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无论是熟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交。可是,你真正了解线上社交吗?你真正线上社交过吗?
跟风热点话题一直是一种爱好和秉性(大概率就是因为懒惰),近年来社交场景,社交流量变现这些一直是热点。有许多文章讨论也好,数据分析也罢,大多数人在谈论的时候仍然是停留在做学问的角色。
“不要以为你手机装了五花八门的社交软件,并且每天都去看看,就口口声声说你懂线上社交。或许你觉得你深度接触了,但在我看来,你是一知半解。”
曾经有人这样说到。
是不是特别不服气,在我们看来,我们熟知几乎所有互联网线上社交的打法,流量转化、UGC、feed流、增长黑客、信息茧房等等技术词汇,还下了各式各样的社交APP(某陌、某探、某趣云云),他怎么能说我们不懂。各大公司拼命地去做社交,做社群,想要拉新、促活、留存、变现绞尽脑汁。
孤独的人 他们想像鲜花一样美丽
一朵骄傲的心风中飞舞跌落人们脚下
可耻的人他们反对生命反对无聊
为了美丽在风中在人们眼中变得枯萎
张楚的这首歌主要讲的是孤独是一种美德,然并卵,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孤独依旧难以忍受。因此催生了社交。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日新月异,颠覆了很多东西,同时又塑造了很多东西。但有的东西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社交的目的。
什么是社交的目的?
就是获取某种东西,这个答案听起来确实很功利主义,甚至有点令人沮丧。
那到底是获取什么呢?
就是获取解除孤独的人。
一、社交的本质:解除孤独
这是个直击内心的话题,每一个人在社交中都不会想承认自己是一个卢瑟,每一个人都妄图拥有主角光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万众瞩目。因为社交的本质就是为了解除孤独,但解除孤独是一个繁杂的事情。
1. 方式的变化
在早期人们用语言、约会、书信等传统形式 ;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时间成本愈发宝贵,工作日益繁重,生存压力逐渐增加。
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一个个的慢慢找到契合自己的人,社交APP的出现和普及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渠道和社交范围,陌生人社交的方式则由线下开始转到线上。
2. 心态的变化
早期因为信息相对闭塞和少量,接收的东西和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匹配点一般就着力于有限的几个。互联网的发展让匹配点像井喷一样出现,看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去过的地方、做过的职业开始变得可以一一被匹配一一被比较。
在这个时候,人的心态就会由只相信遇见的就是天意转而变为多看几个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人们对解除孤独的门槛变高了。
二、社交的现状:深陷其中却无法匹配
一直以来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匹配数据越高,越合适。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匹配是数据之间的匹配,是标签与标签的匹配,但是社交是实实在在的社交。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女孩子在某探上动辄5w+的被喜欢次数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而有的男孩子点1000次喜欢也得不到一个回复。
这些东西光看数据是看不出来的,数据依旧很华丽,新增多少万日活,但没人知道大多数人陷入里面并且依旧孤独。
1. 人口比例
因为人口比例的问题,女性基数少于男性太多。互联网里的女性基本占很少一部分。大概只能占到5分之1。所以,女性用户无疑整体热度更高,主动权也更大。
以某探为例,女性用户平均可以收获5000以上男性青睐,而男性用户则只有几百(吴彦祖那种除外)。
2. 地区比例
在线上社交发达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玩线上社交APP的人更多,会更容易获得机会。但是在七八线城市乃至县级市和农村里面因为用户量少,导致很难通过陌生人社交软件成功进行线上社交。
3. 文化水平
这是老生常谈了,文化水平在互联网社交上虽然不作为一个硬性的规定,但是基本文化水平平衡在专科及以上,(这里不是指学历而是指应有的文化程度)换句话说谈吐会决定很多东西。
4. 经济条件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话题,条件好的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资源在线上社交似乎更受欢迎,而且也会被认为是有能力。
“真是越来越累,我不知道怎么办了,喜欢的每次都不喜欢我,不喜欢的天天划我。”
“我不知道为什么她不划我,是不是我不够好看?”
“他们都只想跟我约P,真无聊。”
以上的说法经常出现在用户口中。
三、社交的历程:日新月异
这里主要讲有了互联网社交模式后的途径,从论坛(部落格)到贴吧,从贴吧到智能手机普及后的APP互联网的十年走的比什么都快,而他们则分别表示一个时段的特色。
论坛时代是斑竹的天下,贴吧时代是吧主的天下,社交APP则是专业用户的天下。
1. 论坛
论坛可谓是最原始的UGC 社区了,国内最早的超大型BBS论坛莫过于天涯、猫扑、凤凰。通过帖子的发布与回复大量吸引用户加入,而版主则掌握着生杀大权。最早社交行为的核心目的还是以交换联系方式为主(电话号码)。
2. 贴吧
贴吧是发展中期的产品,主要分为吧主、管理、吧员等角色。大家可以在帖子里面勾搭,也可以在私信里勾搭。主要交换的是QQ号码,和所在的城市。
3. APP
到了APP的时代,QQ也变得不再流行,微信以其绝佳的熟人圈子和社群以及其独特私密性代替了QQ的地位,到了后来能不能让用户顺利加微信就成了一个默认的评判标准。微信所承载的社交成本,是其他友商无法比拟的。
四、社交的解药:自我品牌建设
虽然形式很严峻,但是也并不就代表着完全的死路一条。那么现在的社交怎么才能够突出重围,成功的找到对的人?
根据资深用户透露出来的信息,主要还是在于自我形象的树立和个人精神建设上。用心社交可能听起来有点土,但是却是真理。社交一样需要用脑子,一样需要设计。
从某种程度讲,第一次的双方信息交换的时候不亚于求职,而成功的用户往往拥有以下四种特质:
1. 完整详实的个人展示
他们深知,要想在网络社交中吸引视线,必须要丰富个人的资料、展示自己的特长、生活经历。
2. 个人三观传递
完整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是最基础的东西
3. 颜值即是正义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然而并不是。社交最基础的考察项目还是看脸,俗话说得好:“长得好看,赢了一半。”
不是说要长得多么俊俏与美丽,而是你是否真正的收拾好了自己?好好打扮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句空话,衣品和鞋品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第一眼定生死的标尺。
“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的邋遢的外表,来触碰你柔软丰富的内心”
一位智者这样说到。
4. 学习能力
这不是在学校,不需要做题,但是这也是考试,而且这个考试更严苛,严苛到同一个人是否能聊下去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
所以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大部分人不是天生的C位。但是通过后天的练习和升级完全可以做C位,例如:学习专业用户的展示方式,照片构图,视频题材选择。
五、结语
目前关系递进依然是以微信为主战场,并将长期处于这个阶段。因为微信里有完整的朋友圈,这跟张小龙的关系链下沉战略是分不开的。绝大多数的社交产品只能瓜分微信没有触及到的陌生人社交的份额,因此他们做好加微信前的环节要比跑去做社交关系链更理智。
作为用户,如何在这个环节中增加加微信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遵守社交规则,但却不拘泥于模固化思维,多样化的展示自己,才是而今眼下的当务之急 。而作为运营和产品,真正去体验,才能真正挖出用户的痛点。
永远不要纸上谈兵。
使用社交软件多年,一点粗浅的想法,欢迎一起在留言区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