之志而已。继自今以往,瓜瓞绵绵,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辑之,请自十世代以后依例增修。庶几垂裕无穷,传之永久云”。这个谱序,仅仅交代尚公(董友善)买来的宗谱,此后进行修谱。是在嘉靖前就改变董槐谱中的董全素链接至董溪的链接。
元代理学家吴文正(吴澄(1255-1330)字幼清﹐出生在南宋末,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元朝度过的。晚年改字伯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人又称草庐先生。《四库全书提要》卷四馆臣所言:“澄所著《易纂言》义例散见各卦中不相统贯,卷首所陈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因复作此书,以畅明之。”)提及元至顺癸酉有庆修谱,吴文正序之:《盖乡董氏族谱序 》:“唐改临川郡为抚州。疆域之广,亚于洪、吉、赣,而文物声名,甲于大江以南之西。宋三百年间,一家一族儒宦之盛,乐、曾、王、蔡、晏五姓为首称。爵位之崇,王、曾、晏最,乐蔡次之。科名之稠,曾、蔡、晏最,王、乐次之。乐安云盖乡之董,计其科名,多于曾、蔡与晏;校其爵位,亦在乐、蔡之上。而论者不以拟于抚之五姓何也?盖宋南渡以前,董极盛之时,犹隶于吉。绍兴中年,抚增置乐安一县,治割吉之云盖乡隶抚,由是董氏乃为抚之属民。今董之未抚也久矣则尚论抚之世族,其可遗董氏乎?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每贡举之年,与荐名或七或六,或五或四。自祥符八年乙卯至咸淳七年辛未,擢进士科近三十人,武举、特奏、世赏异路而仕者不与。通抚之六族而论,仕宦之众莫之与伦,至于今从事词章者不匮。虽然,昔晋范亡具陈其家族历千数百年之久,而鲁叔孙豹以为保姓受氏,世祀之不绝,不若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六族之儒科仕宦则均,而惟南丰曾氏、荆国王氏可以当言之立继。此董氏之子孙,倘能立功、立德,则其不朽之实将与孔门之颜闵,周室之大召,有商之伊傅,唐虞之皋契并。其德立,其功立,下视曾、王二氏之言立,且不足贵。而超越五族,盖有在科名爵位之外者,董氏之子孙其懋哉!”谱序并没有论及流坑宋朝修谱,只写到“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
为什么说,到嘉靖时期, 静轩公开尧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的《董氏世次考》“……唐贞元间,丞相晋封陇西郡公,故董姓者郡曰陇西。陇西本河中人,唐末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抚之扩源。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清然生万一,割田地山基创黄山寺育僧,以守坟墓在宜黄崇三都者。三子:尚一、尚二、尚三;尚一之子:长曰全,徙饶之鄱阳,今德兴海口派;次曰含,仍居临川,今宜黄北源派;尚三,讳伸,一子曰:合,徙吉之庐陵,今乐安流坑派,子:浈,豪侠自任纠集义勇,保国乡里,盗不敢犯,四子:文广、文肇、文晃、文亨。文广通经为儒,荐举不仕;文肇四子联科;滋、湘、渊、淳。(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静轩董开尧 识)”。
难道是开尧写的“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是笔误吗?依据松溪、佛山的宗谱记载董槐的《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叙》其中对董让的记载:“然今日之流坑,惟让公之子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迁居于此。三传至合公,始而盛焉!夫地之胜者,族大支繁,世不绝官。”那可以明确肯定,开尧不是误写,而是延续董槐的宗谱。
我们把董槐谱序结合流坑改动全素为董溪,列出世系:晋---1全素(流坑改全溪)---2完---3逊---4戬---5淮---6经---7廷秀---8椿---9晃----10翚----11让----12连---13申(重之子,字清然).这那就是说“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不是误写,不是笔误,而后,晋--全溪--溪十三传---清然,就变成了后人把开尧的《董氏仕宦记录跋》:“……晋唐末自河中游宦江南,值李氏乱,晋玄孙清然,避居临川扩源,晋传溪,溪十三传至清然……”,把清然作为晋的裔孙,变成了晋的玄孙。也不可能在一个跋中,一处写晋的玄孙,一处写溪的十三裔孙清然,且与其本人写的《董氏世次考》的“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清然生万一”一样的“溪十三传生清然”,这就是把“溪十三传”错误作为一世代的缘故。
而清然,在董裕的时候还没有列为董晋的孙子居中,从流坑谱的董裕谱,依然以居士清然,为第一世排列。至董燧,修《宗 派 志· 明 · 董 燧》:“……晋公自河南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临川之扩源者。清然讳居中,生万一.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从此,改变了清然、连、申。“惟让公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娶邬氏葬其父申於宜黄之黄山庵后蜈蚣形,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后万一夫妇葬寺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失考,尚三生仲五。仲一名全,迁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名含,迁宜黄北源,转迁临川,复迁乐平、徽州及上峰等处皆分处焉,由是尚一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吴氏葬梅杨坑。仲五名合於(於五季开平,此处疑衢州董春依据明万历十年董裕《本源考》:“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与《董氏新谱序》:“仲五名合於五季开平,初迁流坑”而添加),初迁流坑。……”,(此为:衢州董氏宗谱董春依据董槐《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叙》而保存在《扩源源流考序》该部分,应该属于董槐的原本。而松溪与佛山的,仅仅在《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叙》载:“然今日之流坑,惟让公之子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迁居于此。三传至合公,始而盛焉!夫地之胜者,族大支繁,世不绝官。”应该为缩写版。),从此,董槐谱世系,在流坑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以静轩公开尧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的《董氏世次考》时间,距离董槐去世时(公元1262年),相距285年,以董燧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便辞官归乡,则相距301年。那么,流坑以董槐谱序世系排列最少有300年。
2015年5月2日10:00荷香月暖,摘自荷香月暖《与世策宗亲一道分析瑞昌黄砂宗谱》文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