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家疫情下业绩暴涨的公司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这就是刚刚完成申购并于1月26日正式登陆创业板的采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采纳股份)。其招股书显示,该公司主营业务为注射穿刺医疗器械及实验室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医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及兽用注射器、试剂管等。
然而,这些低值医用耗材,即临床普遍应用、价值较低的一次性医用材料,目前来看并不是采纳股份变得吸睛、吸金的主要原因。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国内外口罩紧缺,采纳股份亦投身口罩生产销售,当年度更是借此收入2.55亿元,占据其营收半壁江山。
采纳股份招股书显示,其目前已停止了口罩的生产和销售;剔除口罩业务后,2021年前三季度注射器产品及病毒采样管销量均快速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疫情相关需求的增长仍起到主要作用。
在2020年,同采纳股份一样在特殊时期下业绩暴涨的医疗器械企业并不少,譬如同属低值医用耗材领域的英科医疗、振德医疗,2020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564%、457%,净利润亦分别同比暴涨近40倍和15倍。
但一方面,与英科、振德依靠医用手套、口罩、防护服等主营业务借东风而起不同,采纳股份的口罩业务与其主要产品的关联性并不强;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紧张形势的逐步缓解,多数疫情概念医疗器械股业绩疲态渐显,市值亦相继祛魅。
这也是一位投资者在打新采纳股份中签后决定弃购的原因:“红利短暂,增长的可持续性还需要观察,现在的定价(50.31元/股)和估值(35.48亿元)高过心理预期。”
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则认为,如今同类疫情概念股的股价已经充分蕴含了对未来低速增长、不增长甚至衰退的预期。
但可以肯定的是,对疫情之后采纳股份们被打回原形的担忧,正萦绕于资本市场。
卖口罩年入2.55亿
运气是门玄学,但没有人能否认它的重要。对企业来说,也一样。
2004年7月23日,采纳股份于江阴市正式注册。该公司法人陆军在任职于德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江阴市伊诺尔工业有限公司等后,从老东家们的兽用注射穿刺类产品(如针头)等出发,并渐渐将路拓宽到医用上。
在医疗器械领域,低值医用耗材算得上刚需,临床普遍需要应用,预计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可达970亿元;而根据《2019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注射穿刺类产品在其中占比最大。
但与其他医疗器械市场(医疗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相比,低值耗材领域的企业虽然都能赚钱,但鲜有“吆喝声”。
“低值耗材往往技术门槛低,虽然市场规模大,但高度分散。业内企业又多数业务单一,且多以ODM(贴牌)/OEM(代工)为主,自主品牌的发展阶段仍十分初期”,一位医疗产业分析师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
具体到采纳股份,其报告期内的2018年、2019年,自有品牌收入只有3.35万元、5.09万元,只占当年主业营收的0.02%、0.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后续虽有增长,但从下表中可以直观看出,占比仍然不高。
要知道,贴牌、代工无论在哪个领域中都是典型的低毛利商业模式,再加上采纳股份的拳头产品是注射穿刺类耗材,即便全球医疗需求不断增长,其现阶段价值局限也可见一斑。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自主品牌的发展来看,还是营收增长来看,2020年扩张口罩生产销售业务对采纳股份都有弥足轻重的作用。
从上图可以清晰看到,2020年采纳股份自有品牌开始发展,但当年口罩营收占自有品牌部分99.86%。同时,当年该公司营收共计5.05亿元,较2019年大涨179%,但其中口罩便卖了2.55亿元,占比超过50%。
换言之,疫情极大地拉动了采纳股份的业绩。在前述分析师看来,即便剔除口罩业务,2020年以来采纳股份的注射穿刺类及病毒采样管等实验室耗材产品的业绩增长,亦与疫情相关需求增长——譬如疫苗接种时需要用到的注射器、学界和企业对病毒的研究等——不无关系。
这也让采纳股份在其成立的第17年,迎来了上市的机会。
招股书显示,其所选取的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收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而在2020年年中,公司估值尚只有6.7亿元;2018年、2019年的净利润分别只有0.32亿元、0.20亿元,离创业板还是有距离的。
而短短半年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了。无论如何,采纳股份都迎来了一次正面展示自己的机会。
红利过后
但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逐渐缓解,市场情绪正在发生变化。从乘上了东风的其他低值耗材上市公司身上,投资者们已经有了感知。
时间拨回到2020年初。彼时全球疫情暴发,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疫基础用品极度短缺,而中国企业早于海外企业复工复产,承担起了很大一部分的补给作用。
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陡然变大的成长空间。譬如耗材领域中的英科医疗和振德医疗,2020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564%、457%,净利润也分别暴涨近40倍、15倍。公司市值也随之陡然上升。
增长背后,是生产线的扩张。以主要产品之一为一次性医用手套的英科医疗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其一次性手套产能为190亿只,到2020年则增长到了360亿只。采纳股份此次上市融资的一项重要用途便是建设年产9.2亿支(套)医用注射穿刺器械产业园,因其目前3.5亿支(套)注射器、2.5亿支(套)穿刺针的年产能利用率已趋于饱和。
但到了后疫情时代,疫情相关耗材的市场需求正逐渐恢复常态。待短暂窗口期过去后,这些企业的增长能否持续,成了资本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
这种对企业被打回原形的担忧并不难理解。“急剧扩张的产能很难如巅峰期一般被消耗掉,硬成本已经投入,营收却有可能断崖式下降,业绩承压”,前述分析师表示。
(部分相关企业行情)
“大家都是在观察,最近相关企业估值较低也是因为蕴含了企业未来可能低速增长、不增长甚至可能衰退的预期”,王海蛟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也正因如此,这对低值耗材企业的产能和业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国内低值耗材企业产品线单一、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不足仍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想要长期发展的企业无法绕过的难关。
如果对比同样受益于特殊时期需求增长的其他领域医疗器械企业来说,譬如检测试剂、呼吸机等的生产企业,低值耗材的低门槛让企业的产品更容易被取代。
可能有人好奇,像输液时常用的那套用品,还能有啥不一样。“其实不同品牌的针头和输液管、针头,在排气等使用感受上还是有差别的”,有护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从这点来看,虽然产品用于临床,但其实低值耗材企业与临床场景相隔甚远,主动靠近或许也是其研发突破的一条重要路径。
不过,疫情虽有涯,但疫情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远不止短期内的业绩增长。前述分析师表示,虽然疫情前国内低值耗材企业便以外销为主,但疫情之后,其能获得更多国际市场的认可,拓宽了出海之路,这也是企业可以把握的重要机会。
同时,华创证券在报告中指出,防疫物资销售带来的巨额现金流,可以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和以获取技术、补全产品、增加渠道为目标的并购。
另外,在中国医疗需求增长及医疗器械行业推进“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低值耗材企业在国内市场中亦有机会挖掘更大的空间。
热闹总会过去。而在疫情过后,这些企业是否能探出一条更宽的路,尤其在高度分散的领域里从一众企业中脱颖而出,答案就只能交给时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