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源远流长丧葬文化,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地都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习俗 。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的山南村,开基建村于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至今以历700年,虽然在高速发展的新社会已经摒弃了部分习俗,但这样的老传统丧葬文化是独具地域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
墓葬以同宗家族集中,每个家族都必须购置墓地,俗称祖坟山。除了未成年的“棉子鬼”(男孩)、“毛头鬼”(女孩)死后可以任选荒滩野岭埋葬,成年人死后都要送上祖坟山,不能随便乱葬。
丧事的操办,要分阶段按程序进行,一环套一环,不容疏忽遗漏。凡60岁以上因病去世的,即所谓“寿终正寝”者,便可丧事喜办,其场面更大,程序更复杂。
一、临终
老人病重弥留之际,其配偶子女要守候在病榻前,随时观察病人的动态,聆听遗言。出门在外的子女闻讯后必须迅速赶回,给老人送终。倘因故不能及时赶回,便会给死者和当事人留下深深的遗憾。据说,子女不能守在老人身边送终,便不算死者命中的子女。
病人即将断气时,便要请抬材的人为其穿“老衣”(亦叫寿衣)。这时要将死者床上的蚊帐撤掉,以便死者的灵魂升天。“老衣”都是事先特制的,从内到外须穿5件或7件,另加鞋、帽。内衣用白色棉布,外罩和鞋、帽要用蓝布,不用黑色布料。衣服缝制时,线头不打结,钮扣用棉线或布条代替,系时也不打结,只须象征性掖一下。穿“老衣”时,孝子(长子或长孙)要跪在床上托住病人的头,不让头部晃动,以免耷头断气,后代不发祥。 .
“老衣”穿好后,在临终者手中塞上几张裱芯纸,嘴里含一枚铜钱。同时在门旮旯烧化纸锞,谓之送“发脚礼”。意思是让死者带钱上路,好打发贪财的凶神恶鬼。
病人断气后,须在面部盖上白布或黄裱纸。亲属子女悲声大作,号啕痛哭,谓之“哭丧”。族人邻居听到哭声后,主动登门帮忙,孝子一一跪谢,并请族中长辈代为主持丧礼。同时,拿着死者的生辰八字及咽气的日期时辰请“阴阳先生”计算,看是否犯重丧,要忌哪些生肖,什么时间“接回日”等等。所谓犯重丧,就是死者去世的日子犯忌,丧家在办完丧事后还会再办丧事。按“阴阳先生”的说法,凡碰上“正七连庚甲”(即正月和七月的庚日、甲日)、“二八乙辛当”(即二月和八月的乙日、辛日)等,都是恶日,要犯重丧。犯重丧的人家为了化解,就在死者的棺材内再放一只纸扎的小棺材,表示已办过两次丧事。
二、报丧
报丧俗称“把死信”。就是在人死后,请几位熟悉死者亲友住址的宗家,分头上门通报死信。送信者脚穿草鞋,随身带一条由白毛巾包裹的云片糕和一把雨伞上路。伞要倒夹在腋下,到了亲友家,将伞倒靠在门边,然后敲门。主家看到报丧的上门,要有女眷出来哭几声,以图吉利。并在简单问明死者的情况后,连忙倒茶、煮鸡蛋招待送信者。鸡蛋一般氽3个或5个,盛好加糖。如送信者来不及吃,可事先打招呼,将生蛋带回去。倘若主家一直没人哭,送信者认为晦气,要抓一只茶杯摔破,并拿一根筷子折断扔在桌下,以驱晦气。送信者不能认错人家,否则要立即买公鸡、鞭炮,给对方鸣炮、“挂红”,赔礼道歉。
“出斜示”(又名斜符),即请“阴阳先生”将死者姓名、出生年月、去世和出殡的日子、忌哪些生肖等内容,写在纸上,张贴在门前,让亲友、邻里知晓。贴时不用摆正,要歪着贴,所以称“斜示”。亲友、邻里见到“斜示”后,要上门吊丧或送葬便可有所准备。生肖犯忌的,出殡时就注意回避。抬材的人和亲属如果犯忌,又无法回避,只要在领口插一根筷子,以筷子当宝剑,便可逢凶化吉,当起灵的第一声锣响便把筷子折断扔掉。
三、入殓
人殓俗称“下材”、“下尸”,就是将死者尸体安放到棺材里。棺材用松、杉或红木做成,以红木为上品。群众通常把用10根长8尺、围1尺的木料做成的棺材,称为“十二斗头”好材。
人殓前,先将棺材架在堂前两张长凳上,头朝前门放平。然后揭开棺盖,翻过面来放到一旁。棺材内垫上草木灰和棉絮(夏天用来吸尸水)。头部放3片瓦,中间一片凹口向上,用来固定死者的头颅。人殓时,孝子站到床头托住死者的头部,抬材人分别从两侧用白布托起死者的肢体,平稳地移到棺盖上。孝媳跪下替死者梳头,只象征性梳几下(前三后四),便将梳子砸断,反手扔到身后。这叫“梳冷头”。梳毕,孝子起身,捧起死者头颅,次子或孝孙捧着死者双脚,抬材人上前将尸体托起,安放到棺材内。亲属子女伤心恸哭,争着再看死者一眼。其哀哀亲情,令在场人禁不住陪着落泪。棺盖暂不密封,在四角垫上黄裱纸,以防死者复活。棺材后下方点一盏油灯,称为“脚灯”。灯上罩一只竹篮,上边放一双死者穿过的鞋子。灯要常添油勤接芯,不使熄灭,所以又叫“长明灯”。
死者人殓后,亲属子女穿孝服戴孝帽,守护在棺材两旁,日夜不断人。孝子穿白布长衫,脚上穿白鞋,腰间系草绳。由稻草做成的帽子裹上白纸,钉3朵带籽棉,谓之“三梁冠”。孝媳、女儿穿白布长衫,扎白布头巾,鞋子上蒙一层白布。头巾一般长6尺,宽6寸,谓之“六顺”。鞋子上钉白布也有讲究。如公婆或父母只丧其一,后跟要留空隙,不能全缝上,空隙处要缝上红布;公婆或父母双亡,就要全部蒙上白布。子孙系白布,帽前及白布的一端,分别染上红色,曾孙戴红色帽子、玄孙戴黄色帽子。未婚的孙媳,须在孝衣上披红挂绿,以示区别,也为图吉利。女婿、外孙、外甥、娘家侄儿批白孝衫腰系白布带,孙女婿、曾外孙等批粉红色孝衫腰系白布带。与死者同辈的宗家、亲友,只须在腰间系一条长4尺宽6寸的白布,以表悼念。
棺材前上方用整幅白布挂起孝幔,中间露出材头,两旁垂下,遮住后堂护灵的孝子孝媳。棺材前边摆一张桌子,桌上献上一碗圆顶饭团(从一只碗里将饭扣进另一只碗里做成),饭团上埋一只剥去壳的熟蛋,称之“倒头饭”。第三天立死者灵牌放在倒头饭后面,桌子下面摆放孝子孝孙的“钱草夹子”。灵牌用长15厘米、宽约10厘米的黄土块做底座并用黄裱纸包裹,在上面插两根长30厘米的芦棒或筷子,套上白纸用黑墨涂黑,贴上红色的正方形纸块,一个纸块上写一个字,左右两侧分别写有“供奉”两字,中间写有“故×××之灵位”的纸套便成。灵牌前桌前摆放香炉、烛台和少量的柱香、蜡烛,以备吊丧时用。
四、吊丧
吊丧就是众亲友闻讯赶来吊唁、上祭。抬材人及本家帮忙的会在村口等待吊丧者,上前接过吊丧者送来的祭品、礼金等,并带领其走村上的“火路”,不能走错路,吊丧者将到丧家门前时,哭声或哀乐响起。孝子孝媳听到后立即按男左女右的惯例,分头跪到棺材两旁恭迎。帮忙人上前放下吊丧者送来的祭品、礼金,随即通报专人一一记录在簿,留下“人情”。吊丧者进门后,燃香作揖,向死者跪拜或鞠躬。死者亲属女眷在一旁“哭丧”,告诉死者某某人来给你吊丧,你要保佑他及全家如何如何。吊丧者行礼完毕,转身进入后堂,依次向孝子、孝媳作揖并一一搀起,并安慰节哀顺变,保重身体。也有说一些褒奖话宽慰死者亲属的。吊丧者告别时,丧家要回赠云片糕、孝布(邻居、朋友回赠毛巾)、糖果、烟之类答谢,高寿的还要回赠碗。同时,女眷哭送,哭一些祝福的话。吊丧的礼品无所谓轻重,即使邻居、朋友送一迭裱芯纸来,丧家照样回赠糕、糖、毛巾之类答谢。所以群众中有“寻(赚)钱生日蚀本丧”之说。
女婿女儿和死者的侄、甥,要备酒菜上祭,俗称“上饭碗”。女婿女儿“上饭碗”的仪式一般在出殡那天举行,但如果第二天晚上要闹材头,则第二天就上祭,礼品最丰盛。一般要有3架抬箱,分别装“三生”(猪头(猪头嘴里含着猪尾巴还有香烟或钱)、鲜鱼、公鸡)、“六菜”(猪肉、圆子、煎蛋、豆腐、金针、木耳)及糖食、水果、烟、酒等。抬箱上面分别搭上“千金被”(一种用白布做被里,红纸作被面,中间塞少许棉絮的2尺见方的简易被)、黄球鞋、毛巾、纸锞等。还须在猪头嘴里塞上一定的礼金,作为请厨师“改刀”(平分上祭菜肴)的“谢厨礼”。烟酒、果晶等称为“喜口酒”,连同球鞋送给抬材的人,称为“谢脚礼”。此外,还要配上布质的孝幛孝联、花圈和纸扎的童男童女、灵场(纸扎的房子)、轿马、柜箱等。孝幛中间写一“奠”字或另写挽词;孝对一般写“寿终正寝,福寿齐天”、“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等。一切准备停当,雇请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前去“奔丧”。侄、甥辈等其他亲戚“上饭碗”,吊香的用抬箱,不吊香的用饭篮,礼品从简。
“奔丧”队伍进村快到丧家时,女眷开始“哭丧”,丧家准备迎接。帮忙人上前接过抬箱及孝幛孝联、花圈、童男童女、灵场等,摆放到灵堂两旁。“三生”、“六菜”等祭品,连同抬箱一起架到临时设置的大桌子上摆好。一切安排好后,女儿从后堂出来,陪女婿行上祭礼。女婿主祭,女儿随同陪祭。燃烛上香后,女婿、女儿一同跪拜。拜完,女婿进后堂“哀丧”。“哀丧”的做法是:女婿从右边掀开孝幔走到棺材左侧,用手在材头上拍一下,哭着喊一声对死者的称谓;接着手抚棺材走到材尾又拍一下,又喊一声称谓;然后转身到棺材右边倒退着出来,再在材头上拍一下,哭着喊一声称谓。“哀丧”结束,焚化纸锞,夫妻双双再行跪拜礼。礼毕,女儿站到一旁边哭边装作给童男童女捅耳朵作交待的,还要边哭边装作给吊唁的花圈浇花,更是情真意切。第三天出完材后,女婿女儿告别时,丧家要将上祭的“三生”、“六菜”分一半给他们带回。
有的死者接近做寿的年龄,亲属悲痛,死后给他(她)“做冥寿”。“做冥寿”一般在死后第二天晚上举行,亲属们按长幼、亲疏,成双成对依次跪拜,同时奏乐并燃放烟花爆竹。开拜要选福寿双全、儿孙满堂的老人先拜,收荆选父母双全、健康聪明的孩子做“对子”,讨个吉利。
有的人家在出殡前一天晚上,请鼓乐队坐堂演奏,或请艺人来家唱戏,丧事喜办,叫做“闹材头”。有钱人家还有请和尚道士上门给死者念经超度,晚上唱目莲戏放焰口的。唱目莲戏的具体做法是:丧家事先在室外用芦席搭一个棚子,里面放两张方桌,桌上摆放香炉、烛台和供品。开场时,道士们分坐桌子两旁,,先响锣鼓打“开台”,接着唱目莲戏。一人唱,大家帮腔。剧目有《老背少》、《罗八寻母》等。唱时,丧家有人在场,或上前叩头烧香,或去外面焚化纸钱、放焰火。唱的时间由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确定,有唱通夜的,也有唱到半夜就结束的。
死者如有出血现象,叫做“见红”,据说这种人到了阴曹地府,要“坐血池”受苦。家里人为了使死去的亲人免受苦难,就请道士来进行“穿桥破地狱”。“穿桥破地狱”是用一匹白布搭成桥的样子,由孝子捧着死者的灵牌从桥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叫做过“奈何桥”。灵牌过桥时,用伞遮着,不让见天。道士在一旁敲锣打鼓,嘴里念念有词,为死者祈祷。“过桥”后,为首的道士举起宝剑,将事先放在桥下的一只盛有“苏木水”(红色液体比作血)的钵头砍破,让水泼出,表示破了地狱。
五、出殡
出殡俗称“出材”。出殡一般在人死后3天进行,也有5天7天的,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除夕去世,就要过了正月初七才能出殡或遇村上唱戏出菩萨的还要等唱戏出菩萨结束后才能出殡,等等。
出殡一般在正午进行(一般响锣起材不能过午时三刻)。早上,丧家要备6样菜(俗称“六样头”)请抬材人、及所有帮忙的人用早餐。一整个上午抬材的和本家都需在村口领路迎接来吊唁的请朋好友。中午用餐,一般丧事是十五或十七道菜(喜双丧单),每从厨房端上一道菜就必须敲一下锣,等上到桌上,女儿家来的唢呐必须吹响了迎接一下。一般第一道是炒藕片,等上到一半,上到肉圆的时候就必须要行孝,先是由本家的长辈手捧一壶酒带领孝子贤孙及女婿一一给各桌作揖斟酒(最先是向抬材的作揖斟酒,其次来吊唁的亲朋好友作揖给长辈斟酒)。男人们行完孝后回到孝堂,之后家里的女眷出来行孝(主要是女儿和儿媳妇)哭着上前,拉住他们一一跪拜道谢(先跪拜抬材得到其次是跪拜来吊唁的亲朋好友中的长辈)。等着一系列事情做完之后就快上到最后一道菜“催鱼”。上完“催鱼”后就代表丧宴快要结束,吃完要出殡了。
出殡前,抬材的会选出两个人,拿着簺子,上面放一个碗,碗里放一块白豆腐、一块肥猪肉、一个鸡蛋,带着纸到以后“化灵”的地方烧一下(这个叫烧二方),回来之后就要准备出殡了。
孝子捧着灵牌和其他儿孙捧着“钱草夹子”,低头弯腰跪在棺材前哀泣。抬材人将垫在四角的纸卷抽出,托起棺材盖,让家里亲人见死者最后一面。接着,将女儿送的“千金被”盖在死者身上,女性还要娘家人上前摸头摸脚。民谚说:“妈妈(当地对老奶奶的称呼)八十八,死了还要娘家人摸摸头和脚。”其意在验明,死者是正常死亡。行完最后的告别礼后,将棺材盖盖上,用特制的棺材钉钉牢,一般男性死者,以外甥为大,用斧子钉材钉,第一下应由外甥去钉;女性死者以娘家侄儿为大,用斧子钉材钉,第一下应由娘家大侄去钉。钉完材钉后在沿口四周贴上封条。并在前后左右贴上类似标语的白纸条,谓之“封金口”。纸条上分别写: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抬材人在死者亲属们的一片哀号恸哭声中,上前托起棺材出门。孝子哭着用背抵住材头,不让棺材出门,这叫“扛材头”。棺材托出门外后到起杠的地方用砖块架空停在路口,孝子孝媳女儿等等一个个面对棺材跪着。抬材人忙着“做杆”,准备起程。“做杆”就是在棺材两头系牢绳索,将一根1丈8尺长的木杠(俗称“太平杠”)纵向穿人,架在棺材上。木杠两端装上能活动的横担,横担左右各安装一条“肩担”,供抬材人上肩。抬材人又称“步神”,一般由10人组成一个班子。8人抬棺材,1人走前“挑粪篮”,携带挖土工具,1人在棺材头敲锣。出殡前,在棺盖上覆盖被面,年老的死者用蓝色,年轻的用红色。有的新选的坟地需在材头上系一只公鸡,将公鸡比做凤凰,在前引路,所以叫“领材鸡”。葬入祖坟的则不需要。棺材刚出门,就有一位老者在家中燃放鞭炮,将停棺的板凳踢倒,手拿扫帚往门外扫几下,谓之“清家”。
一切准备停当,只听一声报丧锣响,抬材人吆喝着,托起“肩担”上肩,出殡队伍开始缓缓前行。队前有两人举着用长竹竿悬挂的“幡旗”引路,幡上分别写有“金童领上天堂路,玉女引入逍遥宫”的对联。接下来是孝幛孝联、轿马灵床、金童玉女等。一名手拎报丧锣的脚夫走在棺材前面,敲一下锣,撒一把纸钱,给人凄凉悲哀的感觉。孝子手捧灵牌,低头弯腰,由一人一手打着黄伞一手托往胳膊,搀扶着向前(一般男人故去搀孝子的都为外甥,女人故去馋孝子的都是娘家的侄儿)。其他子、孙,除一个捧遗像外其他一个个手拿“钱草夹子”,低头弯腰,依次排列在孝子后面。棺材后面紧跟送殡的亲友。出村后,本家给送殡者作揖道谢,请他们留步返回。女婿、外甥、侄儿等至亲和帮忙者,一直跟上坟山。有钱人家,出殡的场面则更加隆重。前面有道士吹吹打打开道,后面有鼓乐队不时吹奏,以现风光。
棺材在途中停下来休息,孝子孝孙要一个个跪在材前伺候。过桥时,孝子要面对棺材跪下来,并说一声“过桥了”。
对犯重丧的死者:出殡要悄悄进行,在村内不能响锣,不能有哭声。
一般女人先亡则在世的男人要打着灯笼跟在材头送葬,要是男人先亡则女人在家不能出门。
六、下葬
棺材抬上祖坟山后,先看地形定方位。然后由一位长者点燃柱香,朝墓穴所定的方向作揖敬神,并给周围的坟墓(所谓左邻右舍)烧少许纸钱“通报”。一阵鞭炮响后,抬材人破土挖坑。坑挖好后,先由长者在坑内焚烧少许纸钱和芝麻秸,再让孝子下坑蹲一下,叫“孝子焐坑”。接下来是“洗坑”,就是抬材人在坑挖好后,喊死者的甥、侄、女婿等至亲上前看坑,向坑中丢烟、丢钱,称之“洗坑”。坑中的钱由抬材人捡起,作为犒赏。“焐坑”、“洗坑”后,将“粮瓶罐子”(粮瓶罐子就是将原先供奉在棺材头边的一晚饭和上面的一个蛋放入一个罐子里然后插上一双筷子用碗将罐子盖住)在棺材头挖一个小侧壁放入在坑内撒上石灰、木炭,将棺材头朝后,脚朝前放人。然后抬材的抬着百岁杠从棺材上走过。之后先由孝子及其他子孙、女婿等用衣服兜一锹土,沿坑一侧,从棺材后面撒到棺材前面,然后抬材人向坑中填土,垒成馒头形坟墩。有的地方在棺材下坑后,由孝子兜土撒到棺材四周,然后填土。填到一半时,由孝子领着死者的侄、孙子等,在上面踩一圈,再继续加土,垒好坟墩。
安葬结束,一人撑伞遮住孝子捧着的灵牌,上路回程。进村后,孝子和送葬人都要从事先烧着的火堆上跨过,以驱邪气。回家后,有妇女给每人献上一杯红糖水,一来解渴,二来图吉利。死者的灵牌和遗像、孝幛、金童玉女等,摆到事先设置好的灵堂内,燃烛烧香,摆上食品供奉。然后抬材的四个人要给丧家家里“赶鬼”一个人敲锣、一个拿柳树枝、一个人拿扫把、一个人拿簸箕。这四人边敲锣边跑,并喊出呼呼的声音,从家里一直跑到将来“化灵”的塘边上。“赶鬼”结束后,抬材人会给丧家家里烧香接“家堂、灶公、门神“”并燃放鞭炮,一切忙完之后丧家在户内摆上丰盛的酒筵,请亲友、抬材人及所有帮忙的人吃“归山饭”。
若死者高寿,邻居们会纷纷抱着小孩来讨“寿饭”,说是吃了寿星的“归山饭”,可以“合寿”。主家要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寿”字碗,给每一个来讨饭的孩子送上一碗饭。饭碗不必送还,留着“讨兆”(求吉利)。
此外,还有一种习俗。倘若老人81岁去世就犯了忌,说是“九九八十一,死后下小辈要讨饭”。非得孝子在招灵回来后,身背稻草,手持棍棒,随带锅、碗、瓢、勺,到事先安排好的7户不同姓的人家讨饭。主家给饭、给菜,且每给一样菜,都说一句解化的话安慰对方。讨来的饭莱不能拿回家,要在外面找地方烧了吃。想“合寿”的人,还兴上前抢着吃,常常会引来一批看热闹的人。
太阳不落山就要给亡灵送火。就是在死者人土后,孝子连续3天朝坟墓方向烧火跪拜,表示对死者的关怀。第一次到坟地或村外,第二次在村口,第三次可以不出村,一次比一次近。
七、上三朝坟
死者安葬后第三天,孝子及家人带上饭菜(习惯是3碗饭加猪肉、鱼、豆腐3样菜)及酒、柱香、纸钱等,挑着粪篮,带上铁锹,上坟祭奠死者,谓之“上三朝坟”。方法是:在坟前上供、进香、焚烧纸钱后,由主祭人先行叩头礼,然后家人依次跪拜。礼毕,孝子给坟冢加土,使坟墓高大圆正有气魄。
八、接回期
接回期又叫接回月、接回丧。就是丧家请算命先生排出一个日子,将死者的阴魂接回家来,以了思念,以求家族兴旺。接回期的日子,根据死者的死亡时间,对照相应的天干地支推定。如“甲己子午九”,就是说凡在甲、己、子、午这4个日子去世的,死后第九天接回期。如此等等。其具体做法是:到接回期的这一天,先用黑纱将死者的灵牌蒙起来,不让亡灵看到自己已死,免得伤心。然后在靠墙处揭去几片瓦,开出“天窗”,靠上事先用芦柴和草纸扎的梯子,梯子靠在烟囱上。梯子下面放一盆清水,内放毛巾,供亡灵及陪同的阴差下梯时洗脚。傍晚,在死者生前睡过的床前撒一些草木灰,在堂屋摆一张桌子献上三荤三素6样菜。并厨房的灶上在一旁放一碗只有一根猪腿骨的菜,加一双灯草做的筷子,用来招待阴差。故意让陪客夹不起骨头,好拖延时间,让亡灵在家中多呆一会儿。另外,还要在死者床前放3样茶点,斟满一杯茶。一切安排妥当,家人躲在暗处观察动静。如发现猫、鼠出来偷吃,不得驱赶,任其争食。把猫、鼠看成是亡灵的化身。相反,第二天如发现桌上没有留下痕迹,饭菜没有动过,则认为死者在阴司受过,没能回家。于是便要进香烧纸,超度亡灵。
接回期用的芦梯,次日早上扔到水塘中,不能乱丢。
九、守孝
死者的亲属子女按例要守孝3年。孝子鞋面上蒙白布,帽上钉白布;女眷脚穿白鞋,头上插白花,称为“戴孝”。孝子在1个月内不理发,不剃须;女眷1月内不涂脂抹粉。所有守孝人1月内不能到邻居家串门,上亲戚家走访或赴宴。家中更不能有人吹弹歌唱。春节贴对联,丧家与一般人家大有区别。第一年只能贴绿色对联,第二年贴黄色对联,第三年满孝后才能贴红对联。内容有“天下皆春色,吾门守素风”等。
孝子孝媳要像死者在世一样,每天早上在灵牌前摆盆洗脸水供梳洗,接着献早茶、早点。中午开饭前,先要给亡灵献饭菜,但不供晚餐。献茶供饭时,烧香化纸并跪拜,谓之“服灵”。天天如此,直到化灵。化灵有的在接回期后,有的要等满月或满年才化。所谓化灵,就是将灵牌连同金童玉女等,一并焚化。
过去还有孝子在坟前搭舍,离家到坟地守孝的。3年中,每天摸坟哀伤,不离坟墩一步,饭菜、茶水由家里人送去,苦苦度日。等3年孝满,便变得蓬头垢面,一身褴褛,堪称“至孝”。
十、立碑
死者人土3年后,孝子选在清明或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死者在坟头立碑。碑都为石质,长方体带底座。中间阴刻“故考(妣)某公(某门)某某(某氏)之墓”字样,右上方刻立碑的年月日,左下方刻立碑人姓名。立碑时,女儿和至亲要备红绿布条和爆竹、纸钱,前来祝贺,谓之“挂红”。主家以水果、食品回赠。
以上是正常情况下的丧礼葬俗,如遇特殊情况,又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
1.室外停尸。如遇溺水、雷击、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尸体不运回家中,就在事发现场或村口搭起简易棚子(俗称“尸厂”),从简办理丧事。
2.停棺待葬。一般是因坟地一时不能确定,只得将棺木暂停在荒郊或庙宇中,待觅得坟地后再行安葬。也有因雷击死亡怕犯“天火煞”,妇女崩漏脱血而死怕遭“血光之灾”,因而停棺再葬的。棺材架空停在田边地头,上面覆盖草席,又叫厝葬。
3.理筋。理筋就是在人过世3年后,将其尸骨清理安放到一只类似棺材的小木盒内,迁移别处安葬。木盒长约3尺6寸,宽1尺多,外表薄施红漆,叫做“筋盒”。理筋时,孝子跪在“筋盒”边,有人撑一把伞遮着,不让亡灵见天。理筋人手抹香油,将尸骨一根根按序排列在“筋盒”内,恢复骨架原状。理筋结束,当天移葬新的坟地。
之所以要理筋,不外以下三种原因:其一,遭雷击和血崩死亡而停棺待葬的,须3年期满后破棺理筋,才能移葬祖坟山;其二,家中屡遭变故,迷信祖坟有“凶煞”,因而理筋迁坟;其三,因坟地被征作他用,不得不理筋迁移。
4.招魂。招魂是在亲人外出遇难,尸体没能找着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告慰亡灵的做法。所谓招魂,就是依照算命先生确定的日期、时辰,用柳枝代骨骼,并在一张纸上写上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放到“筋盒”内,送上祖坟山安葬。安葬时,主持人要朝亲人遇难的方向,连呼三声:“某某人,你回来吧!”希望死者的灵魂回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