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最近轰炸式推广的邻里社交应用叮咚小区,相信不少朋友也和小编一样体验过一把,也许大家心中都有疑问单纯将这样的邻里社交模式Copy2china能否成功?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资本圈里的新贵「叮咚小区」,走入人们视线的原因,可能更多是因其最近收到某上市公司1亿元种子投资,在早期投资界,这个数字不可谓不惊人。而同样 地,Nextdoor去年开始被互联网业界关注,也是因其收到的6000万美金融资。然后,除了看到热点之外,有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更值得关注:同样是以服 务小区为目的的互联网产品,为何产品形态差异如此之大?在其差异背后,是运营思维的不同,还是两个国家文化形态的根本不同?
建筑设计大师安藤忠雄曾说“建筑即服务”。这句简单的话,其份量不亚于流行到烂大街的“Less is more.”而在互联网的时代,亦可复用其逻辑——“产品即服务”。正如“光之教堂”这样极简朴素的建筑只会出现在有枯山水和殇文化的日本,不同的互联网 产品也根植于它的国民人性。这或许也是简单粗暴的Copy2China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下中国,屡屡折戟的原因。
在Nextdoor的主页上,团队对其自己的定义是“private online network where neighbor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stronger safer neighborhoods”。意即“私密的邻里社交网络,帮助邻里一起建立更紧密,安全的社区” 。由此延伸,Nextdoor首先是一个社交网络。在这个产品内部,一切活动的主题是居民,活动调性是“安全”,活动目的是“建立邻里” 。它是一个以小区为单位的SNS,接近于Facebook、Path 、Couple,他们之间只是社交图谱(social graph)的不同。
叮咚小区的主页上,团队自己的定义是“小区生活便利服务站”。要帮助居民“及时了解小区的重要公告,与小区邻居欢快交流,发现身边的二手车,拼车, 宠物,生活服务更便捷”。叮咚小区首先是一个“服务站”,一切活动的主题是“发现”, 活动调性是“便捷,欢快”,活动目的是“发现”。它是一个以小区为单位的Craiglist 接近于58,赶集等商业模式,只是地域颗粒精度的不同。
从定位本身,我们看到了相似产品背后不同的意图,也就不难理解它们在功能上的巨大差异。
以注册为例,试图建立互信社区的Nextdoor的注册流程极为复杂,不允许用Facebook账号注册、要求用户在地图上选出房子所在位置,随后还需要Nextdoor按地址发送明信片确定身份,住户可以提供自己的电话或提供与住址相关联的信用卡验证。
而叮咚则重点在于做精人群识别和地域划分(为的是更精准的推荐社区商户服务),所以在注册流程上使用签到次数,据不完全测试,用户需要至少签到20 次才能注册该地址,据我实测积累的过程中还经常遇到定位不准而无法签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不是门槛的门槛”+邀请陌生人的机制也反映产品定位上的模 糊。
以服务为例,Nextdoor主要服务于邻里守望,提供邻里之间的互信互助,以至于安全守望,商务推荐基本以用户贡献内容为主,是总体服务的一小部分。而叮咚小区则以便利性发现为第一要务,在主页上即进入围绕小区相关的服务站、号码通、论坛及小区周边相关的便捷服务。
Nextdoor与叮咚小区,在“服务小区”这同一“根源”之上,生出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这正好反映了两种社会形态的不同,有极深的观照价值。
美国用户对于邻里社区(neighborhood)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在相当程度也超过欧洲。社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要,能够深刻影响诸多元 素,表象的如房价,教育,环境,更深的会影响到立法。人们能够从一个邮编(邮编与社区位置紧密相联)读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以加州为例,一街之 隔的East Palo Alto和Palo Alto房价就可以差到一倍,冶安和教育也会差到很多。而再过一条街的Atherton就几乎是硅谷之荣,拥有这里的物业价格昂贵。这一切皆因人们可以骄 傲地说“我住在一个高尚的neighborhood”。好的邻里社区可以拥有更好的学校,环境,共同抵制治安问题,环境问题,游说及影响立法。从这个意义 上讲,Nextdoor将重心放在建立邻里社区上,无疑与美国人的价值观是深刻相关的。
而中国在过去的30年,遭遇人类历史上难遇的巨大变革。经济的大幅跃升,社会结构的巨大动荡,及数亿人口大迁徙式的”城镇化“,将中国的邻里关系变 得几乎淡漠。 一线城市里年轻人口居多,父母,以至孩子和配偶皆在远方,高楼林立中住着大量流动租户,人们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或应酬酒局中消耗了大部份精力以至极少有正 常的家庭生活。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我们几乎很少认识我们的邻居,更不用说关心邻里。 邻里社区在中国,无法对教育,环境,治安,立法做任何影响,甚至换一个物业公司都很困难。Nextdoor的邻里私密社交显然是无法在中国立足的。
叮咚的产生更适用于中国市场,也是因为人口的流动性和家庭价值的缺失。没有老人、孩子、宗教、邻里的社区,需要的是大量就近服务,快节奏的一线城市 生活迫使每个人要在步行10分钟的生活圈里找到日常重复消费的服务方,无怪社区版Craiglist模式会得以通行。简言之,它不是邻里,它是服务平台。
在不同基点之上,向下去走,我们能看到截然不同的可能性路径。Nextdoor对私密和安全的苛刻要求,引致它是一个慢起慢落的产品,早期的 3500户邻居一直以封闭 beta 版的方式运营。但关系一旦建立,社交关系会很紧密,每一个用户的价值也较高,在未来成长或有天花板,但因其有大量高单价用户,会是一个好的被并购对象。
叮咚小区则成为社区商业入口,因为用户使用门槛低,且中国用户基数大,增速应当完全超过Nextdoor 但单个用户价值会远远不如。好处在于,这个产品的想象空间更大。如下图所示,我认为未来的泛电商格局将以距离划分为下结构,在步行十分钟内的是大量重复消 费的社区商业,外围是1小时左右的服务圈,主要由团购服务来完成,更外层则是实体商品交易,如淘宝,京东等等。从这个格局上说,叮咚小区有可能把住近场消 费入口,成为一个大体量的产品,但具体要看其执行速度和能力了。
关于两个社区产品的未来,我们无法预知,本文的篇幅所限,也不能讨论更深,但有趣的话题往往在于,用户如土壤,生长不同的产品形态。
正如叔本华所说:
——“每个人都将自身所感知的范围当做世界的范围”。
来源:Ping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