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互联网人读书指北

提到人生三境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对于互联网人读书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起初对行业知识基础了解,后来对理论有了掌握,再后来利用理论回顾基础,进行新的突破。

经常有人问我,某某方面有什么好书推荐。以前的我会把最近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对方,虽然我知道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真的会去读。

我不是吐槽大多数人没有读书动力这件事,而是我发现推荐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的评价有时会截然相反。

同样一本书,一个朋友的评价是这本书太空洞了,没什么干货。而另一个朋友的评价却是这本书干货满满,收获很多。

后来随着自己读的书越来越多,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中国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里记载了唐朝青原惟信禅师说的一段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被称为“人生三重境界”,我发现读书和人生竟然如此相似。

一重境界

成人学习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学家诺斯总结认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只学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

这时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充满可操作的执行步骤,拿来就能马上用的书。这种书往往被我们称为“有干货”。

比如我想要做营销,想要知道一些营销的知识。那么你不要告诉我营销应该做成什么样,“要吸引人”、“要有卖点”这些套话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没有太大价值。

如果你能提供一些案例故事、简单的工具,或者实战类的经验的话对我来说更为重要。

比如告诉我某产品当时做了一个成功的病毒营销,当时用的是什么文案、前期做了哪些工作、后来如何趁热打铁等等。

当我读完以后,会感觉自己也经历了项目的过程,获得了一些“二手经验”。

这个阶段的读书,就像是在看“旅行指南”。那些案例、工具、技巧的书让你对这个行业,这个领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开展基础的工作。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这些山的形状给了你对这个领域最初的认识。

第二重境界

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书本上记录的那些案例、工具、技巧在实际的工作中用起来不那么顺手,很多新手会在这个阶段陷入瓶颈。

这类人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偏理论的书。比如营销的理论,产品设计的理论等等,像《定位》这类大部头的书。

这些书在第一重阶段时候读起来会觉得有点虚,太理论化。但当你有了一些经验,并且陷入瓶颈时,带你突破的往往就是这类书了。

一重境界读书时读到的案例,为什么我用起来就没什么效果?当你懂了更高层次的理论,你可能就能明白背后的原理,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

比如以前有个美国推销员的推销诀窍就是敲门后向主人要一杯水喝,这个行为可以大大增加推销的成功率。

这个案例我们很难照搬。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它背后的原理,你就能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的办法。它的原理就是,当主人给这位推销员倒了一杯水之后,不愿意再抛弃自己“好人”的人设,从而增加成交率。换句话说,利用了“人们都厌恶损失”的特性。

经历过这个阶段,你很容易会把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整理成一个体系,从而能记住十几本书中的内容。

比如营销领域,核心就是4P:用户,促销,渠道,价格。所以有些人可以把《增长黑客》中每个部分的大致内容和顺序都能记下来,因为那本书的整体脉络就是按照AARRR以及4P的逻辑来的。

当然,可能作者当时并不是有意为之的,但是只要是营销相关的知识,就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还有杨飞的《流量池》一书,通读完后你会发现核心就是三点:定位、符号、场景。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用户,促销,渠道的三种落地化的方案。

所以,一门学科里,你只要掌握核心理论,那么你就能够把一堆书融会贯通起来。

你甚至还能对书中的内容生出疑问,考虑为什么会这样写?

比如韦尔奇的《商业的本质》里写到营销的本质,他分成了5个部分:用户,渠道,促销,价格,团队。

相比4P,他增加了一个团队。当然团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容易理解。4P没有涵盖团队是因为4P只讨论要做什么的营销方面的工作,而韦尔奇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

但是为什么杰克韦尔奇把渠道放在了前面?

思考之后,我觉得原因是韦尔奇所在的时代是传统商业时代,当时渠道还未广泛开发,更多的渠道决定更多的受众。

但而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各种渠道的价值已经挖掘殆尽,用户不是获取不到信息而是获取的信息太多了。所以更有趣的促销(宣传)方式才更重要,现在要把促销的优先级调的更高。

一重境界,看山不是山。

你看到山时会思考这座山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第三重境界

经过第二重的读书经历,你对这个领域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了。这时候会遇到一个新的问题:自己明明知道的这么多,怎么还是做不好事情。

在第一重时,看到什么方法好就会去试,虽然不去思考背后的含义,但是凭着这种拼劲,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经过了第二重之后,虽然考虑问题更全面,但是知识体系偏理论,没办法落地。

冲破这个瓶颈的方法是返璞归真,重新看那些案例和工具的书籍。这个阶段,就达到了”六经注我”的程度。通过学习其他人的案例、工具、技巧等,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在第一重时,我们看这些案例的时候,没有能力分辨其中的一些隐藏问题,比如适用的场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是当前最需要做的事等等。

但现在,你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再去看这些案例时,很自然地就会把这些内容放在自己知识体系的适当位置。另外还可以帮助找出具体的落地方案。

经过第二重的人,往往对这个领域有了全局的认识,了解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但是一个人的思考维度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候知道工作的方向,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去做。

比如根据现在的产品现状你知道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找到新的渠道去获取新用户。但是到底该在什么渠道做什么样的推广呢?

所以如果看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一些思路,更快的找出方案。

最近在微信群里看到这样一张图,不管是否是真实的,这无疑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脑洞。通过看这样的案例,可以给我们考虑新渠道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一重境界,看山还是山。

虽然看起来做的和第一重境界时一样是看案例和技巧,同样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第一重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被动地吸收。第三重是带着目的的看,抓住问题的主干。

结语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以我现在也不太直接推荐具体的书了。

希望我的读书心得能让你知道现在的读书瓶颈在哪,从而针对性地突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互联网人读书指北  网人  网人词条  互联  互联词条  读书  读书词条  互联网人读书指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