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掀起舆论骇浪之后,李嘉诚本人终于发声表态。9月17日晚间,李嘉诚通过长实地产(以下简称“长地”)2015年中期报告公开表示将继续看好中国经济。
李嘉诚跑路? 图片来自网络
中期报告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集团营业额190.4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收益总额为79.86亿港元,税后盈利72.7亿港元,流动资产净值为1685.81亿港元。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李嘉诚称,部分国家的经济问题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构成影响,预料全球市场将持续面对若干不确定因素。内地方面,尽管金融市场出现短期波动,鉴于支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因素,以及中央政府多项稳定经济措施,预计内地经济运行可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地以“一带一路”为中国对外主要经济战略,将缔造无限商机,预计香港也可因此受惠。
在长地的业务方面,李嘉诚表示,如果没有不可预见的事故发生,预期集团下半年的整体业务较上半年将更好。目前长地的土地储备足够未来四、五年发展所需。未来,随着更多发展项目的陆续开展及出售,预期会有较多售楼的收益。
今天,《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两大党报“不约而同”刊文对“李嘉诚撤资”做出回应。《人民日报》文章称,看待一件事情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斯人已去,难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场经济本就是多元经济、流动经济,有人走、有人来,有人看跌、有人看涨。《经济日报》指出,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不值得大惊小怪。要理性看待实业资本跨境流动。
李嘉诚 图片来自网络
《人民日报》文章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2%,这么大的盘子、这么重的分量,一个商人的撤离并不能影响基本面。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再正常不过,没必要对此风声鹤唳。
《经济日报》文章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来投资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正逐步增强。全文如下:
李嘉诚 图片来自网络
《人民日报》
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
这几天,亚洲首富李嘉诚深陷舆论漩涡,关于他从大陆撤资的争论,仍然在唇枪舌剑地进行着。是正常的运作,还是道义的失守?是合法的进退,还是无奈的撤离?义愤填膺的道德审视、唱衰中国的负面猜测、恐慌情绪的传染效应……所有这些元素,使得李嘉诚的撤离变得十分敏感。
那么,如何看待李嘉诚“投资路线图”的转向?一些人选择从感性的角度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优惠政策、开放环境、巨大市场,是他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石;而这几年来,由于转方式、调结构,大陆经济增速主动回调,李嘉诚的选择就显得尤为扎眼。从普通人的朴素情感出发,好的时候同享福,遇到困难却不能共度难关,这在观感上确实让一些人觉得有点说不过去。
然而,看待一件事情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即便是有种种“看法”,也只能停留于个人内心的几声嘀咕,却难以从公共层面进行“道德绑架”。毕竟,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动,市场的规则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内,资本享有来去自由的权利。李嘉诚到大陆赚钱,如果因为曾经给予优惠而主张“不宜想走就走”,即便在道德上有正当性,在道理上也说不通,更与法治精神相悖。今天的大陆,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场透明,当然有足够的底气接受任何资本的归去来兮。只是,如果缺少这样的大视野,激于义愤而情绪失控,甚至公开叫嚣“别让李嘉诚跑了”,就显得有点落后于时代的不自信了,也不利于企业家树立信心。
众所周知,北京长安街的东方广场,上海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镇的标志性建筑,都打上了李嘉诚的烙印,他的撤离,无论如何都可能被视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说这不代表什么,肯定不现实,但如果对此做过度解读,甚至由此预测中国经济不行了,则显得有些夸大其词。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2%,这么大的盘子、这么重的分量,一个商人的撤离能影响基本面吗?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再正常不过,没必要对此风声鹤唳。
与一些人的恐慌情绪相反,中国官方对此表现得从容淡定、举重若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日前表示,“更多的外来投资对在中国投资信心逐步增强”,“我们现在推进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斯人已去,难以挽留也不必挽留,市场经济本就是多元经济、流动经济,有人走、有人来,有人看跌、有人看涨。只要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坚定完成转型、保持市场活力,就不用担心李嘉诚之后没有资本进来。我们能做的,不是自降身份的挽留,更不是激于义愤的谩骂,而是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今天的离开成为明天的遗憾。
资本没有国界,但商人有祖国。相信包容开放的中国,会为更多商人留一份温情,不仅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来容纳他们,更会以超越金钱的胸怀来温暖他们。如果仅仅把中国视为利益性市场,而不是战略性市场,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离开。但时间将证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
李嘉诚 图片来自网络
《经济日报》
理性看待实业资本跨境流动
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不值得大惊小怪。一些资本或走或留,应该予以尊重,并依法保障其有序退出的权利。可以预见的是,不断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将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不断提升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一段时间以来,香港富商李嘉诚调整实业布局、陆续从大陆撤资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来,一篇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网文被恶意炒作,引发了更多的争论。透过网络上飞溅的口水,还原这场争论的本质,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实业资本的跨境流动?
李嘉诚 图片来自网络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不值得大惊小怪。李嘉诚或走或留,作为他个人的选择,应该予以尊重,并依法保障其有序退出的权利。
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外资,包括港资和台资,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李嘉诚 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3月,我国发布了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准入限制从79条减少到38条,禁止类项目压缩到36条,允许类项目不再保留对外商投资股比的限制。这是外商投资目录颁布20年来历次修订中开放幅度最大的一次。
此前,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也正式实施,新办法对境外投资确立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引入了负面清单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核准范围,被认为是我国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破冰”之举。
李嘉诚 图片来自网络
不仅如此,我国还扩大了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开放范围,扩大了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措施,取消了钢铁、乙烯、造纸、起重机械、白酒等一般制造业的股比要求。同时,启动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强调对该放给企业的权力要放开手、放到位,负面清单外的事项完全由市场主体依法决定。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来投资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正逐步增强。今年前8个月,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外商投资增长了9.2%,境内投资者到境外投资规模也增长了20.8%。可以预见的是,不断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将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不断提升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理性看待资本的跨境流动,就是要将市场可发挥作用的交还给市场,尊重并遵循自由、平等的市场经济规则。
相关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
在长地的业务方面,李嘉诚表示,如果没有不可预见的事故发生,预期集团下半年的整体业务较上半年将更好。目前长地的土地储备足够未来四、五年发展所需。未来,随着更多发展项目的陆续开展及出售,预期会有较多售楼的收益。
2015年上半年,长地已经确认的物业销售营业额为157.65亿港元,其中在香港的物业销售收入为103.28亿港元,内地的物业销售收入53.13亿港元,新加坡的物业销售收入1.24亿港元。
公告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长地总共持有约150万平方米的投资物业组合,其中,香港占130万平方米,而内地仅剩下20万平方米。目前,长地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在建综合体世纪汇正在寻求转手,项目报价接近2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世纪汇广场是长地在陆家嘴最后的自留商用物业。
图片来自网络
李嘉诚在公告中称,香港上半年物业整体维持稳健,而中国内地若干主要城市的市场气氛及物业投资也属平稳,如果没有不可预见的重大不利发展,预计下半年香港和内地的市场将维持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方向仍将继续由政策所主导。
报告显示,长地的业务收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物业销售、物业租务、酒店及服务套房业务及物业及项目管理。这四项的总计营业额为177.4亿港元,其中物业销售额为149.26亿港元,占比约84%。
长地在公告中称,集团将以地产业务为主,继续发展位于香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核心市场,持续增加投资物业所得经常性收入,优化土地储备以平衡稳定及增长。
目前,长地拥有约1490万平方米的开发土地储备,其中约70万平方米位于香港,内地约1380万平方米,海外拥有40万平方米。
图片来自网络
“李嘉诚资本运作”成热点的冷思考
李嘉诚资本运作话题正在发酵,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就此表示,“我们现在推进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9月17日《北京晨报》)
李嘉诚作为港商的代表,在内地有很多的投资项目,其投资金额相当大,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各个领域,具有指标性作用,成为商界传奇,过去两三年,李氏家族在内地、香港卖掉一些资产,加大对欧洲的投资,对此,长和发言人表示,长和集团并没有撤资,有买有卖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
李嘉诚怎么运作自己的产业,是他自己的事儿。在国人看来,唯一产生联想的是,李嘉诚的运作会不会与内地投资环境有关。这些年,内地投资环境正在改善之中,内地成为全球最具投资价值的目的地,大量外资纷纷在内地加大投资,以获取内地大市场的利益。可作为最具眼力投资家的李嘉诚却有反向操作之举,难道内地投资环境变差了?
商人谋利,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哪里有钱赚,就跻身到哪里。哪里投资回报大,就投资到哪里。李嘉诚的运作,倒是提醒了我们,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过去那一套招商引资的方法是不是过时了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吸引投资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许多老规定、老办法、老举措不能适应当下投资市场的变化,特别是法治化、国际化的商业环境有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都关系到吸引和留住外商的必备条件。我们千万不要高看了自己的市场之大,没有了让人青睐的投资环境,没有了让资本自由施展的空间和舞台,即便是再大的市场也无法引人、留人。
从这一点来看,进一步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减少对外商准入的限制;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开放范围,逐步过渡到实行负面清单制度,让外商在华投资更加便利,只有从体制层面加大力气推进改革,才能既留住旧资本又吸引新资本。
李嘉诚内地资本运作成热门话题,凸显出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时期,旧的投资者正在离开,新的投资者正在进来,这种新老交替,新旧换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投资市场正以一种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在运转着。从投资的策略上看,李嘉诚近年的一些资本运作,更多的考量可能是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选择了投资的多样化、多地化。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中国作为全球的大市场,其自身所具有的魅力仍吸引着众多外来投资者。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1至8月外商投资增长了9.2%,其中服务业的外来投资增长了20.1%。同时,境内的投资者到境外投资的规模也在增加,1至8月增加了20.8%。这种“双向投资”,一方面说明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有增无减;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当国内、国际投资的双向流动成为一种常态,我们看待李嘉诚投资方向的转移,应该更多地从投资的属性上看待,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李嘉诚跑了,引发国内某智库口诛笔伐和各媒体热烈争议。长和实业发言人回应称,并未撤资,有买有卖是正常商业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