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篇接近尾声,但目前所有的章节都未论述资本、人才、时间等在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性,这一节通过一篇短文来论述资本、人才和时间的重要性。
生态篇最后一个核心观点:所有的增长都是投资拉动。 再好的主意,没有投资,你什么也干不成。那什么样的投资呢?就是要压倒性的投入。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么是压倒性的投入时间,要么是压倒性地投入金钱,多数情况下是时间和金钱都要压倒性地投入才能成功。
如果想要花小钱办大事,想要四两拨千斤,那就是自欺欺人,浪费组织资源和员工生命。
这是啥?就是CEO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可笑至极,可悲至极。
以下是数字化转型的分享线路图,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序号❸的分享:生态圈建设。
以下是正文:
互联网的下半场,玩的最high的莫非阿里,外界大多数人对阿里的印象莫非有三个:投资都是数十亿上百亿美金,员工工资很高,但加班非常狠。这三点其实就是制胜之道,所有的胜利,都是建立在投资拉动,压倒性的资本投入;时效拉动,压倒性时间投入;兵力原则,压倒性的精兵强将投入等三个事实基础之上的。
这是任何商业、个人之所以成功的制胜之道!
除非买双色球中头奖这种运气事件发生在你我身上,否则都要遵循以上三个方面。生活中所有哲学,成功的样例已经为我们做了足够模范的榜样,之所以没有重视,是因为几乎所有人和企业,都只是能看到,但无法看见。
01 我们看到,却看不见
这是人的本性,几乎对世界的万物,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但都看不见。
分享两个真实的研究案例:
1. 小猫的实验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位神经科学家——休伯(David Hunter Hubel)和维瑟(Torsten Nils Wiesel)就发现,如果从出生开始,把小猫的一只眼睛封起来,让它看不到光,经过几个月后再打开,这个眼睛就再也看不见东西了,尽管眼睛的各种结构还是完好无损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光线刺激的时候,大脑的神经系统失去了分析视觉信号的能力。在这个例子里,环境里面的光信号,对于大脑处理视觉信息这个功能的完善和修改,是绝对必要的。
2. 复明的盲人
有一本书叫做《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作者是一位脑神经外科医生,讲了他所遇到过的很多病例,其中有一个案例是一位一岁左右就失明的盲人,这几乎相当于先天失明,这位盲人遇到这个医生的时候,已经五十来岁了,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就适应了依靠触觉和听觉的生活方式。
医生给他查后,发现他的眼睛事实上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有一个小问题导致失明,用一个简单的小手术就能够让他再看见。之后的手术很成功,这位盲人果然复明了,但是后续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能“看到”,但却无法“看见”。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各种色彩都能进到他的眼睛里了,但是他却无法辨认出任何东西。
3. 看见与看到
正常人看世界,实际上看的是进入到眼中的各种光线、色彩,大脑把这些混杂、交织在一起的光线和色彩整理出秩序,区分出前景和背景,人才能辩认出来外部世界的各种东西,这就算我们能够“看见”了。
对这位复明的人来说,进到他眼睛里的,只是混杂在一块的各种杂乱无章的色彩而已,从中无法感到任何秩序、任何意义,他的大脑不知道该如何整理这些涌入眼中的色彩,于是,他就能“看到”,却无法“看见”。
有人把他领到一个车床前面,告诉他这是一个车床,介绍车床的功能是什么,说了半天,他瞪大了眼睛,还是啥也看不见。直到他闭着眼睛,上前把整个车床摸了一遍,再退后回来,说,“嗯,这回我能看见车床了。”
因为他摸了一遍之后,脑子里就已经把各种触觉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形状了,也就是,有了个蓝图了,然后再用这个蓝图来对应着整合进入到眼睛里的各种色彩。虽然很可能不大顺畅,但好歹也算有整合的办法了,这之后他才能够理解这些视觉刺激,才能“看见”。
4. 看见是基因与潜意识共同作用的预置蓝图
从生物学角度讲,看到和理解看到的内容从而促使人看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实际上是世界并不是直接向我们呈现出来我们看到的样子,而是我们通过大脑中的一些预置的蓝图在看世界。
进入到大脑当中的,甭管是视觉信号,还是触觉或者听觉信号,都只不过是咱们经常比喻的那种砖头而已。如果没有那些预置的蓝图,它们根本就无法呈现出任何意义,我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它们。而这些预置的蓝图,你如果不反思一下,甚至根本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那么,这些预置的蓝图,又是从哪来的呢?
预置蓝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比如大脑里整合视觉信号或者触觉信号的能力,只要是正常人类,在这个方面都有同样的预置蓝图。动物也同样有这种预置蓝图,比如大马哈鱼总是要洄游,它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洄游,但就是要这么做,这就是它的头脑里被预置的蓝图。
另一种是文化意义上的预置蓝图,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咱们现在都以瘦为美,但是唐朝的时候就是以胖为美。今天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汤加,那里的人也是以胖为美,到那一看,遍地都是大胖子。
那到底瘦美还是胖美呢?
根本就没有客观的答案,那都是取决于你的文化。如果你还是固执地认为,肯定是瘦比胖美,那只不过是因为你在坚持自己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文化而已。
5. 比失明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看到却看不见
看到却看不见这两个小案例,看似表面上解释生物学和大自然在动物和人类进化中积极的一面,实际上却在阐述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道理:因为只看到而不看见,人一定会陷入到某种偏见当中无法自拔。
这会让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遭遇到各种遮蔽,没法去理解更广大的世界。我们见识得再多,也什么用都没有,就像那个复明的盲人一样,所有进入你大脑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混乱,能看到,但什么也看不见。
我们所属的文化,就是随着我们的成长,通过教育、通过与身边人的互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而逐渐被预置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种蓝图。人要成长,肯定要先接受这样一种预置的文化蓝图,才能开始获得对于世界的理解。但是,随着我们继续长大,这个预置蓝图却会开始构成我们进一步理解世界的障碍,因为它会让我们无法理解其他的东西。
人要继续长大,而继续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我们有能力不断地调整、重画自己头脑中的文化蓝图,从而让自己对于世界能够获得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这是启示之一:用发展的认知去看待世界!
思想上的认知也如是,前面说到我们看到阿里、腾讯在互联网生态建设时,动辄几十上百亿美金的投入,员工福利高,好几万员工还996加班如此严重等等,都作为侃侃而谈的笑资,却不去思考对比自己在生态愿景和行动与那些真正的生态缔造者之间的差距。
这一现象在国企尤为严重,而我们的保险公司,特别是有能力主导生态建设的保险公司,却也是以国企为主。
从发展的角度讲,无论是内部欲望,还是外部环境,都有极高的生态愿景和平台梦想,但从投入的角度讲,资本投入方面,受制于制度约束,每年在新一代的投入相比真正生态建设所需,特别是对比互联网企业,少的可怜。
时间方面,除了极少数人勤勤恳恳践行着领导的需求以外,大多数人朝九晚五,过着稳定安逸的生活。
组织和福利保障方面,还固守着国企央企就高不就低的学历学位制度,一切薪资岗位排资论辈,文化制度死气沉沉~
这是启示之二:传统企业构建生态,无论在资本投入还是人力、时间投入上都远不及互联网企业。这一现象最后机会就一个结果:肥了咨询公司~
6. 人工智能正处在看到的后阶段,还无法真正看见
两则小故事的第三个启示是,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摄像头、IoT设备的屏幕、音频输入(话筒)等等,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眼睛,它们的作用是负责“看到”。而云端的数据存储、清洗、加工、模型、算法等等,是将看到的内容进行看见化的过程。而服务于现实场景的基本需求,就是“预置蓝图”。也就是说人类潜在需求是人工智能看到世界的预置蓝图。
这是启示之三:人工智能必须要从看到发展到看见,看见的预置蓝图是人类的需求。
7. 打破桎梏,从“到”到“见”
我们不光要达到,在视觉、思想还是互联网生态建设,特别是竞品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可视觉达到的面分析出不可见的里。表面的现象人人可见,人人可调侃,但一件事情发生后的作用机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这个发现作用机理的过程以及理解真正的机理,并应用的过程,是人类区别于万物,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真正价值所在。
02 从到到见,再到行动;长线思考,战略勤奋更重要;压倒性投入,成功的关键
在互联网生态建设的应用中,从“到”到“见”的第一个,就是我们看待目标,定调战略的思想或视野,也就是眼光的长远性。第二确定战略后的行动力,执行力,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投入获取什么样的收益。
1. 看见:长线思考,战略的勤奋更重要
对于生态的建设,是要求参与者,特别是主导生态建设的企业,能够长线思考,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特别是企业进行生态业务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具备长线思考的能力,寻找那些至少十年、二十年甚至永久不变的事物。
以微信生态为例:沟通和交流是人类永恒不变的需求,这是微信的道。但具体人类是通过电话、短险、微信文字、语音、视频还是以后的AR、VR交流,这些是可以变化的,是具体的术。
都说张小龙作为产品人非常克制,这种克制是表现在不变事物:任何需求都不应该影响用户的高效沟通交流为前提的,在这一不变的策略之上,微信嫁接内容、嫁接支付、嫁接游戏甚至植入广告,都是可变的量。这是对人性的把控力(不管保险科技怎么发展,渠道怎么迁移,但服务的本质是着眼于长久,服务当下,服务人性,这就是人性。后面会有详细章节进行讲解)。
这是启示之四:主导生态建设企业的掌舵人,一定要具备极深的思考力,善于通过“见”而洞察到事物背后的本质,也就是祖先们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道不变术可千变万化。
2. 行动:压倒性的投入
孙子在他的巨著《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讲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十则围之”,如果要打包围战,必须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因为要四面包围,围得太薄还不行,对方一突围就跑掉了。所以在外面还要再围第二圈,第二圈的半径更大了,需要的人也就更多了。所以你随便一算,就需要十倍的兵力才够。
“五则攻之”,如果要打进攻战的话,需要五倍的兵力,因为防御容易,进攻难。
“倍则分之”,就是说现在我们的兵力是敌人的两倍。两倍我打他总没问题吧?
孙子认为最好我们把对方分割成两段,一段一段地吃。因为把对方分割成两段之后,我就是用四倍的兵力去打进攻战了。“敌则能战之”,双方的兵力差不多,撞上了我也可以一战,不输给他。但是如果我提前来安排筹划怎么打,我一定不会用相等的兵力去跟他打,我要研究怎么形成优势兵力,再跟他打。
“少则能逃之”,如果我们兵力比他少,赶紧跑。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赶紧跑,不丢人。“不若则能避之”,如果跟对方兵力差距比较大,那不能等对方发现了再跑。我早早地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他发现我在哪儿。
这是孙子兵法兵力原则:以多胜少!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面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
“战争的原则是兵力原则,似乎人人都同意。但他们真的同意吗?我看未必。你去看看战史就知道了,战史里面对河流山川,战略、战术都讲得很详细,偏偏就是不怎么讲双方动用了多少兵力。”
兵力原则在企业生态建设上的启示用华杉老师一句话讲就是:“所有的增长都是投资拉动。” 再好的主意,没有投资,你什么也干不成。那什么样的投资呢?就是要压倒性的投入。
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么是压倒性的投入时间,要么是压倒性地投入金钱,多数情况下是时间和金钱都要压倒性地投入才能成功。如果想要花小钱办大事,想要四两拨千斤,那就是自欺欺人。
这是启示之五:所有的增长都是投资拉动,压倒性投入是成功的关键,要从资金、时间上压倒性投入。投入越大,风险也就越小。
03 资本、时间和人才,在保险公司互联网生态建设的原则
最后,用前面的五个启示,对应到保险公司互联网生态建设之中。
1. 五个启示
先回顾下五个启示:
启示之一:用发展的认知去看待世界!这里面隐含的哲学思想是:很多时候,那些曾经帮助我们成功的最大助力,也会是阻碍我们未来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碍。因此用动态和发展的认知去审视这个世界,不要固执的陷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偏见中,是企业认知互联网生态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第一步。
启示之二:传统企业构建生态,无论在资本投入还是人力、时间投入上都远不及互联网企业。这一点仔细琢磨,会让人后背发凉,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打着生态建设的企业口号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那如果飘扬的旗帜下面是不足轻重的投入,会潜藏着多大的危机?
启示之三:人工智能必须要从看到发展到看见,机器人看见的预置蓝图是人类的需求。这是衍生出的一个话题,同时也非常重要。无论是现阶段算法智能,还是未来的真正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预置蓝图,应当始终以人类需求(显性需求和潜在需求)为主。要想很好的理解人工智能的预置蓝图,就要求企业充分了解用户,挖掘用户潜在需求,具体可参考:未来趋势: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 企业数字化转型:外部驱动力之客户篇(六)。
启示之四:主导生态建设企业的掌舵人,一定要具备极深的思考力,善于通过“见”而洞察到事物背后的本质,也就是祖先们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道不变术可千变万化。
启示之五:所有的增长都是投资拉动,压倒性投入是成功的关键,要从资金、时间上压倒性投入。投入越大,风险也就越小。
什么意思?战略认知阶段的思考力讲究长线思考,落地执行阶段的执行力讲究压倒性投入,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别打着生态建设口号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
2. 阿里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也是最大的对手
阿里投入大,加班狠,福利高,对保险公司意味着什么?
除了是对标的榜样以外,阿里这样的企业就是潜在最大的竞争对手,除了生态面的竞争以外,人才面的竞争更是致命的,优秀的人才有两个特征:愿意和比他优秀的人才在一起,看钱。
这两个条件都是这种高纬度原生生态建设企业多具备的。互联网生态建设的人才在整个国内,也就是几十万不到,ATMM等互联网巨头各家分几万,还剩多少人不言自明。
总结
一两拨千金,以少胜多历来都是痴人妄想;
在投入之前,更重要的是长线思考,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投入越大,风险越小。
参考资料:
施展老师公众号:施展世界
华杉《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全文完~希望你有所思考~
相关阅读
保险科技生态建设(十三):场景分析工具
保险科技生态建设(十六) | 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