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君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就类似“圣人”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都是各自思想中拥有最高智慧和完美德行的人。但这两者是有一个本质区别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儒家思想中的“君子”。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君子”两个字出现了上百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于“君子”看重,以至于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君子”来代表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君”在古代代表地位和身份尊贵的意思,一国之主称之为“君主”。“子”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比如“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都有一个“子”字,在古代“子”有点类似今天我们说的“先生”。所以“君子”合起来本来的意思是表示身份和地位很尊贵的人,但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君子”的意义有所扩大,“君子”不仅仅是身份和地位尊贵,还表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之人。
“君子”在儒家思想中的论述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知晓大义,小人只会看重切身利益;
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别人,但却不以私情互相串联;小人会相互勾结,但却在道义上不能团结众人;
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心地光明正大胸怀坦荡安详,小人心胸狭窄常常迫促忧愁。孔子这句话是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内心常态;
比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说,君子关心的是德行,而小人关心的是土地田产。君子想到的是法律刑罚,而小人只会看到眼前的实惠;
比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待天下的人与事,没有一定要去做的事情,也没有一定不去做的事情,只会遵循道义去做该做的事情。
03:
当然还有很多关于“君子”的描述,总体来说,“君子”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拥有至高品德的人。说完了儒家思想的“君子”,接下来,让我们聊聊道家思想的“圣人”。
在短短5000多字的道家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圣人”两个字出现了有30多次,可见“圣人”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道家思想是如何描述“圣人”的呢?
比如《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说,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老子还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圣人才有的大智慧;比如“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思是说,圣人是以“道”来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
比如“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等等这些都是对圣人的描述。
不仅是道家是老子,道家的庄子在《庄子》一书中,也数十次提到“圣人”两个字,而且在《庄子》中,庄子不仅用了“圣人”,还有“真人、至人、神人”这些都是对得道之人的统称。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道家思想中,圣人是对功名利禄无视的人,也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04:
那儒家的“君子”和道家的“圣人”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在庄子的《天地》这一篇中,就有过精彩的论述。
庄子说,尧在华地巡视。在华地守护封疆的官员对他说:“圣人!请让我为圣人祝福吧。祝圣人长寿。”
尧说:“不用这样。”
“祝愿圣人富有。”
尧说:“不用这样。”
“祝愿圣人多男儿。”
尧说:“不用这样。”
守护封疆的官员说:“寿延、富有和多男儿,这是人们所希望的。你为什么不要呢?”
尧说:“多个男孩子就多了许多的忧惧,多财物就有很多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困辱。这些方面都对于培养无为的观念和德行没有帮助,所以我不希望拥有。”
守护封疆的人说:“以前我把你看作圣人,现在竟然是个君子。苍天让人们都降生在人间,就一定会交给他差事。男孩子多而授给他们的差事也就一定很多,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富有了就把财物分给众人,有什么麻烦的呢!
圣人就像鹌鹑一样随遇而安,就像待哺雏鸟一样觅食,就像鸟儿在空中飞行没有踪迹;天下太平,就跟万物一起昌盛;天下纷乱,就修身养性;寿延千年而厌恶活在世上,便离开人世升天成仙;驾驭白云,去到天与地交接的地方;世人担心的“老、病、死”三种祸患都不会降临,自身常保无灾无难,又有什么屈辱的呢?封疆的官员转身离去,尧跟在后面说:“还想请教你。”封疆官员说:“你回去吧!”
在儒家思想中,尧舜禹是古代的三位品德高尚的君王,但在道家思想中,尧舜禹显然并没有那么完美。
这个故事中,尧对于“寿、富、多子”的态度是能免则免,因为这样会省去很多恐惧、麻烦和屈辱,这是一种智的表现,克制欲望,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封疆的官员显然道高一筹,他认为我们应该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地趋利避害。而这正是“圣人”和“君子”的区别。“圣人”在于能顺其自然而常保天赋本性,而“君子”则掺杂了更多的主观意愿,看似一种智慧,但实际上这反而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外界事物的牵制,是一种不自然的表现。
05:
在这一篇《天地》中,庄子还讲了一个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来深刻阐述了“圣人之道”。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孔子请教老子说:有人在修养道术的时候,总是与大家背道而驰,把不可说成可,不是说成是。善辩的人还会说“坚是坚,白是白,就像时间和空间不同”,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吗?。老子说:这是知识上没有定见,肢体上受到了约束,以至于形体劳累、心神不定的表现。
会捉狐狸的狗才会被人奴役,行动敏捷的猿猴才会被人捕捉。孔子,我要告诉你的是,你无法听到也无法说出的道理。有头有脚而无心无耳的人很多,有形体的人能与无形无状的道并存的,却没有一个人。
人的动静、生死、穷富,都不是自己安排得来的,一个人所能做的,是忘记外物,忘掉自然,这样叫做忘己。忘掉自己的人,才能与自然合一,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通过这两个故事,再来看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君子”和道家思想中“圣人”的区别就很清晰了,儒家的君子是一种带有主观意愿的表现,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用道德礼仪去规范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其实是一种约束,是一种不自然的表现。而道家认为,真正的“圣人”是和自然融为一体,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任何带有主观倾向的行为都是多余的和不合时宜的。
06:
就像老子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说,得道之人总是看起来无所作为,但是又么有东西不是出于它的作为。王侯将相如果能领会它,万物都可以自行演化。庄子也说“万物一府,生死同状”,万物是一个整体,生死并没有什么差别。这才是道家思想中“圣人”的境界。
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通过两个故事,一个是著名尧帝和封疆官员的对话,一个是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这两个故事,庄子阐述了儒家的“君子”和道家的“圣人”的区别,这种区别在前面的文章中其实也提到过,儒家强调的是“人之道”,是带有主观意愿的思想和行为;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是主张不带任何主观意愿,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和境界。简而言之,是否带有“主观”的意欲,是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之间的重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