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学大型PUA现场:一哭二跪的“感恩教育”,别再**祸害孩子了!

前两天,一个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视频,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视频里,演讲老师在台上慷慨陈词,发出了灵魂的拷问:

 

思考一下,你长这么大了,做了哪些对不起爸爸妈妈的事情?

以后还会不会跟他们吵架?

还会不会玩游戏,看电视?

 

你以为这是在审问犯人吗?不是,镜头一转,台下坐着一群年龄很小的学生,在音乐和气氛的烘托下,孩子们哭成一团,整个场面看上去非常热闹。

镜头的最后,书单君看到了这个演讲的题目——《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感恩圆梦演讲会》

 

听起来一股子传销味儿非常正能量,既能教育孩子,又能完善品德,还能梦想成真,三大问题一个对策。

 

但这届网友显然并不买账,大家纷纷回忆起自己当年被“感恩演讲”支配的恐惧:

 

“李阳疯狂英语当年来我们学校就是这样。”

“小时候被毒害过,跪在地上抱着我爸哭得稀里哗啦。”

“小学搞过,初中也有,但我真的哭不出来,同学还说我冷血。”

 

为什么一个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反感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家反感的不是“感恩”,而是以“感恩”为名,实则强行煽情,传销**的行为。

 

这些“感恩讲师”的套路如出一辙:

 

首先,要有一个委曲求全,生活悲惨的妈妈——最经典的就是那个“母亲偷偷卖血供孩子读书”的故事。

“你的妈妈为了你,放弃了所有爱好,再也没唱过歌!”

 “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的妈妈是最伟大的!她们一天到晚在家里,做牛、做马。”

 “为了你们,她可以什么面子的都不要,为了给你看病,妈妈都给医生跪下了啊!”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妈妈因为你受尽了苦难。(这句话绝就绝在它不全对,也不全错)

听到这里,每个孩子都会回忆起,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就算自己的妈妈没有那么“悲惨”,心里还是会没来由的感到愧疚,好像自己的存在就是个错误。

再加上《烛光里的妈妈》或者是《天亮了》的背景音乐渲染,很多人都跟着一起哭,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

接着,演讲老师还会让大家用拥抱、洗脚、下跪这些方式,表示对家长的感恩

“抱抱你的父母!向他们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凡是不肯下跪的人,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

 

在这样的感召下,孩子们声泪俱下,抱头痛哭,演讲者则是趁热打铁,赶紧推销高价图书,外面20块没人要原价99的书,今天在这里只买50块!

 

据一位冷静的网友回忆,自己当时完全不为所动:“我为什么要拿我爸给我的钱,去买他的书来教我怎么孝敬我爸?”——思路清晰,是个人才。

 

可惜,当音乐一起,氛围一来,在演讲大师的煽情下,大部分人都悔恨不已,掏钱买书,发誓重新做人。

至于第二天还记不记得,那谁知道呢?

快餐式孝心

其实,对于网友们的反应,书单君完全感同身受,因为我初中时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那位讲师在台上一通煽情之后,见哭的人不多,就开始含沙射影地说我们不懂孝顺,没有教养,甚至打着哈哈连“不是人”都说出口了。

 

操场上转悠的老师们大概也被提前打了招呼,要是谁不全神贯注地听讲,就会走过来记名,一并秋后算账。

 

回头想想,这种“不哭不是人”的气氛,完全是为了“哭完好卖书”。这种套路,多年来在各个学校屡试不爽。

同时,这种畸形的“感恩教育”也得到了一些家长的认可。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有些孩子就是缺乏感恩教育,不知道孝顺父母,也不听话。听这些演讲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不易。

 

感恩教育本身当然没有问题,但目的的正确,不能掩盖手段的错误。

 

从事德育研究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晓丽,就批评过这种现象:

“这种感恩演讲不等于感恩教育。真正的感恩教育,必须以学生理性地主动参与为前提。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把‘催眠’、‘灌输’、‘**’等方式看作教育,尽管有时候它显得颇为有效。”

 

这种传销式感恩,仅有煽情的技巧,却没有真心感恩的情怀,到头来只是为了卖书挣钱,这种被迫产生的快餐式孝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感恩教育正确的方式,应该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以身作则,用行动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有合适的土壤和时机,这颗种子自然会生根发芽。

 

那些指望听一场演讲,就让孩子学会感恩的人,无异于拔苗助长。

眼泪成了最高的赞美

再往深一层说,为什么这些“教育专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用催泪的方式,来推销书呢?

 

书单君认为,是“眼泪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会中被过度放大的结果。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看影视节目,是为了消磨时间,放松心情。侦探片太烧脑,艺术片太沉缓——只有笑过和哭过,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

 

人的笑点是逐渐升高的,想要戳到所有人的笑点,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泪点不一样,韩剧里那些滥俗的套路,即使看了几十遍,只要把故事稍微变一变,依然能达到催泪的效果。

 

久而久之,哭,竟然成了评判一个剧或综艺好不好的标准之一。

 

不能让人掉眼泪的电影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必须要有嚎啕大哭的镜头才能表现剧中人的真感情;真人秀或者选秀现场里,没有点儿观众或嘉宾哭的镜头,似乎就是“不走心”的表现。

 

<某歌唱比赛的观众>

此类现象比比皆是。

 

所以对于一个想要去学校推销书籍的“教育专家”来说,怎么才能简单直接地展现出自己有水平?台下哭成一片就是最好的表现手法。

 

痛哭流涕的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眼泪不是为父母而流、不是为老师而流,是为了“教育大师”的业绩而流。

 

这种感恩,何其可悲。这种现象,何其扭曲。

 

《圆桌派》里,演员何冰说:

“现在中国一些电视剧的金科玉律就是,男的嚷嚷女的哭。我大学上表演课时,老师教完了各种好的表演后,最后一课里,老师说,孩子们,今天我要教你们哭。这不是好办法,但是是你们出去谋生必不可少的一课。”

 

一个好的演员,最忌讳的就是表演情绪,但在这样的环境底下,不会哭,表演功力再深,可能都吃不上饭。

 

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里,写了一个冲动**的男人。

他本来罪不致死,绝不可能被判处死刑,最后却被“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宣判了死刑。原因就是他在他妈妈的葬礼上没有哭。所以,陪审团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禽兽,他不配活着。

 

从小说到现实,这种荒谬一直存在着。

 

书单君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懒惰。

 

太多的人出于懒惰,便浅显地以为情感是单一的。不哭,就是冷漠、不走心,哭了,就是动了感情。

 

他们看不到哭与冷漠中间漫长的灰色地带。

 

其实,正是那些无语凝咽,那些欲言又止,那些想哭又忍住后的面无表情,才构成了人丰富多元的情感世界。

 

那些在台下哭泣的孩子,对于这些是无知的。但他们只是孩子,他们的无知是大人们的无知导致的。

 

听过演讲的孩子们长大后,有了更多的社会阅历,受过了更多的教育,再回头看这种演讲的视频,才能分辨对与错。

 

才会明白,感恩从来都不是**洗出来的,眼泪,也不应该成为最高的赞美。

哭泣只是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我们不能因为它是最容易看到、最声嘶力竭的,就只看得到它。

主笔 | 燕妮 轻浊  编辑 | 黑羊

图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祸害  祸害词条  感恩  感恩词条  现场  现场词条  大型  大型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