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之殇,毫无疑问是中国电商蓬勃发展的肌体上沉疴已久的毒瘤,于小处而言,任何一个用户购物不能靠撞上大运,于大处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不能靠山寨模仿。唯有刮骨疗毒,才能涅槃重生。
这两天,淘宝和工商总局之间的口水战万众瞩目。起因是阿里1月27日以淘宝小二的名义发了一封公开信,质疑工商总局的一份没有严谨统计学报告的抽样数据,认为工商总局在执法过程中有标准不一、抽样少、吹黑哨的问题。
1月28日,工商总局反戈一击,在其官网挂出一份名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的报告。在这份白皮书中,工商总局直指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对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有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5大突出问题。白皮书“对阿里巴巴集团工作要求”一节中告诫阿里巴巴集团“要守住底线,克服傲慢情绪”。
在双方还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另一电商巨头苏宁率先行动,在1月29日发布公告,宣称启动“蓝盾行动”,对标正品行货底线,专项自查自纠,强力提高平台商户商品的品质准入门槛;探路网购服务行业规范,借力外部专业资源、开放企业内控流程,着力营造便利消费、放心消费的网购氛围。
淘宝和工商总局的口水之争围绕两个命题展开,一是淘宝的假货比率到底有多少,二是工商总局的报告到底科学不科学。抛开技术问题不讲,不用去较真到底淘宝是否62%的非正品率,黑马哥单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量,的确淘宝假货比较多,很多时候淘宝跟假货划等号。以阿里和马云的智商来看,也不会对假货的存在不知情,但是为什么既然明知有假货存在,还能够铁嘴钢牙的“死不承认”,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工商总局对抗呢?
在黑马哥看来,淘宝之所以铁嘴钢牙,最根本的原因是淘宝的商业模式来决定的。大家都知道,淘宝最初是一个C2C的电商平台,建立之初是为了跟线下竞争,一开始只能打“价格策略”,最终成为了一个假货集散地。跟京东、苏宁等自营电商不一样,淘宝的产品不是自营的,只是为淘宝商户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商户自主运营,然后淘宝收广告费。所以说,从骨子里淘宝并不是一家电商公司,而是一家广告公司。既然是广告公司,所有收益都是从商户的广告费里来的,你如果要求它去打假,就相当于断了自己的财路。虽然,淘宝在打击假货、诚信经营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都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源上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