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锦源 原创不易,转载注明 作者晓锦源
文化,无论是教科书传授的,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都有内在的价值与广泛的维度。其沉淀的厚度对后人的影响难以估量。
例如只要具备小学文化程度,我们就能掌握如下的词组:“与人为善、勤俭持家、自食其力、自强不息、好学不倦、同舟共济"等等,这些词组对我们日常生活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与我们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
对于每个人来说,365行,不可能行行专业,能掌握了解1-3个专业就已经很不错了。其他更广泛的地方,大家都只能依靠常识判断是非。我们文化基因里面那些文化常识就起到了延续与传承的作用。
周易《谦卦》里讲到“劳谦君子,有终吉。”韩愈根据此话曾题词“天道酬勤”勉励后来者。 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先用艰苦磨难与长时间的扬弃凝聚成的精华。谦与勤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审视今天我们所接触的与创造、勤劳有关的词汇大多都含褒义,如勤奋、勤快、勤勉、勤俭、勤恳等等。同时我们也打拼出很多的精髓,这些文化都是指导我们实践的法宝。例如: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
就连我们的神话故事,都与众不同,我们的天地是那个叫盘古的人开辟的。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上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天地之间是人,我们有了天地人为三才的基本框架。
《三五历纪》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就连神圣不可冒犯的上天,我们古人都认为是物质构成的。这不仅从盘古开天的神话传说中能体会,从女娲补天的传说中,我们一样能感受。同样能感受的是我们祖先的不屈与抗争,连遥不可及的天都能修补,何况人间的凡尘凡事。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文化的传承总有内在的接续性,洪水滔天据考证世界各民族都有文献记载,西方文明的诺亚方舟故事传承的核心是逃避是避难,中华文明的 大禹治水故事传承是抗争与治理。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对一个民族的延续却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蒿山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史记记载,大禹为治洪水,不以私害公,3过家门而不入。领导人民挖河渠疏通,最终战胜滔天洪水,这事是发生在铁器时代以前。难度可想而知。
在与疾病的抗争中,我们的祖先也为我们树立了独立自主的榜样,他们不是臣服于疾病,而是自己试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也许都听说过,神农本草经至今发挥作用。《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都是勤求古训,努力实践的奋斗榜样。
愚公移山的精神,同样昭示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不愿做奴隶的民族。
在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太阳作乱,我们就把太阳射下来,东海淹死人,我们就立志把东海填平,天破了,我们自己炼石补天,地发洪水,我们自己挖渠疏导。就连疾病,我们也没有祈求上苍,而是自己分辨药性,提炼自己的药物,辩证论治。这些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不可亵渎的基因。是用文化方式传递的内生动力。
纵观世界其他民族,那个有这样深厚的沉淀?那个民族有这样的内在传承?只有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