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熟的财富管理市场最终是多层次、多元化的。
新年伊始,财富管理市场便陷入了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伴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容、产业格局的发展壮大,财富管理市场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在资管新规、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之下,市场对于「大财富管理」的发展预期愈发高涨。
而另一方面,受春节前后行情影响,市场情绪一度低迷,春节刚过就出现了公募基金发行失败的案例。一些财富管理概念股也受到波及,连有着「券业茅台」之称的东方财富也遭遇了股价的大幅下挫。
尽管短期仍有诸多挑战,但从长期来看,大财富管理的崛起已势不可挡。
近日,人民大学发布了一份《中国财富管理能力报告(2021)》(下简称《报告》),以财富管理保有量为核心指标,综合评定出了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百强机构,借此亦可一窥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格局。
从参与主体来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第三方代销平台等皆有入局。
其中,银行入榜的数量最多,平均得分也最高。在前十名中,银行占据了九个席位,其中招行位居第一。此外,第三方代销平台代表蚂蚁基金也跻身前十,排到第八名。
《报告》认为,各类财富管理机构构成了财富管理行业生态的主体,不同机构之间虽然在重叠的领域竞争,但在互补的领域存在着合作,这种竞合关系会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内财富管理行业的常态。
眼下,行业「质变」仍在持续——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大财富管理」将真正进入经营客户、陪伴客户财富成长的新阶段,产业链将破旧立新,形成多元业态共舞的时代。不同市场参与者发挥自身禀赋,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1、产业格局:千帆竞逐
《报告》统计了2021年四季度各机构在公募财富管理产品上的保有量,包含非现金类银行理财产品、非货币类公募基金两大类,并对此进行评分、排名。结合《报告》的能力评价结果与不同机构的业务表现来看,眼下,商业银行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上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前述「百强机构」中,银行的数量占据压倒性优势——总体占比超过60%,前十席位中占据九席,前二十名中有18家银行在列。
其中,不仅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这样的全国性银行,许多区域性银行也榜上有名且排名靠前。比如,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都进入了榜单前二十。
从不同机构的平均得分来看,银行也以平均得分229.40分排名第一。
在新一轮财富管理市场「爆发」的浪潮之中,银行将大财富管理上升到更高的战略维度。多家银行将大财富管理写入了自己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并且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业务协同等方式稳步构建财富管理业务的「护城河」。
和银行业一样,近两年券商也在大举布局财富管理行业。从头部券商到中小券商,多家公司宣布设立设或调整架构,成立专门的财富管理子公司,大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势头强劲。典型如东方财富,也是因为其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卓越表现而备受市场追捧。
在前述「百强机构」中,券商数量也达到了19家。但相比之下,排名和评分(133.40分)普遍低于银行。一个可以参考的细节是,券商中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在总排名中位列第33。
不过,目前来看,《报告》认为,大部分券商依然无法摆脱对传统「佣金模式」的依赖,同时也存在产品同质化、科技赋能能力不足、渠道销售能力欠缺等现实困境。
除了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之外,「百强榜单」中还有12家第三方代销机构。尽管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渠道和运营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平均得分也达227.81分,仅次于银行。
但从整个大盘子来看,银行仍是财富管理市场的绝对主力,第三方平台只是辅助角色。
2、各有所长:百花齐放
近两年提及较多的「大财富管理」,通常被认为是指「大客群、全产品、长周期」,这也意味是它涉及最广泛的客群、产品,以及较长的期限。
所以,随着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参与各方都在试图从自身优势出发,不断完善财富管理的生态圈。其中,以银行最为突出,他们是深耕财富管理产业链的典型代表,这与他们的资源禀赋、历史沿革密不可分。
《报告》认为,一个完整的财富管理链条涉及财富管理业、资产管理业、 投资银行业。由此可见,银行的能力最为全面,综合优势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在客户的服务和运营上,银行的积累也更为深厚。
不仅如此,伴随着这些年数字化的发展,商业银行早已一改线上展业的颓势,正在加速弥合与互联网平台的差距。
典型如榜单上排名第一的招商银行,其在2021年提出「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战略,将零售、对公、金融市场业务协同联动,并且通过对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和开放融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在财富管理赛道上的领先优势。
从某个角度来看,券商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优势与银行有相似之处。
券商在资产、客群等方面已有的积累成为了转向「大财富管理」的重要基石。但相比银行,大部分券商的数字化程度不高,账户和服务体系较弱。也因为这个背景,有着互联网基因的东方财富才为格外受到市场关注。
相比之下,以互联网机构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与其它财富管理市场的参与方在客群结构、产品类型和资源禀赋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银行大多是高净值客户,而互联网的客户偏长尾群体。招商银行2020年零售客户总数超1.6亿户,人均持有资产规模约为6.25万元,而蚂蚁财富年活跃投资者超过5亿,人均持有只有8000元。
科技能力与开放生态是第三方平台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也带来财富管理业务「普惠」的特征——以年轻人和投资小白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降低投资门槛和服务成本,帮助他们提升体验和收益。
典型如早期的「余额宝」产品,将公募基金的起投金额从当时普遍的5万元降低至1元,后来,随着蚂蚁财富的发展,其在产品页面呈现、AI理财助理、定投等方向的探索也都带来了一定效果。
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自2020年以来,蚂蚁财富平台的AI理财助理「支小宝」服务过的用户,「收益风险比」相较没有服务的用户提升了10%,近一年定投次数更是提升了72%。
此外,基于在互联网客户服务和运营方面的经验,以及本身客群结构「下沉」和触达门槛较低等原因,类似蚂蚁财富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普遍在投资者教育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三方互联网机构正在对财富管理市场拾遗补缺,填补了传统财富管理市场难覆盖的领域。而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正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3、未来发展:共生共荣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爆发」酝酿已久。
一方面,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存款-贷款」的资金融通模式将转变为「财富-资管-投行」的对接,为各个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带来巨大空间。
另一方面,高净值人群数量稳步上升,人均可投额在2020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209万元,可投资产规模占全部金额比例也高达34.8%。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增长迅猛,财富管理的需求旺盛。
当前,居民正从地产低流动性、追求理财无风险等投资偏好中抽离,亟需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在波动的市场中探寻长期配置带来的优秀收益。
结合海外的财富管理行业来看,随着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加速,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升,根据差异化的客群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势,财富管理行业终将呈现百花齐放、共荣共生的格局。
一个成熟的财富管理市场最终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以美国市场为例,这个市场既有摩根大通这样的银行系全能财富管理巨头,也有嘉信理财这样面向长尾客户的综合服务商,还有先锋基金这样以产品取胜的资管公司……
放眼国内市场,不管是从发展阶段、整体规模,还是服务深度来看,国内还远没有来到「存量竞争」的时代。
这也意味着,眼下,银行、基金、券商、信托与第三方机构等财富管理市场的竞逐者们都手握机会。在产业链重塑的关键阶段,如果各自发挥所长,协同合作,也势必能够共同分享更大的市场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