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苹果数字遗产计划上线,“赛博坟墓”能妥善安放了吗

早在2019年6月,英国媒体Raconteur曾发布过一张名为“数据的一天(A Day in Data)”的图片,其中显示,在一天里推特上会发布5亿条推文,脸书中会发布3.5亿张照片、并产生总计1亿小时的视频观看时间,而Instagram中则会有9500万份照片或视频发布,同时人们会发送近2940亿封电子邮件,并进行50亿次搜索。并且据其预计。2025年人们每天进行互联网活动所产生的数据将达到463EB。

在这样的数字时代中,当人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其在互联网中却显然将毫无疑问将留下诸多的印记,并会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世界里成为“赛博坟墓”。或许这些数据会因回收账号或平台消失而被永久清除,但更多时候“数据”依旧会存放在某个角落,并成为虚拟世界中的碎片。

数字遗产如何处理,各平台都有自己的方式

日前,苹果方面正式在新版系统iOS15.2/iPadOS15.2/macOS12.1中上线“数字遗产计划(Digital Legacy)”,也使得其成为继谷歌、脸书、推特等平台外,又一家科技企业针对用户身故后对其生前数据所推出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今年6月,“数字遗产计划”就首次在WWDC21中公布。据官方介绍,通过这一计划,用户将可以最多指定5人为遗产联系人,并且遗产联系人将能够在用户身故后,访问包括iCloud照片、备忘录、邮件、iCloud云端信息、Safari浏览器等各类存储在账户及云端的内容。

根据我们实际体验,用户在相应设备升级到最新系统版本后,即可通过“设置- Apple ID-密码与安全性”中看到“遗产联系人”设置,并可选择自己信任的人作为遗产联系人,与其共享访问密钥。只有在用户离世后,遗产联系人才能凭借相关证明、并经过验证后,才能访问已故者的相关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遗产联系人也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访问相关账户(从第一次遗产账户请求获得批准之日起三年)。在此之后,这类账户将被永久删除,但所有遗产联系人都有权利就该账户的数据做出决定,其中就包括永久删除。

与苹果的“数字遗产计划”不同,脸书早在2015年就已推出“遗产代理人”功能。允许代理人在用户去世后保留账户,并上传生前照片、回复朋友、修改个人资料等(例如在个人时间线加上“去世年月”),而这些权利则将由用户生前自行设定并赋予其他用户。

而谷歌方面的相关解决方案也与脸书类似,不过其并非只针对“已故者”的账号,而是“闲置账户”。据悉,在开启“闲置账户管理员(Inactive Account Manager)”后,用户将可设置一段非活跃时限(3-12个月),若该期限后一直没有进行使用,谷歌方面则会在用户未回应确认邮件后开启账号的停用流程,同时将相关数据包发送至此前指定的最多10个账户。不过谷歌方面已于2021年6月启用新规,宣布将删除闲置两年的账户数据。

而雅虎与腾讯旗下的微信和QQ,相比之下则不太尽如人意。其中,雅虎旗下的Flickr就直接采用了母公司的相关服务条款,其中显示,“一旦用户身故,其账号及账号中的内容都将作废”;而腾讯方面则对长时间未登录的用户账户进行强行回收,以避免资源浪费,并且回收的账户将无法还原、账户信息也将被永久删除。

此外,微博方面自2017年开始对去世博主账户设置保护状态;哔哩哔哩于2020年宣布推出“纪念账号”,在取得直系亲属确认和同意后会将已故UP主账号列为“纪念账号”;而支付宝与微信等包含财产的账户,则会在亲属提交相关证明后可以办理财产继承。事实上无论海外还是国内市场,各大互联网平台虽然在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也已经在陆续推出此类服务。

数字遗产的相关立法,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

从各平台的相关措施中不难发现,数字遗产除了涉及用户的相关数据外,往往还会涉及到数字资产,例如网络账户中的余额、具有版权价值的图文及音视频作品、游戏币等虚拟代币等,又或者是拥有大量粉丝的账号、拥有重要人脉资源的社交账号等。但往往正是这些“具有财产属性”,而又无法进行量化的聊天记录、社交人脉在内的数字遗产,至今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出现。

根据2018年《柏林日报》的相关报道显示,当时在年仅15岁的一位少女不幸身亡后,Facebook方面以保护个人隐私的原则拒绝了其父母查阅账户相关信息的请求,随即后者将Facebook告上法院。而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判决,家长可以登录已故女儿的账户,并查看其私密消息和聊天记录。

对于父母来说,储存在Facebook中的照片、文字等具有个人隐私属性的内容,显然具有他们追思和怀念女儿的情感价值。但对于平台而言,社交账户中与其他用户的通信及互动信息,则有可能会涉及到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肖像权等问题,所以显然这也成为了数字遗产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与之相应的,则是目前全球各地对于数字遗产继承的相关立法,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2014年,美国特拉华州通过了《数字访问与数字账号委托访问法》,其中规定,遗嘱执行人有权接收遗嘱设定人的数字资产或设备。而俄罗斯的遗产继承法,则将网络数字遗产视为可继承遗产分类中的“其他财产部分”。

在我国也有相关的规定,《民法典》的第一百二十七条中指出“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也意味着虚拟财产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但根据《民法典》对遗产作出的界定,即“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其中对于个人合法财产的解释中还未提及“数字遗产”,因此其是否属于可继承的遗产,目前则尚未明确。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互联网公司针对数字遗产所推出的服务,还是各国在立法层面对“数字遗产”进行界定及相关规定,这都是一个好的开始。

数字遗产如今还面临“看不见”的困难

据此前BBC发布的相关报道显示,早在2012年,成立已8年的脸书身故用户就已超过3000万。并且也曾有相关研究表明,到21世纪末或下世纪初,一些平台生理死亡的数字用户数量将超过还活着的用户,并且其数量将以十亿计。那么,这些用户数据所形成的“巨型数据墓地”,又将何去何从呢?

在苹果的数字遗产计划中不难发现,其并非永久存储已故用户的相关数据,而是为遗产联系人设定了三年的时限,到期将会永久删除。而这其中缘由其实很好理解,毕竟对于任何一家商业公司来说,无论是对于降低运营成本还是提高营收,保留大量的无用数据都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根据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手机上网人数已达9.86亿人,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656亿GB、同比增长35.7%。有业内人士估算,“这些数据能够装满八千万个2TB硬盘,而这些手掌大小的硬盘堆在一起则可以填满20个标准泳池”。由于不难推测,对于用户量极为庞大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保存用户数据本就极其耗费资源。

并且对于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来说,几乎从一出生开始,数字足迹就已开始遍布整个互联网。所以尽管逝者如斯,但对于生者来说,哪一类型的印迹毫无疑问都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同时也有调查结果显示,在微博tag#死后如何处理社交账户#、#朋友去世微信要删除吗#词条下,所有网友的微博正文(截取时间至2021年8月26日11:00)里有近八成用户选择不删除社交平台账号等数字遗产

随着用户对于数字遗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并且在大量用户留存意愿更强的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而言,未来显然不仅需要考虑数字遗产的处理方式,还需要对留存哪些数据、保留多久,以及留存成本如何控制有着更进一步的思考。

在《三体》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话,“文明像一场5000多年的狂奔,不断的进步推动着更大的进步。人类似乎拥有了建天改地的力量,但最后发现真正的力量是时间,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更难”。因此在许多观点看来,在各平台“颇具人文情怀”的数字遗产计划背后,未来还有诸多现实中的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赛博  赛博词条  安放  安放词条  坟墓  坟墓词条  妥善  妥善词条  遗产  遗产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