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微商大佬龚文祥在一个公开会议上说:
“我们公司5个人,一年可以赚5000万!”
“我做视频号只有一万多粉丝,已经变现100多万!”
“不要谈什么长期主义,我是短期主义者”
是不是有些颠覆认知?
今天主要聊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模式可以持续的赚钱?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在现在这些互联网平台上创业,商业模式是如何形成闭环的。
我给一个很抽象的路径:流量——转化——交付
我看了几年很多在新媒体平台上创业的团队,有内容做的很好的,但是最后还是倒闭关门了。
其中不光有那些一门心思搞优质内容的,也有一些刚开始转化做的还不错的,但是他们也没能持续生存下去。这是为什么?
答案是:没有完成持续的核心交付。
想赚快钱的人,最终往往都赚不到钱。
一、流量
新媒体大概是从微博时代被人提起来的,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容可以很低的成本进行传播,然后拿到平台巨大的流量。
一般来说,我们看到一个平台有机会,这个机会主要体现在流量巨大这一点上。比如抖音,系统分配的流量足够大,大到一个视频最多能给几千万播放,而视频的制作成本还很低,这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机会。
在绝大部分平台上,流量的载体都是内容。可以说,内容的质量决定了流量的大小。
但新媒体的内容,和以往传统媒体的内容有非常大的区别。
传统媒体以“我”为出发点,只做自己能做的、喜欢做的内容。
新媒体以“用户”为出发点,做用户喜欢看的内容。
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最终的结果就不同。
内容即产品,这是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有的重要认知。好的产品经理,就应该是一个「用户的代言人」。
我说一句价值观非常不正确,却非常有价值的话:
“用户就是傻B。”
先别喷,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歧视用户,而是说产品如果针对的人群非常广泛,那么就应该按照「木桶理论」,根据下限去设计内容(产品)。简单点说,就是把用户当傻子去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为什么我们看抖音的时候,觉得有些内容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尴尬」和「弱智」,但是这些视频却随随便便拿到数量逆天的播放量?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内容是奔着满足绝大部分心理需求去的。
如果你的内容不讲人话,两三句就冒出来个英文或者专业名字,那么在公域流量巨大的平台上,你是没办法拿到理想的流量的。
但是,很奇怪的是,为什么很多做抖音内容很厉害的人,都不赚钱呢?
答案是没有设计转化流程。
二、转化
转化,简单点说,就是你的用户或者客户,因为某样东西,把钱付费你。
首先强调一点,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有变现价值。这点在流量圈已经多次验证了:泛粉的价值非常低。
而抖音很多数据很好的账号,连「泛粉」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泛流量」。
为什么一直强调做人设IP,而且要做垂直领域的IP。
因为有流量的不一定是IP,有留量才是IP。
100万流量,不一定比1000个铁杆粉丝有价值。为什么做微商的小学毕业的宝妈比抖音头条几百万粉丝的大咖更容易赚钱?因为留在微信里的好友都是留量。
龚文祥强于转化,是因为他的目标就是赚钱。而他做自媒体,无论是公众号还是个人微信,以及现在在做的视频号,只为了吸引一群人:想赚钱的人。
这类人群的变现价值极高,这也是龚文祥视频号粉丝只有一万多,变现却能接近200万的原因。
当然,他变现的那部分流量,很有可能不是视频号带来的新增流量,而是本来就沉淀在他自己个人号的私域流量——留量。而视频号,只是再次提供了一个可以变现的产品。
普通人想发财,传统企业想转型互联网,白领想找副业,创业者想找新风口。赚钱的机会一直都是刚需。
而视频号可能是目前最适合微商再次崛起的机会(详情可以看上一篇文章:短视频下半场,视频号即将爆发的11大变现模式(万字长文))。
龚文祥说他自己是短期主义,但是实际上,他也在做长期主义的事情:给想赚钱的微商卖机会。而从他的行动来看,他的交付做的不错。
很多人在互联网平台里抓住一个机会,利用黑科技、骚操作,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赚到很多钱。但是这其中,大部分人都很难持续的赚很多钱。
这篇文章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交付。
三、交付
交付的主体是什么,无非就是两种:产品和服务。
产品和服务有什么区别?
生产流程和交付流程不是同时进行的,就是产品。
生产流程和交付流程是同时进行的,就是服务。
2019年中开始的dou+带货流,利用资金杠杆和降低视频制作成本,很多团队甚至能达到月佣金过百万的水平,但是却难以持续这个水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卖的货真的很垃圾!
可能卖99块的洗面奶,成本只有几块钱,佣金可以给70%以上。看视频内容,这个洗面奶能达到的美白、净肤这些功能,实际拿到手后都没有。
真正的长期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交付」这个环节。
之前有个词出现频率非常高:流量变现。
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抖音、快手,只要方法对,拿到流量都是非常容易的。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力做出一个好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快速变现,选择高佣金但是质量很差的产品和课程去卖给用户,就变成了一个很普遍的模式。
以这种模式作为变现手段的团队,抗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差。
当交付不够好的时候,留量也会变成流量流走。
当然现在很多新媒体公司还能赚钱,这是因为还能做增量,新增的这部分流量还可以再转化。但是如果不注重交付,增量不能完成到留量的转化,就会形成一个怪圈:
越做增量,越难增长。
一个人如果成功过,那么他以往成功的经验,就会成为未来最大的畔脚石。
流量型玩家赚钱的原因,是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取到很大的流量,然后找利润率高的产品去做转化。
流量、转化这两个环节的优势,反而成了无法完成优质交付的劣势。
该做点有价值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