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在乎奥斯卡颁奖了?

“好莱坞表彰大会”真的不再重要了吗?

奥斯卡学院奖,在上周二“悄悄”地公布了提名名单。为什么是“悄悄”,因为如果你去搜索浏览一下入围名单,你可以数数你看过几部,或者是听过几部。

你是否知道今年《犬之力》的12项提名横扫,意味着什么?日本导演滨口龙介凭借《驾驶我的车》入围了重要奖项,与前年创造历史的韩国导演奉俊昊,又有什么区别?而近几年,奥斯卡为了突破与求变,又改动了多少奇奇怪怪的规则?

1998年第7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马特·达蒙、罗宾·威廉姆斯和本·阿弗莱克合影

这些好像都只成为了一小圈层业内人士/电影媒体津津乐道的盘点与点评。而上次,全民热火朝天地议论奥斯卡,是五年前把最佳影片颁错给《爱乐之城》的乌龙事件,还是六年前小李子终于拿了影帝的梗就此完结?(而此时你可能压根不记得小李子的获奖影片究竟是哪部。)

2017年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爱乐之城》制片人宣布最佳影片应为《月光男孩》

奥斯卡,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下的产物,本质上是集合着最强盛电影工业从业者的表彰大会。曾经最佳影片榜单中也出现过《泰坦尼克号》《辛德勒的名单》《沉默的羔羊》等等这些在票房与口碑上双丰收的作品。可现在连提名名单公布,都没人来吵架了。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在意这些被表彰的电影了,也不再在意奥斯卡的获奖名单了?是什么在削弱这一头号文化娱乐产物的商业和艺术价值呢?

小金人该怎么诞生

英剧《九号秘事》里曾有著名的一集,戏谑调侃了奥斯卡评委是一群“没看过一部提名影片就盲投”的“老古板”,这或许多少有些夸张,不过的确指出了些许僵化的评选制度。那么,已经将近百岁的奥斯卡学院奖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1986年第5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比利·怀尔德、黑泽明、约翰·休斯顿一起颁发最佳影片

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希区柯克获得埃尔文·G·撒尔伯格纪念奖

奥斯卡学院奖,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组织与颁发,投票的评委是由学院邀请的千名成员构成的。而这些成员基本上涵盖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各领域的杰出代表,比如制片人、导演、演员、编剧、摄影、剪辑等等分支。因此奥斯卡颁奖前的各种工会前哨战奖和各大影评人奖,甚至是因各种丑闻已一夜失去公信力的金球奖,都算是奥斯卡的前瞻。

自2016年宣布多元化评委构成以来,学院已发展到约8,000名成员,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有色裔/女性从业者近年来就屡受邀约成为正式评委。这是奥斯卡求变的一小步,那我们来看看奥斯卡这几年还改变过什么重要的规则?

1972年第4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查理·卓别林获得终身成就奖

1961年第3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伊丽莎白·泰勒 凭借《巴特菲尔德八号》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2022年第94届奥斯卡参选影片规则中,最佳影片提名数固定为10部,并针对流媒体上线的电影扩大了入选可能性,且在音乐、动画等相关奖项的提名名单数量中也有所提升。此举的目的在于适当迎合逐渐霸占全球市场的线上发行渠道,尤其适用于疫情期间的放映问题。

而从去年起,学院颁布了全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标准”作为入围量尺,对于提名影片剧组成员与电影主题有了基础的规定与限制。

1. 入围电影的主演或重要演员里至少有一名少数族裔或有色人种

2. 入围电影的剧组主要职位需要有六名以上少数族裔或有色人种

3. 入围电影话题需要至少涉及少数族裔、有色人种等非传统话题中的一项

这样看起来,学院是在不断革新并投入积极的举措,对吗?

1959年第3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西德尼·波蒂埃,凭借《原野百合花》成为第一位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黑人演员

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马龙·白兰度凭借《教父》赢得最佳男主角奖,但他未到现场。代领此奖的美洲原住民女孩,称其因“电影工业不当对待美国原住民”,拒绝领奖

《华盛顿邮报》分析了过去五年内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单并与全新政策对比,多数电影符合以上要求,但少数可能会陷入危机,比如“差点”拿了最佳影片的《爱乐之城》。我们都知道,之前荣获奖项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白人且为男性。

如今,这位“奥斯卡老人”想在种族、性别、多元文化等各类议题上寻求创新,但这些“立竿见影”的举措,就像是一剂强心针,并不是针对电影艺术探索的长久之计。因此,每每发布一项修改规则时,评论总是在说“又政治正确”了。

1941年第1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詹姆斯·斯图尔特 凭借《费城故事》获得最佳男主角奖

而其实一直以来左右入围甚至获奖名单的,还有一项重要因素,算是好莱坞的公开秘密——那就是各大电影制作公司的公关策略。简单来说,“越高的媒体曝光”可以帮影片争取到更大几率的提名与获奖。因为几千名成员每年面对的是如此数目庞大的电影,所谓的“头版”就能争取更多的评委看到影片,至少能让评委在做选择题时纳入考虑范围,而不是压根都没听过而忽略掉自家出品的电影。每年从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开始,九月的威尼斯电影节(近年与好莱坞“关系亲密”),再到长达半年的各大影评人奖与工会奖揭晓,都是为获得奥斯卡最终提名的一次蓄力。

1998年第7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詹姆斯·卡梅隆 凭借《泰坦尼克号》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1个奖项

翻看近五年的最佳影片提名名单,你会发现它们的发行公司有各类老牌的大公司旗下专门进行颁奖季向宣发的子公司,例如环球影业、迪士尼旗下的探照灯影业、被迪士尼收购的20世纪影业(前20世纪福克斯)等等传统公司,还有曾为《罗马》砸下几千万美元宣发费的Netflix、加入战役的亚马逊影业等流媒体公司。偶尔也会有以小博大、另辟蹊径的A24和Neon能拔得头筹,但总是少数情况。

1999年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格温妮斯·帕特洛凭借《莎翁情史》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最“臭名昭著”的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曾凭“一己之力”将《莎翁情史》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这类争议影片推向奥斯卡。虽然所谓“公关”并非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决定性因素,但的确在几十年来,这多少左右了行业内的许多运行规则。

毁掉电影的,是电影本身

20世纪30年代,他们说有声技术的出现会毁掉电影。20世纪50年代,他们说彩色胶片的使用会毁掉电影。20世纪70年代,他们说有线电视的普及会毁掉电影。20世纪90年代,他们说互联网络的诞生会毁掉电影。21世纪10年代,他们说流媒平台的泛滥会毁掉电影。

1991年第6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麦当娜和迈克尔·杰克逊

他们说过很多次,很多东西很危险,都可能毁掉电影。但其实,如今好莱坞电影工业所面临的致命问题是——日渐疲软的原创力。

在超级英雄电影统治电影市场的近15年内,大公司仿佛是尝到了票房高回报的甜头,每年公布的新片计划不是超级英雄续集就是旧IP重启。这种愈发保守的制片策略,导致ta们几乎只朝两个方向投入制作,巨额投资且面向票房收益的动作大片与投入极少且仅面向颁奖季的“文艺电影”。加上如迪士尼这样的巨头每年市场份额占比几乎达半,垄断式的结果是吸纳收购更多的传统电影公司。

1998年第70届奥斯卡红毯 海伦娜·伯翰·卡特

1999年第71届奥斯卡红毯 凯特·布兰切特

与此同时,真正的小成本独立电影和长期专注投入制作独立电影的制片公司,可能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将他们的电影推广到大预算电影的关注程度。有人说,奥斯卡颁奖典礼是一项金融业务,而不是一项创意业务。大公司出品的小成本电影“争风吃醋”,真正独立制作的艺术片难被青睐,在院线排片上也是难与其他大片相媲。

如今Netflix与亚马逊影业等愈发壮大的流媒体平台,获得越来越多的提名,曾出品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独立电影制作公司A24,近年制作的《灯塔》和《原钻》在前期曾获得高讨论,却并未获得一项奥斯卡提名。将其拒之门外的原因,依旧来自学院冷落某一类型/题材这一放不下的“包袱”,也许喜剧、恐怖就是两大最容易被学院忽视的电影类型。

灯塔  The Lighthouse  2019

原钻 Uncut Gems 2019

而学院评选褒奖的影片,因被诸多文化、政治因素干扰,往往会选出那类”最大公约数”电影,因此那些拥有独特创作愿景,没有试图取悦任何特定群体的叙事,在学院看来,似乎变得不那么“值得关注”。因此,我们仿佛也看到越来越多“颁奖季向”的电影诞生,这类电影拥有学院关注的议题,ta们所认可的价值,在命题作文的基础上,这类电影往往能获得青睐。简单来说,“英语系”电影的确肉眼可见的不那么吸引人了。

2013年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本·阿弗莱克以制片人的身份 凭借《逃离德黑兰》获得最佳影片

原创能力日渐疲软的好莱坞仿佛进入模式化评奖,在精英化小评审团的三大电影节分别根据自身评选风格,推崇女性主题获奖电影(《倒霉性爱,发狂黄片》《钛》《正发生》)时,奥斯卡仍然在“政治正确”与“学院地位”之间苦苦挣扎着。再转头看一直被好莱坞大幅忽视,终于在近两年逐渐声势浩大的韩国电影产业、一路冲到顶峰的奉俊昊,和已经入围今年多项提名的日本导演滨口龙介,体现了创作者的尝试,也反映了奥斯卡的争取。这本是好事——

但《寄生虫》在美国的成功被指认仰赖于奉俊昊多年经验下贴近的好莱坞风格,与韩国对于本片公关力量的投资,以及它在欧洲电影圈产生的影响力。同样的,《驾驶我的车》今年在各大电影节收获的好评与人气,加上好莱坞持续不断“讨好”亚洲电影界的尝试和“村上春树原作”的标榜,让本片超额入围奥斯卡成为了确凿的事实。

2006年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李安 凭借《断背山》获得最佳导演奖

2020年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奉俊昊 凭借《寄生虫》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四项大奖,《寄生虫》也成为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片”

好莱坞开始尝试对欧洲中心的艺术电影及其评论的重视,确实是有益的方向。在向全球输出电影百年后,终于也敞开怀抱迎接世界电影,这样的转型值得鼓励。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样的风潮更暗示了好莱坞自身创作力每况愈下的事实。

苦熬收视率

去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人气以史诗般华丽的收视率跌落再创历史新低,仅剩九百万观众收看直播,比起本就低迷的前一年再次下降百分之五十。

The television actress Sandra White. Photograph by Loomis Dean/Time Life Pictures/Getty

长期的兴趣寥寥,学院反复搬出“古怪新政”,导致这难得一蹭的年复一年掉入谷底。加上疫情的影响,在此期间的颁奖典礼大幅搬入线上,好莱坞表彰大会所营造的富丽堂皇的空间临场感,难以被观众代入,明星大咖们从昏暗狭窄的酒店房间里苍白连线,谁又有精力坐足四小时,听读那些不再熟悉的名字?

尽管奥斯卡颁奖典礼已做出上述努力以增加其成员和提名者的包容性,但他们总是只在负面宣传发生与产生影响后才开始采取这些行动。奥斯卡颁奖典礼近年来一直在与收视率作斗争,从2000年到2018年损失了1983万观众。

奥斯卡金像奖为提高收视率也进行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例如提出“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别,但后来因迅速招致广泛谩骂而被否决。许多评论家和学院成员,例如演员劳拉·邓恩和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于自己纳入多数提名类别而感到不安。

1989年第6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女演员艾琳·鲍曼和男演员罗伯·劳演唱清水复兴合唱团歌曲“Proud Mary”的改编版本,其中的歌词改写成以电影业为参考

1979年第5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颁奖嘉宾哈罗德·拉塞尔、女演员法拉·弗西以及视觉效果得奖者丹尼斯·艾宁、卡罗·兰巴尔迪、布莱恩·约翰逊

但显然,学院还没有吸取教训。根据最新消息,奥斯卡将迎来“最受粉丝欢迎电影奖”——虽然并非正式的奥斯卡奖项,但网友可带话题票选自己最爱的电影,范围必须是符合本届奥斯卡报名资格的影片但不仅限于奥斯卡入围影片,每人每天最多投20次,并将在今年奥斯卡颁奖礼公布结果。学院表示此活动是为了让社交媒体用户能实时参与奥斯卡颁奖典礼,找到同好,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

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最著名的“群星自拍”

但如此娱乐化与网络化的奥斯卡,真的还是“奥斯卡”吗?又或者,推翻“学院”式传统,才是奥斯卡进步的本质?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奥斯卡  奥斯卡词条  颁奖  颁奖词条  不在乎  不在乎词条  越来越  越来越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报道

 阿里国际站将下架Smilatte...

9月14日消息,阿里国际站日前发布Smilatte旅行杯商品召回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称,为了维护平台用户权益,并重申阿里巴巴国际站对商品安全重要性的关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