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和检讨一定是再最安全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候,最正确的选择是打肿脸充胖子。
贾跃亭的一封内部邮件引发了轩然大波,本来似乎是诚恳的反思,最终换来了一大堆的落井下石。中国媒体也好,民众也好,对投机取巧的成功者往往怀有敬意,比如英语老师做手机也能收购苹果或者通过粉丝发烧运营就可以颠覆行业从叙事上和田忌赛马箭或者火烧赤壁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似乎潜台词是如果他们能够投机成功,那么我也可以。
所以往往不愿意去打破这层窗纱,但如果遇到大开大合的创业者,大家则都心有芥蒂,觉得这样的事情“我做不到甚至想不到,所以他们也是骗子”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low者心态。当然,这样的事情也并非首次发生,在我印象中则像极了当年的京东。
当年的京东烧钱做物流被黑的体无完肤,光李国庆就预言了京东不止一次的崩盘。我那时候力挺京东,在京东最后一轮融资的时候,大家纷纷说,京东还能挺多久,我则写了一篇《不死京东的收官之战》,刘强东看到后很高兴,也写了一封内部邮件,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们其实不是烧钱,我们是在做未来的价值投资。后来《创业家》给京东做了一篇封面文章,叫《京东为什么不会死》。
因为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候很相似,所以我就想写一篇《乐视为什么不会死》。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和乐视刚刚达成了战略合作,在会员层面上实现了互通,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了结合,不知道是缘分还是巧合?
乐视不是德隆系
钛媒体的文章把乐视称作有可能是下一个德隆系,我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看法,要么是不专业,要么是坏心眼,这种瞎类比对企业的伤害是很大的。毕竟大部分读者不会认为是作者啥也不懂,反而在一大堆似乎专业的表格下会认为可能真的是这样。这种瞎扣帽子的写作方法用在一个上市公司上,显然是不够严谨的,引发了股价波动,被起诉也是应该的。
其实二者除了都有上市公司这么一个相似之处外,其他并没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德隆系是指控制多家上市公司互相投资担保操纵股价巨幅拉升操控市场的行为。而在写乐视的时候,大家明明白白的可以看到,首先乐视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其次乐视最近已经下跌了超过35%。如果不操纵股价拉升就谈不上什么德隆系,而如果只是在资本市场套现拿去投资,实在是良心的不得了。毕竟大部分上市企业套现都进了领导人的腰包,所以董明珠才会喊出那句“我分了180亿给你们,你们还不满足,我就是一分钱不分,你们能拿我怎么样?”
如果贾跃亭把乐视的股份套现后,装到自己腰包里是道理,投到公司里就是感情了。他毕竟是把这笔钱无息的借给了公司去做了七大生态,我觉得类似的指责就显得无厘头。你看,把钱贪了的人反而没人说什么,把钱分了的人,把钱投资了的人却不受待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你不做事,就不会错吧。
刚又看到一个老媒体人又瞎比喻把贾跃亭形容成了叶荣添,我只能说,活该你们只能去做自媒体。
贾跃亭的内部信其实有些草率,比如在说乐视融资能力不强的时候,就引发了很多争议,大家大概的意思是,你融资还不强,谁强?其实,滴滴也很强,美团也很强,这两位都至少在一年内亏掉了一百亿的人民币,前者面临着一纸政策全盘皆空的风险,后者每月依旧保持几亿的亏损还看不到什么希望。
从乐视的角度看来,融资能力确实不太强,毕竟易到怎么也有滴滴十分之一的体量,乐视TV怎么也进入了电视行业的前三名,乐视手机怎么也卖了一千七百万部,至于乐视网、乐视体育内容上的建设可能不好量化,但也算可圈可点。对乐视的担心并不该超过滴滴或者美团,只不过回到我开头的话,大家对投机取巧的成功者总怀有敬意。
乐视的模式靠谱么?
乐视的化反乐视已经谈的很多了,我们换几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其实我一直不反对写批评的文章,甚至我本人就写的非常好。写的好的标准是不要瞎杜撰、瞎猜测而是有理有据有节的推导事实真相。所以为什么我能写出来,大都是被我批评过的对手的认可,他们总觉得虽然我很不爽,但你确实说得对,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喝一杯,而不是这个乌龟王八蛋又骂我了。比如说喷乐视卖五十年会员的就很没有水平,本来乐视是卖了一个电视,有点贵,两万多,为了符合乐视的硬件免费模式,所以假如你充五十年会费,这个电视就送你了。很多人因此看也不看的就得出了,乐视要完了,开始收五十年会费敛财了。
这些人也不想想,就算乐视要收,难道真的有二货会买?难道靠这些二货就能支撑起乐视的资金链?锤粉那么多也没能救活锤子啊,何况并没有那么受待见的YT.贾呢?
即便如此,我见过腾讯的99年QQ会员,也见过罗胖卖的20年跨年演讲,却并没有人说,他们资金链要完了,提前敛财了,万一活不到那个时候谁退钱之类的质疑。又回到头上的那句话,大家对投机取巧的成功者还是更怀有敬意。
当年我能在一边倒的情况下还看好京东,主要是因为觉得京东战略很有远见,我觉得做物流和堆品质是对的,我认为马云爸爸的外包想法是不对的。我现在在这里依旧支持乐视的原因则是,我从乐视身上依旧看到了互联网公司少有的远见。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前老板周鸿祎也说写的很好,名字叫《互联网生于颠覆,死于优化》。
大概意思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大都是因为一个产品颠覆了行业,而慢慢的,这个公司会不断的优化这个产品直到平庸。能再度颠覆自己的,也许有,不太多。比如百度就没有,现状就越来越糟糕。阿里的未来在阿里云和蚂蚁金服,腾讯则只有一个微信。其实阿里云一开始很多人也不看好被冯大辉骂的狗血喷头。而支付宝则也刚被一些过气博客写手喷说产品每次改动都太大是不尊重用户。其实,我自己是很敬佩支付宝每次都有颠覆性改变的做法的,并没有靠优化安全的走下去,而是还在寻找正确的道路。
电商行业的app你打开看看都是一个布局,基本都是抄的手淘,也是行业都不愿意冒险的表现,既然有人在领路了,我们干嘛要创新呢?这就是互联网企业最大的毛病,只看眼前KPI,不敢冒险搏未来。
贾跃亭则完全不同!
乐视的每一次出手都让你感到惊讶,但仔细回想一下,又觉得有些道理。就算是看似最不靠谱的汽车,其实也有易到在保底。很多人无法理解乐视为啥做汽车,我相信他也无法理解为啥董明珠会发火。我之前讲过一个屌丝消费的升级路线,从T恤到手机下一步就是汽车。这是凡客-小米的路径,这两者都已经过气了。我参加过国产汽车的活动,现在十万左右的suv火的不得了,基本符合我说的这个升级路线。所以,做汽车不管成不成,都是个机会,尤其是电动车,甚至有从0开始的机会。乐视投资易到,从资金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认为是为了良好的现金流,而我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恐怕是给乐视汽车兜底。如果乐视汽车量产销售无法打开,先走专车也是保险的道路。乐视汽车做出来恐怕不会是特斯拉那种级别,大概还是会在20-30万左右,加上政府的电动车补贴,未必就成不了。
如果你还觉得成不了,你可以去试驾一下现在政府推广的那些电动车,你就会改变主意了。当然,乐视的困境大概也因为汽车而起,这大概和罗永浩做手机差不多,开始以为很容易几个人就能捣鼓出来,一做起来,发现是个无底洞。如果不是汽车这个窟窿,乐视的资金链并没有什么太危险的地方,毕竟他不需要去补贴盒饭,电视和手机现阶段也没有滞销。
乐视为什么不会死?
乐视股价下跌带来的最大风险是质押平仓风险,但据知情人透露,因为是分批质押,所以距离平仓线还有很远。而对于其再融资有多大影响,也不好说,毕竟股权已经质押出去了和再融资没啥关系了。包括乐视体育在内的近期多项融资,目前都是贾跃亭的信誉担保,所以乐视股价的下跌风险应该被高估了。如果你炒股,你总知道,机会是跌出来的。
而除了汽车需要不断的投入之外,乐视烧钱的地方并没有那么多。烧钱的意思是白白花掉,主要是扩张用的。而花钱采购手机或者电视配件不叫烧钱,那是资金的周转,这还是两个概念,供应链的钱叫账期,除非产品卖不动了,否则也只是一个回款问题。包括易到的补贴,送的全部都是乐视的产品,这在乐视的体系内,是一个正常的销售模式:负利带动会员收费,输入上市公司,做好业绩和未来估值。会员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我相信,目前大部分人都还看不到。只有像我这样的每年招上千付费会员的人才知道。流量入口结束后,会员可能是最后的价值入口。
乐视在电视上的成功已经是气势如虹,在手机上的销售也很顺畅,资金只要在流动过程中,就不存在一个崩盘的问题。汽车如果有问题大不了壮士断腕,其他几个业务不扩张也没有什么问题。乐视不存在不补贴就会死的商业模式,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崩盘风险。换句话说,就是有钱可以扩张的更猛,没钱也能靠现有业务活着。各大业务线也不存在资金上的强关联性,也没有类似德隆系的互相炒作拉抬股价什么的金融套利行为,连锁反应的可能就很小。所以,假如滴滴和美团都不会倒的话,乐视也没有那么危险。
这也是贾跃亭敢写那封内部邮件的原因。反省和检讨一定是再最安全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候,最正确的选择是打肿脸充胖子。这个道理我都懂,贾跃亭如果不懂,就不知道怎么能做这么大了。
那么为什么还要写这封信呢?无责任的猜想一下,一方面,公司发展太快了,文化跟不上,所以可能要有整风运动。另一方面,股价已经这样了,不如就把利空放尽,如果乐视汽车真的可以在明年一月份量产,那么现在正好是建仓的时机。乐视这一轮下跌已经从最高点跌去了将近70%,一般说来,已经接近了大底,我自己猜是35元左右。毕竟乐视刚四十多增发过一轮,那么多大脑袋都套在里面,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至于牵涉到和小米雷军之类的纠缠中,其实就有些无聊了,这别说竞争了,就连个笑话也不算。这年头,谁又比谁好过多少?乐视起码还有个未来的想象空间。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内,相信乐视的股价会加速赶底企稳。到了年底,乐视的业务也大都该总结收官了。乐视在美国产品卖得还不错,值得欣慰。其实我参加乐视美国的发布会最感动的部分其实是在《长城》预告片播放的时候,你真的能感觉这是在输出文化,而现场的老外最感兴趣的也是这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乐视汽车还在《变形金刚5》里面扮演了一个角色,比起蒙牛酸酸乳之类的植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预祝贾老板迈过这个关口,化反更大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