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报道称,滴滴出行将收购国机汽车(600335)控股的子公司国机智骏三分之一的股份,目前双方正处于谈判阶段。报道援引一位知情人士消息称,此次股权收购金额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据路透社报道,此次交易时间最早或将于月底敲定,收购股份完成后,滴滴将成为国机智骏的第二大股东。受到该传闻影响,截至2022年6月9日收盘,国机汽车报9.55元,上涨10.02%,连续第二个交易日涨停。
国机智骏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商,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拥有整车集成与三电核心技术。企查查显示,目前国机智骏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国机汽车、深圳市国基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和国机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股40%、27.5%和17%。
国机智骏的新能源车工厂设在江西赣州,该工厂投资80亿元,设计产能30万辆/年,一期项目产能10万辆。目前,国机智骏在售有GC1和GC2两款微型电车和GX5一款小型SUV,售价区间在6.58万-13.98万元,按照规划,后续GT3轿跑将会上市。资料显示,2021年国机智骏销量GC1和GX5两款车的销量为1775辆,暂无GC2的销量数据。
9日晚间,国机汽车发布澄清公告称,已经注意到市面上的传言,但经公司自查并向国机智骏了解,截止本公告日,国机汽车及国机智骏均未与其他企业签署意向协议或合作协议,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另外,就国机汽车层面,该公司也表示,截止目前,不存在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重大资产重组、股份发行、收购、债务重组、业务重组、资产剥离、资产注入、股份回购、股权激励、破产重整、重大业务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重大事项)。截至6月9日晚20时,滴滴方面对传闻暂未做出回复。
实际上,在今年3月和4月,市场上就多次传出滴滴收购国机智骏的消息。当时报道称,滴滴造车计划或于今年6月正式对外发布,并争取在明年6月进行新车交付。滴滴造车业务代号为“达芬奇”,目前团队规模在1700人左右,位于北京顺义。据当时的报道称,滴滴造车项目将分为两条线,面向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代号为D1,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车型代号为C1。据了解,D1将与比亚迪合作生产;C2则将通过收购一家有造车资质和能力的工厂生产,而此次收购的目标被锁定在有工厂的国机智骏。
对此,国机汽车回复称,国机智骏正在同业内多家企业接触,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但对于相关情况暂无可披露事项。此外,国机汽车还在随后的公告中表示,目前尚未发现可能或已经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媒体报道或市场传闻和涉及热点概念的事项。当然,滴滴方面对此传闻未作出回复。
滴滴曾经也并不打算造车,滴滴CEO程维曾在2018年4月坚定表态:“滴滴在未来整个产业里面的定位是非常清楚的,滴滴坚决不造车,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这和当下宣称“不造车”,旨在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华为的说法如出一辙。只不过,滴滴率先“打脸”。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
2018年理想汽车就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两家公司共同投资4亿创立“桔电出行”。双方合作开发了一款纯电动MPV,内部代号D01,是为滴滴“优享”和“拼车”业务量身定制的车型。或是因为理想后期获得了滴滴的对手美团创始人王兴的融资,导致滴滴的首款车无疾而终。2020年1月,滴滴与比亚迪双方共同打造面向网约车市场的新能源汽车D1车型亮相。
但到目前为止,滴滴都没有自己造车。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在2021年的招股说明书中曾披露,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共同成为滴滴构建出行未来的四个核心战略版块。在募资用途中提到,募资约30%的金额将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这似乎表示,滴滴早就将造车列入了自己的发展规划中。
不过,“达芬奇”造车行动的启动,并不意味着滴滴要面向私人市场造车,较为可能的情况是滴滴会率先生产其网约车专用车,并在滴滴专车中使用,随后向滴滴快车等进行推广。抢占了网约车庞大的市场,这足以给滴滴汽车带来每年可观的收益。从此前神州租车等公司的运作模式来看,通过快速更新车辆,在二手车市场实现最大残值是可以实现一定利润的。
对滴滴而言,好的消息是其所面临的审查可能也已经处于尾声。5月23日,滴滴出行举办了临时股东大会,就是否在美国纽约交易所自愿退市一事进行投票。6月2日,滴滴向美国证交会正式提交退市申请表。按照规定,提交申请文件10天后,滴滴的退市决定将正式生效。这解决了滴滴目前最大的监管问题。由此,滴滴也将很快重新回到了江湖之中。
不过,滴滴还是要迅速处理其亏损。滴滴财报显示,2021年滴滴净亏493.3亿元(约77.4亿美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106.1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滴滴账面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限制性现金总额为439.8亿元(约69亿美元),较去年三季度下降10.8%。好的一面是,如果滴滴暂时没有进入C端市场的想法,那么其面临的造车投入风险将会小很多。
,