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互联网思维的帖子引发热议,解读这些典型案例的玩法和手段,提出了很多的概念,如碎片化、用户至上、粉丝经济等等,仿佛一瞬间传统企业优质的产品、满意的服务、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段都不再重要,全部被互联网思维的潮水所淹没。除了看热闹,我们是不是应该深入思考下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营销的真相
“互联网思维”的营销案例,并不是近一、两年才产生的,也不是互联网的专利。05年超女的成功从商业炒作而言,在于迎合了大众民主的社会参与意识,更重要的在于对后现代新型偶像的崇拜心理;甚至也有人说毛爷爷当年的革命胜利正是抓住了那个时代的屌丝代表——广大工农兄弟,“打土豪、分田地”的需求,也是那个背景下的人民大众追求公平、自由的精神诉求;今天小米的粉丝文化既是用户对产品参与感的强烈认同,但更重要的年轻一代的极客消费文化;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也不会奇怪为什么差评无数的《小时代》依然有人捍卫,屌丝逆袭的《泰囧》能够拿下票房冠军。
无论是诺基亚的倒下,任天堂的老去、微软的疲软,我们都应该看到上一代以功能著称的产品正在走下神坛,功能比拼已经不是杀手锏。面对产品越来越丰饶的今天,80、90后更向往价值观层面的契合和精神引领,也需要更强的群体认同感,甚至在消费行为上更容易相互影响。这种精神需求催生了很多亚文化现象,而社区、博客、论坛更是为亚文化的诞生和传播提供了水土丰美的牧场,创造了亚文化产生的技术背景和条件。
如今,80、90后身边充斥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的媒体介质,这里面所蕴藏的各种亚文化声音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早地感受到当下的情景,传统的口号式鼓动和广告式推广只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到窘迫的压力。因此,品牌的影响已经慢慢从大平台转向小圈子,从改造社会的大话题转向改造自己,从被动的接受指导变为我对你故事和价值观的认可……。
任何新品牌的崛起一定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戳中了代表未来一代的精神诉求,并以这个点为中心完成从亚文化市场到大众市场的跨越。了解你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时代的客户环境,这才是成功营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