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风纳水是古人心中最理想的地理环境,而“风水”一词从诞生至今已然盛行了数千年。时至今日,风水堪舆仍旧在很多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人时常将其与迷信混为一谈并且一言蔽之不屑一顾,这是极为不客观的。风水学名堪舆,是研究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帮助人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门学问。古话说“藏风聚气,得水为上”便是古人迁徙落脚聚居安家的标准之一,强调的便是安家落户最好在山峦环抱和河流环绕的地段,结合古人的生存环境不难理解。古人靠土吃饭,有山往往意味着有柴有地还能打猎,在自耕为主的古代,这无疑是生存的最好保证。除了土地还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水,居住环境有河流或者泉眼、井眼则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取水提供极大地方便。
除了上诉最早的风水概念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还有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同样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观点甚至延伸到了人死之后的墓地。甚至荒唐地认为只要葬得好便可以世代享受荣华富贵,然而事实证明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古代帝王将相所葬之地大多都是所谓的风水绝佳之地,然而荒淫无道之君数见不鲜,昏庸误国之臣更如过江之卿。虽然如此,古代帝王仍旧趋之如骛,还留下了这样一句俗语“唐朝山,宋朝洼,明朝埋在山脚下”,虽然都是徒劳的自我安慰,但个中含义却让人回味。
“唐朝山”是后人对唐朝帝陵选址的总结,历史上有名的十八唐帝陵全数依山而建。而且并非建在山脚,悉数将地宫建于山腰,而山头自然成了坟头,省去了再起封土的功夫。二者相得益彰气势宏伟。之所以依山而建,一是避免过度的劳民伤财,依山而借山势省了拔地而起的劳民伤财。而乾陵更是建在离地6千米的梁山上,天然呈现的宏伟气势同样让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可以极大程度的防止被盗,据说乾陵是所有唐陵中唯一一个没有被盗的帝陵。
而宋朝陵墓据传是因为受“五音利姓”说的影响,而将帝陵大多建在祖陵西北的洼地。而“五音姓利”说从五代十国时期便已经产生,就是将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的姓氏相对应,随后将五音与五行对应。如此一来就能在地理位置上找到姓氏对应的丧葬方位和时间,而宋朝赵姓对应“角”音,对应“东南地穹、西北地垂”的地势,这就要求赵姓的墓要对应南高北低的格局。今天看到的宋陵则是一反常态,较高位置的是主体建筑,而呈现逐段下降的陵区地面则从入口开始,直到最低的陵台。而其他诸陵均是朝南,而充当屏障则是嵩山少室山,而门阀正好是山前的两个次峰。
最后一句“明朝埋在山脚下”不难理解,说的是明朝皇陵大多建于藏风纳水的山水交汇之处。尤其是明朝十三陵的位置,正好处于一个小盆地之中,这个小盆地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陵墓前方正好是小河绵延而过。
土葬是古今最为普遍的丧葬习俗,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寄托于此,这充分体现了古代百姓的淳朴与善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人们普遍意识到土葬与人的富贵毫无关系,而资源的逐渐减少也预示着火葬将逐渐成为科学的丧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