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李军(化名)曾在身边看到过“毕业即散伙”的例子:在公司隔壁,一位同城“985”高校学生创业者带着团队打拼了3年,从创业孵化器搬到了光谷大厦,公司已有了10余名员工。
临近毕业时,创始人接到了一家世界百强企业的年薪60万元的邀请,决定离开公司。主心骨一走,公司不到一个月就解散了。隔壁办公室到现在还堆着他们未拿走的杂物。
记者采访多位创业导师时,他们都近乎一致地认为,“创业大学生毕业散伙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些诞生于象牙塔里的学生创业团队,在‘大鱼吃小鱼’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扎根成长,历经挣扎,毕业季反倒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创业热潮在校园涌动,创业追梦背后更需冷静思考:中国大学生合伙人如何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生死跨越”,从而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立足专业领域,各司其职”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生范小虎花了3年时间,终于啃下了武汉智能家居行业的“硬骨头”。
2011年,范小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结识了谢屈波等3位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博士生同学,上课之余,大家一起吃饭、唱歌、聊技术、聊人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3年后,一则谷歌高价收购某智能家居公司的消息让他们深受启发,“这不正是我们的研究领域吗?”经过多次商议论证,4人决定针对老年群体打造一款智能家居系统,并成立武汉博虎科技有限公司。
“博虎”是公司两位主创——谢屈波和范小虎名字的组合。主创团队4个人各有所长。谢屈波曾将一个创业公司做到了上市;另外两人在国外读博士后,掌握着行业领域前沿动态;而范小虎自称为“刘备”,能将一帮“大将”聚在一起战斗。
范小虎认为,项目能稳定地运行下去,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立足专业领域,各司其职,做团队每个人最擅长的事情。“这个行业的水有多深,我们4个人都已经摸透了”。
经过3年的发展,博虎科技逐步确定以年轻人、大型医院、养老院企业为目标客户群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范小虎也被评为“2017年武汉创业十佳大学生”,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
武汉科技大学2011级建筑学专业的郭广欣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同样考虑到了专业匹配的问题。
2015年,郭广欣组建了3人团队,成立武汉众果科技有限公司。他负责软件开发与设计,另外两人一人擅长运营,一人主管销售。
他们的创业项目是自助式摄影室。上大四时,郭广欣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开发出单反相机声控拍照感应模块设备,只需摆好姿势,喊出命令,显示屏便出现对应的照片。
这一技术改进极大地“解决了行业痛点”。原本需要遥控器控制拍摄,非常影响照片美观性,如今双手从遥控器中解放出来。“凭借专业能力,我们要在同行中做最有技术优势的。”郭广欣说。
2018年11月,公司新场地装修完成,团队也获得了全国创业大赛银奖,公司则被评为武汉2018年度科技“小巨人”企业。
在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动漫专业的黄子豪看来,“团队要走得远,不仅要立足于专业,更要注意瞄准市场”。上大四时,他组建动画制作团队,之后成立木子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因动画制作成本高,学校师生很难消费得起,但起初扎根学校,一旦脱离这个群体便难以生存。“有老师找我们做动画时,我们干脆不收钱”。
市场调研显示,大多数画师喜欢画人物,但实际上人物岗位是饱和的,真正的市场缺口是场景制作,“我们主打技术过硬的美术外包”,这正是木子岚团队的强项。
“很多大学生创业团队没能在一个细分领域中提高市场竞争力。”黄子豪说,“就我们公司而言,外面很多做动画的公司综合实力很强,但在场景制作这个细分领域我们可能比他们强。这就是我们的创业公司的立足点。”
木子岚以动漫美术为主营业务,参与多个动漫游戏项目艺术制作。在中国最大的动漫类美术外包平台“米花师”上,木子岚已经做到全国第二。
“找合伙人比找对象更重要”
“做社团和创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范小虎把自己的创业渊源追溯到了读本科时创建学生社团的经历。
大二那年,自幼爱好跆拳道的范小虎创办了山东大学跆拳道协会,发展到7个学校,从社团管理、业务拓展、校外参赛,范小虎觉得“就像拓展分公司一样”。他曾带领这个新生社团在全校400多个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获得十佳社团称号。
一次事件让范小虎第一次体会到合伙人的重要性。在跆拳道比赛前一天,黑带二段的他不慎腿骨骨折,无法参加比赛。祸不单行,因在医院休养,无法按时与赞助商家签约,一项社团赞助费也泡了汤。
“大学期间的这些小跟头还是要扛得起的。”他决定在骨折37天后的学校迎新活动中登台表演,腿上缠着绷带,朋友帮忙搀扶着去表演现场。在台上,合作的伙伴悄悄地扶住他,演出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创业比办跆拳道社团更加复杂,未来可能遇到的意外也会更多。”范小虎记得,有一次,在签融资合同的前一天,对方公司破产,投资项目瞬间泡汤;年前公司账面上一分钱也没有,几个合伙人从家里拿钱,才勉强发了员工工资。
“有时候一个人单打独斗未必就好,有一群跟你一起打拼的伙伴,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孤立无援。”范小虎一开始就明白得找个靠谱的伙伴一起创业。
选择创业合伙人时,他邀请了相熟的同学,4个人的专业能力、为人处事都互相了解。他认为,“找到逆境时出现的朋友”才是创业合伙人的最佳选择。
他算了笔账:每天早上出门前和女朋友说不了1个小时的话,晚上9点多下班后又不到两个小时,中间有8个多小时要和合伙人待在一起。
“找创业合伙人比找对象都重要。” 他笑道。
“志同道合”也是郭广欣寻找合伙人的标准。“三个学建筑的伙伴”性格上合得来,都明白合伙人的重要性,郭广欣记得有位合伙人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开个小公司,那拿100%股权也没太大意义,但如果合伙人一起齐心协力把公司做大做强,我即便占有少量股份,也够多了。”
在股份问题上,郭广欣占有公司最大股份,其他两人毫无异议。“一个人再厉害,毕竟能力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发力就可以把公司推到更高的级别。”郭广欣说。
权责明确规避纠纷
范小虎在合伙人的股权分配上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首先合伙人之间的权责利益一定要明确,白纸黑字红章都要有,并且有动态适应调节机制。”例如,4位股东虽然股权平分,但都有相应的销售任务,完成每单业务都可以单独拿提成,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只要股份、利润分得合情合理,大家一起合作都会愉快”。
这一点,与郭广欣不谋而合。
成立公司前,郭广欣对如何分配股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他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咨询了同校获得千万元融资的创业学长,最终将股份分为1∶2∶7。
他知道大学生创业公司起步常遇到的问题是:一味地讲哥们义气,合伙人之间平分股权,缺乏主要决策人,到公司发展后期因意见不合而一拍两散的事情非常普遍。郭广欣认为,在决策中有一个能拍板的人至关重要。
公司刚成立不久,郭广欣想招人扩充业务,但其他两位股东觉得业务还不成熟,可以节省新员工的费用,让每个人多承担部分工作。郭广欣把股东聚在一起,给大家算了笔账,“一个中级业务员8个小时工作可以带来2000元,一旦我们增加了他的工作量,既要做业务,又要负责低级推广,业务收益为1000元,而低级推广只能带来100元收益,那为什么不花500元再雇一个人呢?”用理论和模型数据分析,郭广欣最终拍板为公司招聘了7人。
为了规避利益纠纷,黄子豪创业至今一直是个人独资,“我一个人摊风险,赚了钱是公司的,亏钱了我照样给大家发工资”。他认为,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创业之初的热情是极容易消散的,因此没有把股份搞得太复杂。
华中师范大学创业导师丁玉斌发现,大学生创业团队合伙人大多是同学、朋友,这些原本很亲密的关系有的后来反而成为矛盾的导火线。在项目发展阶段,有些人能不要酬劳地一起奋斗,但有了一定成绩后却散伙了。
他介绍,曾有一个3人的创业装修团队,在公司拿到80万元的单子后,一个负责现场施工的合伙人提出分钱,拿走了20万元现金,保留了部分股份分红,离开了公司。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院长赵北平建议,大学生创业要事前定好游戏规则。在股权、表决权设计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核心人物,把握企业管理的规律,形成较成熟的企业架构,从而维系创业团队的运转。
在大陆、台湾两岸高校创新创业论坛中,台湾中华大学创新育成中心资深经理许文川曾说,“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鼓励大学生一个人创业。如果大学生一个人创新创业非常辛苦,那么要鼓励团队创业,尤其是鼓励学生跨系部、跨学院组建团队,提高创新创业资源互补性与抗挫折能力。”
他举了个例子,如在有的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中,有人是学商业管理的,对财务比较敏感;有的是机电学院的学生,对技术比较精通;还有的来自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等,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创新创业中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每名大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是什么,在一个团队中所有的短处才有可能变成长处。
那么在团队作战中,如何增强大学生创业合伙人的凝聚力?
丁玉斌认为,关键在于主创大学生的管理智慧。这要求大学生管理者既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还要有团队建设能力。掌舵人需具备的业务能力、财务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创业大学生拥有足够的信心,社会也有足够的宽容,让大学生创业者在试错中摸索与学习,与团队合伙人共同成长。
刘振兴 杨洁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