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目前大多数可穿戴智能设备,如手环、手表、计步器等其实都是主打极客和男性码工的玩具,可对技术挑剔与较真儿的极客有多难搞啊?于是出现了一批目光独特者——譬如PICOOC的Latin智能秤、快乐妈咪胎语仪、微蜜等想征服“软妹子”的智能“硬汉子”们。
“女人的钱好赚”一直是市场通吃的“金科玉律”,但同时,“如何捉摸女人的心”也是永远无法破解的一大谜题。我们在对比男女思维差异时,常常用笼统的左/右脑、理性/感性来对比强调,可具体如何呈现在产品中呢?
从选老公案例中的“女性思维”谈起
先听听神经学科学家Ogas的研究吧。他与同伴曾通过大量计算机模型研究得出,女性的大脑利用类似调研技巧,分析一个潜在男性伴侣表现出的一切:社会地位、身体素质和感情因素等,随后以此做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他究竟适不适合当老公?Ogas认为,这种潜意识的评估就是“女性直觉”的源头。“女性直觉如此设计,就是要解决女人面临的特定问题:一个男人是否忠诚、是否善良,有没有能力保护家庭”。
所以,顺着这样的“恋爱”思路,或许可以借鉴到产品上。讨好女性用户的产品或许要对应性地满足这几个条件:品味、情感、还有安全感,当然也有大众都关注的质量(譬如某薯片地铁广告词:真材实料,别骗女生)。
像Google Glass充满设计感的金属架、Pebble的大表盘子……从外观上一看就是充满阳刚气息的男性私属品,就如同产品本身打造的“炫、酷”概念。女性类产品可不是讲究这些,从定位上它更强调的是定位上的“高端、时尚”,如果不是系出名门,最好也是与名门挂钩的。比如“阿芙精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腊某公司提供技术,法国某集团负责研发和检测”,笔者不得不说,雕爷依靠这种高明“傍腕儿”之举俘获了好多女性的芳心。
应用在外观上,靠谱的行为或许是你要将女性产品做成一件艺术品。对于智能硬件而言,你要将硬件做成一件艺术品,还把软件做成一件艺术品,当然,更重要的是软硬的对接流程也必须是件“艺术品”。这是PICOOC CEO告诉我的。
最好的结果取决于同产品建立的情感联系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在这些对比的维度中,有两个可以抽出来分别直击男性、女性思维的核心。笔者认为,中心化思维应该是男性思想特质的主要特征,感性则是公认的女性思想特质。
倘若上文所讲的讲究品味和外观的产品能博得女性的好感,那么情感化的设计和功能则是秒杀女性的“温柔一刀”。
比如微蜜、好肌友之类,它负责测试肤质湿润程度的硬件只有一个硬币大小,小巧精致的设计契合了女性随时将其装在包包里同闺蜜攀比皮肤的心理。
更绝的比如Latin智能秤的无屏秤体,很多人最近都在讨论这个“逆天”设计。关于这个设计有很多解释,比如弯下腰看电子屏会影响称量精准性、用手机屏幕看数据比电子屏的体验效果好……在笔者看来,最符合女性心理的解释应该是这个——你总不想在称重时,有个比你瘦点儿的妹子在一旁尖叫说:“不会吧!要不要这么有分量?”
你懂的,这可不是唐朝。每个爱美女子听到这样的话都犹如——五雷轰顶!
对于针对女性用户的智能硬件产品,最理想的结果便是产品应该能用类似的“小心思”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这与大部分男性在智能硬件上对配置、参数等的看重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女性更在意产品的情感属性,更追求产品之于自我的意义。
用“竹林打斗”去找到那个共鸣点
艰难的是,情感是一种不能通过调研得知的抽象物。所以你往往能看到这样一种遗憾的场景:囿于基因的原因,很多非右脑思维的产品经理很难抓住女性思维,即使抓住也难免隔靴搔痒。
不过,那也不是没有办法的呀。微信团队的所有产品经理现在都在看一本叫《女性的起源》的书。那是张小龙教导的,“产品经理应该放弃理性思维,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标分析”。你可以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感知、体察和揣摩“慢攻”方式;当然,你也可以采用《卧虎藏龙》中的“竹林打斗”方式——这棵竹子失手还有机会抓住另外一棵哪,最终你总会抓住那个难以捉摸的女性共鸣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