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想的人总是值得尊敬的,这句话我们总是深以为然。但现实是,再美好的梦想也需物质和资金的支持。个人的梦想总是无限大,资金却是无限小,因此随 着互联网的发展,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核心理念的众筹模式开始兴起。众筹首先是在国外兴起,为那些不断追逐梦想的人提供了启动资金。随后又在 2011年左右传入国内,目前已有三年的时间。
在这三年的发展中,国内众筹模式经历了萌芽——火爆——平稳——沉寂的一系列过程。很多创业团队都只是简单地将众筹当做屌丝逆袭高富帅的途径, 却没有真正领悟众筹模式的精髓。而国内众筹网站虽然看似发展地如火如荼,却有着说不出的苦处。照搬国外模式带来的水土不服、监管的缺失等都让国内众筹网站 的发展举步维艰。
愁!愁!愁! 众筹网站愁字当头
众筹网站在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后,已经被众多互联网企业下一片蓝海。阿里、京东、腾讯、百度以及众筹网、天使汇等都在众筹领域发力,力图做国内 的Kickstarter(众筹网战的鼻祖)。而众筹被大众群体所熟悉来自于阿里等企业推出的“电影众筹”概念,只要出资50元或100元,就能为一部电 影投资,这让大众群体开始对众筹开始产生兴趣——与当初余额宝的兴起如出一辙。
至此,众筹已经脱离了国外以智能科技产品为主的范畴,在国内笼罩了多个领域。影视、娱乐、智能产品、农作物……只要是具有创意的想法,都开始在众筹网站上线。当然,其中噱头也不少。比如那些投资巨大的电影本来根本不需要众筹,却打着众筹的名号去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按理说,众筹发展得如火如荼,应该是形势非常喜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很愁的心情,绝对是当下众筹网站的真实写 照。近日,《2014年中国众筹模式上半年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在2014上半年国内众筹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1423起,募集总金额 1.88亿元。其中,股权众筹发起融资事件430起,募集金额近1.56亿元。
猛一看起来成绩还很不错,已经有上亿的募集金额,但却与预期相差甚远。原本上半年股权众筹预期募集金额为20.36亿元,但实际为1.56亿 元,仅仅完成了预期目标的7.6%!这较大的落差一时间让业界无法接受,毕竟所有的众筹网站看起来都风风火火,好像明天就能上市,后天市值就要破百亿美元 的节奏……众筹网站其实正处于这样一个节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基本上除了背靠巨头的众筹网站以外,其他的都只是在硬撑,都在期待度过这个最寒冷 的冬夜。
点名时间掉队 众筹混乱将现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国内第一家众筹网站的点名时间突然宣布放弃众筹,转型为电商化的智能硬件限时抢购平台。点名时间在国内众筹行业赫赫有名,成 立于2011年5月,是国内最早涉足众筹领域的网站。因此,点名时间总是以“中国的Kickstarter”自居。但如今这行业的领头羊却抛弃众筹模式, 积极转型,这让以其为首的部分众筹网站不知所措,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之所以要转型,就是因为众筹网站并不赚钱,甚至亏损严重。据点名时间CEO张佑透露,自2011年点名时间上线以后,在26个月的时间中共有 755个项目通过审核,平均筹资金额13460元。而在其转型为智能硬件首发平台后,平均金额达到82092元,是的6倍还多!这对那些还在咬牙哭泣的小 型众筹网站来说绝不是个好消息——老大都玩不转了,我们这些小兵还有奔头吗?
而对于那些背靠巨头的众筹网站来说,虽然资金不是问题,但限于模式并不明朗,在可以预见的时间中,众筹仍然是个烧钱的无底洞。比如淘宝众筹、京 东“凑份子”、苏宁众包及微信许愿众筹等,都在面临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问题。准确地说,它们还都是带着理想化的认知去运营众筹网站,并没有真的将其当做一个 缜密、严肃的商业模式去运作。
所以张佑对这些巨头的建议就是:“干脆别做了。”他认为,“众筹的风险很大,所以我们才要转型。现在很多巨头要跳下去做,其实我们是非常担心的。从数字上来看,坦白讲效果其实也不太好。大家都在走我们三年前的老路,他们会踢到铁板的。”
而且许多众筹商品也脱离了梦想的本质,偏离了既有的轨道。比如微信的许愿众筹,更像是一种乞求。当你想喝咖啡,想看电影时,只需在朋友圈发布一 下,就有好友为你付钱买单。这是真的众筹吗?这只是一种看起来卖萌,实在愚蠢的做法。早就有网友指出:“实在有损形象,朋友圈里的好友是靠关系和信任度来 维系的,总是索取会引起反感,得不偿失。”可以说,众筹行业已经陷入了混乱。而随着对众筹的理解不一,这种混乱还将扩大。
风险高 投资无保障
虽然国内很多企业都擅长将国外的商业模式“拿来即用”,却总是忽视其与国内环境的不融合性。众筹模式在国外混的风生水起,那是因为有健全的机制 作保障,但这国内却成为某些创业团队骗取资金的途径。虽然众筹网站都会对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核,但就像申请淘宝卖家那样,也仅仅是一个流水式的过程。否则一 旦审核太过复杂,会在无形中提高创业团队的准入门槛,整个网站将会门庭冷落。
正是准入门槛的降低,很多创业团队都将众筹当做筹集资金、吸引关注、提升曝光度的最佳途径。这其中的确不乏某些极富创意的项目,但与国外创业团 队不同的是,国内创业团队往往只关注到产品本身,却并没有制定出完整的销售、推广、售后等商业模式。最终往往是项目赔了钱,也伤透了参与众筹的投资者的 “钱包”和情感。此外,更不乏一些打着众筹旗号招摇撞骗的创业团队。在得到资金后,却根本没有给出产品。如此一来,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根本没有保障,自然会 让整个众筹模式越走越窄,也让众筹网站举步维艰。
水土不服+监管缺失 众筹发展畏手畏脚
为何在国外大红大紫的众筹模式,在国内却始终像困住笼子里的猛兽,始终无法突围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因为受众群体的意识不同所决定的。 在国外,大众对创新产品的包容性很强,也非常支持别人完成梦想。因此投入的少量资金可以长时间等待,即使最终产品不尽如人意,也只当是帮助别人完成梦想。
而国内大众在投入少量资金在众筹平台后,就迫不及待地等待产品或项目出路。一旦时间有所延长,就会产生怀疑心理,甚至部分素质较低的还会破口大骂。这样混乱的现象自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对众筹的不信任,最终影响众筹行业的健康发展。
但要知道的是,即使是众筹项目的发起者,也不能精准地把握产品或项目的研发时间和完成进度,只能给出一个大概期限,最终与大众之间形成尖锐矛 盾。此外,在众筹平台上也不乏少数只想骗钱的产品或项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情,大众自然会对众筹敬而远之。理念的不同、环境的差 异,最终让众筹在国内有些水土不服,始终没能真正走上正轨。
此外,众筹模式的监管缺失也是导致众筹网站畏手畏脚的重要原因。从本质上来看,众筹和理财“宝宝”们一样,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但在当下, 众筹模式尚未完全成熟,仍在探索之中,更缺乏政策性的监管。不过在今年上半年,关于众筹模式的监管已经有了多次讨论,证监会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众筹的监管办 法,只是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